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32篇
  免费   555篇
  国内免费   756篇
测绘学   355篇
大气科学   470篇
地球物理   997篇
地质学   1667篇
海洋学   333篇
天文学   116篇
综合类   172篇
自然地理   433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146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139篇
  2011年   218篇
  2010年   146篇
  2009年   124篇
  2008年   185篇
  2007年   190篇
  2006年   187篇
  2005年   187篇
  2004年   171篇
  2003年   128篇
  2002年   104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111篇
  1999年   92篇
  1998年   132篇
  1997年   112篇
  1996年   131篇
  1995年   132篇
  1994年   87篇
  1993年   103篇
  1992年   87篇
  1991年   117篇
  1990年   96篇
  1989年   122篇
  1988年   61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38篇
  1985年   35篇
  1984年   36篇
  1983年   33篇
  1982年   23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8篇
  1979年   6篇
  1964年   6篇
  1959年   4篇
  1935年   5篇
  193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The Bonnifield district hosts 26 tmmined volcanogenic massive sulfide (VMS) occurrences. Environmental geochemical samples of water and stream sediment were collected at several occurrences, concentrating on the two best-exposed and largest deposits, Red Mountain (RM) and Sheep Creek (SC). Limited samples were also collected at the poorly exposed WTF deposit. The deposits are Late Devonian to Early Mississippian, and are hosted by felsic metavolcanic and carbonaceous schist members of the Totatlanika Schist or Keevy Peak Fm. Spring and stream waters at RM and SC have pH values commonly 〈3.5 (as low as 2.4 at RM and 2.5 at SC), high conductivity (up to 11000 μS/cm), and very high (Is to 100s mg/L) dissolved contents of Al, Cd, Co, Cu, Fe, Ni, and Pb. Waters at RM are characterized by extremely high REE contents (summed REE median 3200 μg/L, n=33). At both RM and SC, pyrite oxidation and dissolution produce low pH waters that interact with and dissolve bedrock minerals, resulting in acidic, metal-laden, naturally degraded streams that are mostly devoid of aquatic life. Ferricrete is common. In contrast, WTF barely produces a surficial environmental footprint, mostly due to topography and relief. RM and SC are well exposed in the areas of relatively high relief, and both exhibit extensive areas of quartz-sericite-pyrite-alteration. While WTF shares many of the same deposit-and alteration characteristics, it is concealed by tundra in a large, nearly flat area. Surface water at WTF is absent and outcrops are sparse. Even though WTF is roughly the same size as Red Mountain (both around 3 million tonnes) and has similar base- and precious-metal grades, the surficial geochemical manifestation of WTF is minimal. However, exposure through mining of the altered, mineralized rock at WTF potentially could initiate the same processes of pyrite oxidation, acid generation, and mineral dissolution that are observed naturally at RM and SC.  相似文献   
62.
北京市区春季燃烧源大气颗粒物的污染水平和影响因素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7  
以大气中PM2.5和PM10为研究对象,于2005-03-13—25共7天的时间内,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测试楼顶、首钢焦化厂和首钢东门设立3个采样点进行采样监测。结果表明:PM2.5和PM10质量浓度的日变化呈现一定规律性,在不同时段PM2.5和PM10的质量浓度不尽相同,且变化较大,在特定时刻出现峰值,主要受污染源排放和气象因素的控制;PM2.5和PM10质量浓度随气温的升高而降低,这与高温有利于颗粒物扩散、低温容易形成逆温层有关;在一定的相对湿度范围内(以大气中水汽不发生重力沉降为界限),PM2.5和PM10质量浓度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关系;而当发生降水时,由于水滴的冲刷和附带作用,PM2.5和PM10质量浓度降低;PM2.5和PM10质量浓度与风级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通过北京市与国内8个省会城市的PM2.5和PM10质量浓度的对比,发现北京市PM2.5和PM10污染比较严重,PM2.5和PM10质量浓度分别超过了1996年中国制定的PM10排放标准和1997年美国EPA制定的PM2.5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63.
湘东南及湘粤赣边区中生代地质构造发展框架的厘定   总被引:25,自引:8,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湘东南及湘粤赣边区属南岭中段北部,是研究华南中生代构造背景与演化的良好窗口.通过同位素年代学和地质地球化学研究,确定了区内中生代3个时代花岗岩的时限与构造环境,并结合对区内中生代不同时代陆相盆地和火山岩的性质与形成机制,构造变形和成矿作用的期次与特征等研究,厘定出研究区中生代地质事件序列的框架.从早至晚分为早三叠世-中三叠世早期前造山阶段(Ⅰ)、中三叠世后期-中侏罗世初陆内造山阶段(Ⅱ)、中侏罗世早期-晚侏罗世后造山阶段(Ⅲ)、白垩纪板内裂谷阶段(Ⅳ)等4个大的地质发展阶段,其中陆内造山阶段(Ⅱ)进一步划分为4个亚阶段(Ⅱ1~Ⅱ4).前造山阶段(Ⅰ)为稳定海相沉积阶段.中三叠世后期(Ⅱ1)为陆内俯冲汇聚高峰期,形成大量NNE向为主的逆冲断裂与褶皱,并使陆壳增厚.中三叠世末-晚三叠世后期(Ⅱ2)挤压相对松弛,大量壳源花岗岩浆形成并侵位(233~210Ma).晚三叠世末-早侏罗世(Ⅱ3)为同造山上隆伸展环境,形成NNE向裂陷含煤盆地,高Na低K的拉斑玄武岩喷发.中侏罗世初期(Ⅱ4)为NNE向左旋汇聚走滑造山,发育逆冲断裂且前期裂陷盆地反转成为山前冲断收缩盆地.中侏罗世早期-晚侏罗世后造山阶段(Ⅲ),大量后造山花岗岩侵位(174~135Ma),同时发生大规模成矿作用;侏罗纪末期发生过短暂的挤压事件.白垩纪板内裂谷阶段(Ⅳ)形成盆-岭构造和变质核杂岩构造、双峰式火山岩和次火山岩、酸性岩脉及具有AA型花岗岩特征的上堡小型岩体等组合.文章最后就华南地区燕山早期构造环境和中生代不同阶段构造-岩浆活动特征的形成机制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4.
介绍了亚洲沙尘暴遥感监测的一些新方法,并对监测结果与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这些结果能够为GCM全球尺度沙尘模型提供参数和验证数据。本次研究结果为亚洲沙尘暴的中长期预测/预警系统提供了新的遥感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65.
概述了雷电的危害 ,针对民爆服务站综合防雷提出了防雷设计技术要点和方法措施。  相似文献   
66.
概述了避雷检测的必要性 ,避雷装置的检测和检测对象 ,检测部位和防静电检测阻数的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67.
探讨了有关自动气象站建设初期的技术保障机构和运行机制,保证其正常运行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对自动气象站初期的基础设施建设、通信传输、设备的计量以及使自动气象站有效运行提出了一些实用的方案.  相似文献   
68.
概述了避雷检测的必要性,避雷装置的检测和检测对象,检测部位和防静电检测阻数的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69.
热液矿床成矿元素地球化学异常探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为什么有些热液矿床矿体周围蚀变岩中出现明显的成矿元素负异常,而有些热液矿床矿体周围蚀变岩中出现明显的成矿元素正异常?以湘中地区锑(金)矿床为例,探讨了热液矿床成矿元素异常的形成机理,研究表明,热液矿床成矿物质来源的差异是导致成矿元素正异常或负异常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0.
伸展变质核杂岩(mcc)的基本特征包括:(1)缓倾至中等倾角的具有大规模位移的(几十千米)区域至准区域性延伸的主拆离断层;(2)与断层相关的糜棱片岩和片麻岩下盘(包括可能出露更深层次的非糜棱化结晶岩);(3)上盘上地壳基底岩和/或表壳岩层.关键的一点是,所有变质核杂岩是沿地壳深部(大于10~15 km)大型拆离断层大规模地壳伸展和地壳切除(缺失)的产物.我们认为,地壳剖面无大规模缺失的以基底为核的穹隆状杂岩不是一般构造定义上公认的变质核杂岩.变质核杂岩形成于同缩短期和缩短期后的多种构造环境中.由于前期或同期的缩短作用,变质核杂岩似乎都发育在地壳强烈增厚的区域.绝大多数(但显然并非全部)变质核杂岩都与岩浆作用有密切的时空关系.变质核杂岩起控制作用的拆离断层一般生根于中地壳或直接位于石英变为晶质塑性的韧脆性转化带下的深处,但有些拆离断层切穿大部或整个地壳.大多数变质核杂岩总体上具有不对称或简单剪切的构造几何特征,但有些变质核杂岩呈现较为对称的边界拆离断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