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32篇
  免费   555篇
  国内免费   756篇
测绘学   355篇
大气科学   470篇
地球物理   997篇
地质学   1667篇
海洋学   333篇
天文学   116篇
综合类   172篇
自然地理   433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146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139篇
  2011年   218篇
  2010年   146篇
  2009年   124篇
  2008年   185篇
  2007年   190篇
  2006年   187篇
  2005年   187篇
  2004年   171篇
  2003年   128篇
  2002年   104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111篇
  1999年   92篇
  1998年   132篇
  1997年   112篇
  1996年   131篇
  1995年   132篇
  1994年   87篇
  1993年   103篇
  1992年   87篇
  1991年   117篇
  1990年   96篇
  1989年   122篇
  1988年   61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38篇
  1985年   35篇
  1984年   36篇
  1983年   33篇
  1982年   23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8篇
  1979年   6篇
  1964年   6篇
  1959年   4篇
  1935年   5篇
  193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西秦岭阳山金矿带安坝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矿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倩 《地质与勘探》2016,52(4):601-613
安坝金矿是近年来在西秦岭地区阳山金矿带探明的一超大型矿床,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勉略缝合带内,其产出主要受区域逆冲挤压断裂带控制。矿石类型可划分为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以前者为主,主要矿石矿物为黄铁矿、毒砂、辉锑矿、自然金、银金矿等,围岩蚀变以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为主。成矿过程可划分为黄铁矿-绢云母阶段(Ⅰ)、黄铁矿-毒砂-石英阶段(Ⅱ)、毒砂-黄铁矿-石英阶段(Ⅲ)、自然金-辉锑矿-石英阶段(Ⅳ)、方解石-石英阶段(Ⅴ)等5个阶段。不同阶段石英中均含有大量的流体包裹体,多数直径3~10μm,以富CO_2、含CO_2和水溶液3种类型为主,总体为中低温(110~330℃)、低盐度(0.62~9.34%Na Cl.eq)的流体。单个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分析表明,流体以CO_2、H_2O为主,不同阶段含金石英脉石英δD变化范围为-83‰~-107‰,δ~(18)O变化范围为-0.31‰~11.95‰。从成矿早阶段到晚阶段,流体包裹体大小、CO_2含量、温度逐渐降低,盐度先升高后降低。成矿早阶段以下地壳的变质流体为主,而后经历了减压沸腾作用,压力降低,盐度增高,导致金大量沉淀。稳定同位素特征反映主成矿阶段以变质流体为主,成矿晚期发生低温流体的注入。总之,阳山金矿成矿流体经历了长期的演化过程,亦揭示金成矿作用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992.
龙日坝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最东缘,呈北东-南西向延伸,平行于其东侧的龙门山断裂带,二者大约相距150 km。与龙门山断裂带不同的是,龙日坝断裂带在青藏高原东缘相关GPS测量中表现为一明显的速度梯度带,说明龙日坝断裂带可能具有很重要的构造属性。然而有关龙日坝断裂带的地表结构构造延伸问题一直悬而未决,目前还存在许多的争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我们对青藏高原东缘相对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地球动力学响应的了解。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将首次采用ALOS-PALSAR卫星数据,并结合地表地质和前人的地球物理学研究成果,来监测与龙日坝断裂带的构造活动相关的细微地表形变,并由此控制龙日坝断裂带的延伸范围。研究结果表明,龙日坝断裂带与其西南侧的抚边河断裂带相交且近乎垂直,而非前人研究所认为的龙日坝断裂带延伸至其西缘的鲜水河断裂带。综合研究结果也为了解龙日坝断裂带的大地构造属性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93.
青藏高原东部的隆升机制一直都是地学界的研究热点,研究学者们提出和发展了多种岩石圈变形模型,而存在多种模型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青藏高原东部地壳及岩石圈结构认识不足。本文主要针对SinoProbe-02项目横跨龙门山断裂带、全长400多公里的宽角、折射地震数据及重力数据进行联合反演和综合解释。研究结果表明,龙门山及邻近地区地壳结构可明确划分为上地壳、中地壳和下地壳。上地壳上层为沉积层,龙门山断裂带以西大部分区域被三叠纪复理岩覆盖,而在龙日坝断裂与岷江断裂之间出现了密度为2.7g/cm3的高速异常体;向东靠近龙门山地区,沉积层厚度逐渐减薄。中地壳速度变化不均一,而且变形强烈;若尔盖盆地和龙门山断裂带下方出现明显低速带;中地壳在龙门山西侧厚度加厚,在岷江断裂下方和四川盆地靠近龙门山断裂带地区附近厚度达到最大。莫霍面整体深度从东往西增厚,最厚可达56 km。本次研究得到的地壳结构和密度分布分析结果表明现有的地壳厚度和物质组成不足以支撑龙门山及邻近地区目前所达到的隆升高度,因此四川盆地刚性基底西缘因挤压作用产生的弯曲应力也是该地区抬升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994.
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镇泾地区延长组长8段致密砂岩储层为例,利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微束荧光光谱及显微测温等分析方法, 厘定油气充注期次和时间,同时结合储层成岩演化,探讨储层致密化与油气成藏过程。研究表明,储层孔隙沥青呈黄色和蓝白色荧光, 并以蓝白色为主;石油包裹体呈黄色、黄绿色及蓝白色荧光,并以后两者居多。与黄色荧光石油包裹体同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主峰为 80℃~90℃; 而与黄绿色和蓝白色荧光石油包裹体同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主峰分别为105℃~115℃和110℃~120℃。研究区储层主要经历了3期烃类充注:第一期发生在早白垩世早期(138~130Ma),表现为少量的低熟油充注;第二期发生在早白垩世晚期(124~105Ma),为关键成藏期,与大规模成熟油充注相关; 第三期发生在晚白垩世(85~73Ma),古油藏发生调整,再次成藏。储层早成岩阶段以机械压实、薄膜状绿泥石、高岭石及微晶方解石胶结为主,在中高孔渗条件下发生了早期石油充注;随着继续压实,石英加大、孔隙填充绿泥石、高岭石及亮晶方解石胶结发育,储层逐渐致密化 晚期石油在低渗致密储层内的运聚成藏主要受早期烃类充注路径控制。  相似文献   
995.
恐龙足迹和骨骼的记录往往出现在不同的地区。然而,一些地层显示了关系紧密的骨骼和足迹,它们都指向同一个来源。报道了来自四川省攀西地区会理县通安镇通保村下侏罗统益门组中上部的蜥脚类足迹(雷龙足迹Brontopodus),其地理和地层归属均与真蜥脚类的何氏通安龙极为接近。通保足迹与造迹者的关联是可能的,但目前还需要更多的证据。通保的雷龙足迹是攀西地区首次发现侏罗纪的蜥脚类足迹,这也表明,在早侏罗世,原始蜥脚类和基干蜥脚型类共存于中国西南地区。  相似文献   
996.
通过地面地质调查、样品分析测试以及前人资料收集利用,全面查明了区内地层、岩浆岩和构造发育特征,系统总结了区内矿产资源概况和成矿地质条件。针对有关区域地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以下主要进展及成果:确定了南华系—寒武系中砂岩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反映其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确定了中三叠世后期印支运动表现为NWW—SEE向区域挤压下的陆内俯冲造山,提出了印支运动中NW向基底隐伏断裂的左行走滑导致部分地区构造线走向偏转,炎陵—汝城一带发育的印支期隔槽式褶皱形成于基底(厚皮式)横向收缩与压扁作用;确定了中生代印支期、燕山早期和燕山晚期3阶段花岗岩的时限分别为233~210 Ma、174~135 Ma、130~85 Ma,形成构造环境分别为后碰撞、后造山和陆内裂谷;通过热年代学分析揭示了湘东南地区中、新生代山体隆升过程;厘定出湘东南及湘粤赣边区中生代构造发展框架;分析表明构造体制差异可能是造成湘东南燕山早期花岗岩成矿能力强于印支期花岗岩的关键原因,燕山早期钨锡多金属和铅锌多金属2类矿床组合的形成可能主要与岩石圈结构和深部热扰动强度有关。  相似文献   
997.
为了研究CO2、SO2和H2S气体测量方法在覆盖区隐伏矿勘查的应用效果,采用气体快速分析仪对内蒙古拜仁达坝银铅锌矿、江西景德镇朱溪钨铜矿和江西乐平月形铜矿开展了CO2、SO2和H2S气体测量试验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CO2、SO2和H2S气体测量,能有效发现隐伏矿的信息,勘探深度能达到1 000m。该方法操作简便,可以现场读数,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覆盖区找矿方法。  相似文献   
998.
Groundwater is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 of water supply in the Yeniceoba Plain in Central Anatolia,Turkey.An understanding of the geochemical evolution of groundwater is important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is region.A hydrogeochemical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in the Plio-Quaternary aquifer system using stable isotopes(δ~(18)O andδD),tritium(~3H),major and minor elements(Ca,Na,K,Mg,Cl,SO_4,NO_3,HCO_3 and Br)in order to identify groundwater chemistry patterns and the processes affecting groundwater mineralization in this system.The chemical data reveal that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groundwater in this aquifer system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rock/water interactions including dissolution of evaporitic minerals,weathering of silicates,precipitation/dissolution of carbonates,ion exchange,and evaporation.Based on the values of Cl/Br ratio(300 mg/l)in the Plio-Quaternary groundwater,dissolution of evaporitic minerals in aquifer contributes significantly to the high mineralization.The stable isotope analyses indicate that the groundwater in the system was influenced by evaporation of rainfall during infiltration.Low tritium values(generally1 tritium units)of groundwater reflect a minor contribution of recent recharge and groundwater residence times of more than three or four decades.  相似文献   
999.
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与青藏高原发生了强烈的碰撞,由此而产生的远程效应导致柴达木盆地北缘的阿尔金山脉晚古近纪以后发生了强烈的走滑,并导致盆内构造形式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在前人对盆地构造运动、古地磁、古地理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上新世以来在NE和近NS向共同挤压作用的影响下,盆地内部棋盘格式不均匀隆升控制了柴达木盆地北部湖盆的形成,对后期盐湖沉积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00.
以ARCGIS和GEODA软件为技术平台,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对2001-2014年新疆人口与畜牧业经济空间演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4年新疆人口与畜牧业地理集中度分布总体较为一致,基本呈现以哈密、伊犁、喀什为三个端点的"C"型,但两者的地理联系率在2007年出现拐点,联系率开始持续减小;人口单变量和人口与畜牧业经济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均不显著,但畜牧业经济呈现显著空间正自相关性,畜牧业经济呈现高度集聚特征;其LISA图表明H-H区域主要分布在北疆天山北坡经济带一线,L-L区域主要分布在南疆塔里木盆地区域,两者均出现集中连片特征,L-H区域分布较为分散,H-L区域零星出现;分布特征与自然禀赋条件差异、牧区畜牧业和农区畜牧业的布局特征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