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1篇
  免费   564篇
  国内免费   775篇
测绘学   362篇
大气科学   488篇
地球物理   545篇
地质学   1532篇
海洋学   317篇
天文学   73篇
综合类   250篇
自然地理   453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89篇
  2022年   235篇
  2021年   251篇
  2020年   197篇
  2019年   276篇
  2018年   218篇
  2017年   206篇
  2016年   187篇
  2015年   178篇
  2014年   202篇
  2013年   206篇
  2012年   186篇
  2011年   159篇
  2010年   148篇
  2009年   137篇
  2008年   118篇
  2007年   131篇
  2006年   137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瑞雷波勘探技术在石门水库勘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92.
有效提高探地雷达(简称GPR)数据的色谱显示速度是GPR软件开发的一个重要项目。由文件头、位图信息头加住图数据组的BMP住图记录格式与由文件头加道数据组成GPR数据记录格式有很强的相似性。本文利用这种相似性,提出了一种有效提高GPR数据显示速度的方法。该方法利用文件头和必要的文件信息生成住图信息,然后完成GPR数据到住图数据的变换,最后通过住图的显示来完成GPR数据的显示。这种方法减少了对磁盘的访问次数,数据变换在内存中完成,数据显示一次完成所以有效提高了数据的显示速度。  相似文献   
993.
合肥—潢川盆地南缘中生代冲积沉积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合肥—潢川盆地南缘中生代地层被划分为4个年代体(Chronsome)。年代体Ⅰ包括早侏罗世防虎山组和中晚侏罗世圆筒山组下部,由辫状河、曲流河以及滨一浅湖沉积体系组成,局限于盆地东端;年代体Ⅱ包括中晚侏罗世三尖铺组、朱集组和圆筒山组上部,下部为冲积扇沉积,中、上部为辫状河沉积,早期属于横向水流系统(南北方向),晚期是纵向水流系统(东西方向),近EW向的信阳—金寨—舒城断裂是其南部边界;年代体Ⅲ包括早白垩世早期凤凰台组、段集组、周公山组,前两组为冲积扇沉积,后者为辫状河和越岸沉积,粗碎屑明显向盆进积达数公里,南部边缘发育横向水流,而往盆地方向发育纵向水流。年代体Ⅳ为早白垩世晚期黑石渡组和陈棚组,南部边界是磨子潭晓天断裂和桐柏-商城断裂,断裂以伸展走滑为主,东段早期为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晚期为深湖浊积岩沉积。晚白垩世沉积仅发育在西段局部地区,其余处于隆升状态。平行于大别山造山带的近EW向纵向断裂控制着年代体的南部边界,NE向郯城庐江断裂和商城麻城断裂控制着年代体侧向相的变化。合肥潢川盆地南缘沉积从东往西逐渐超覆,揭示大别造山带折返具有自东而西的递进特征。郯城—庐江断裂和商城—麻城断裂对年代体的发育有明显影响,郯城—庐江断裂控制着早侏罗世沉积,表明构造活动至少始于早侏罗世。  相似文献   
994.
北京地区小震活跃与首都圈地区中等地震活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北京地区的小震活跃与首都圈地区中等地震活动的关系,发现1999年到2003年间频度异常与首都圈地区Ms4.0以上地震具有一定对应关系,但频度异常对未来地震地点判定的意义不大,需要将北京地区小震频度异常和首都圈及附近地区小震活动的有序性特征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把握中等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指出,频度异常指标具有一定的时间性特征。  相似文献   
995.
城市桥梁地震碰撞反应研究与发展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地震时城市桥梁会因邻跨之间的碰撞而发生灾害.本文从桥梁碰撞的模拟模型、发生条件、影响因素、碰撞对桥梁抗震性能的影响以及防止碰撞的措施等方面,对国内外有关城市桥梁碰撞地震反应研究的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桥梁碰撞是多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并使得桥梁的地震反应更加复杂、呈现非线性;要准确评价桥梁地震碰撞反应需要建立更精确的模拟模型;选择合理的邻跨间距和支座宽度以及安装合适的消能减震装置,可有效地减小桥梁的地震碰撞反应.  相似文献   
996.
华北中元古界古地磁测试新结果与Columbia超级大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军令  杨振宇  赵越 《地质通报》2005,24(6):496-498
华北地块中元古代杨庄组的古地磁研究提供了一个同时通过褶皱检验和倒转检验的古地磁极,极位置为经度190.4°、纬度2.4°。通过与Laurentia、Baltica和Siberia可靠的古地磁数据对比,支持了古—中元古代可能存在Columbia超级大陆的假说。华北地块与Laurentia、Baltica和Siberia视极移曲线的对比表明华北地块与Baltica在古—中元古代可能长期相连。  相似文献   
997.
We have developed a neural network algorithm of radial basis network (RBN) type for geoscience applications. This new probabilistic neural network (PNN), referred to as “gravity-capturing neural network,” employs multidimensional even distance and introduces the resultant force competition mechanism for the output layer. When used for geological pattern recognition with well-logging data, it avoids misjudgment due to a magnitude jump of a single parameter and can extract complex and hidden formulas from laboratory and field measurements more efficiently. A field case study of reservoir identification with geophysical well logs is presented to demonstrate the advantages of this neural network over the conventional PNN in such classification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998.
在黄河源区两岸的第二级阶地砂砾层和基座中发现了两种不同形态的冰楔假型群。一种是发育在阶地砂砾石层的冰楔假型,其特点宽而浅,底部边界呈圆滑锅状,深约0.5~0.9m,宽0.8~1.4m;另一种是发育在第二级阶地基座的基岩中,以窄深倒三角状为特点,其底部尖锐,深约0.7~2.0m,宽为0.3~1.0m。前者形成于全新世中期(5.69±0.43kaB.P.,5.43±0.41kaB.P.),后者形成于末次冰期的冰消期(13.49±1.43kaB.P.)。另外,还在洪积的砂砾石层中发现了规模较大的冻融褶皱(宽3~4m),其时代晚于39.83±3.84kaB.P.,也是末次冰期的产物。根据冰楔假型的对比研究,在全新世的中期(约5.5kaB.P.前后)和冰消期,黄河源区的降温幅度达6~7℃。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全新世中期的冰楔假型形成,表明了大暖期气温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999.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连续取样的洛川黄土剖面弱古土壤层(L1 SS1)和相邻黄土层(L1LL1,L1LL2)的分子化石进行了检测,获得正构烷烃、正烷基-2-酮和酰胺等种类众多、丰度较高的分子化石。W草/植=nC31/(nC27+nC29+nC31),W木/植=(nC27+nC29)/(nC27+nC29+nC31)和W木/草=(nC27+nC29)/nC31记录了草本与植被、木本与植被、木本与草本比例变化规律的古植被信息。检测样品的CPI值为5.60~11.50,地质作用影响较小;通过磁化率、粒度和分子化石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认为磁化率、粒度记录了环境变化及主要气候事件(相关系数达-0.81);而分子化石能较好地反映古植被变化。当气候环境由干冷向温湿变化、水热配置条件改善时,植被变化响应较迅速;当环境恶化、转向干冷时,响应较弱或滞后,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植被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的结果。整个研究剖面段样品以nC31为主峰的高碳数优势,分子化石表明末次冰期间冰段洛川地区(黄土高原)发育草本植被而没有出现以森林为主的植被。  相似文献   
1000.
陕西汛期降水时空分布及典型旱涝年环流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陕西省1959~2002年汛期(6~9月)降水资料,采用旋转经验正交(REOF)分解方法,将陕西省按汛期降水划分为4个自然气候区:Ⅰ区包括关中及渭北地区,Ⅱ区为陕北长城沿线地区,Ⅲ区、Ⅳ区分别为陕南东部和陕南西部地区。对各气候区的降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汛期降水除陕南东部呈线性增加趋势外,其余各区均呈线性减少趋势。分析陕西省典型旱(涝)年北半球500 hPa环流形势距平场和环流特征量发现:典型旱(涝)年,Nino 3区海温为明显的正(负)距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弱),脊线位置偏南(北)、西伸脊点偏东(西),欧亚地区西风环流指数偏弱(强),以经(纬)向环流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