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4篇
  免费   155篇
  国内免费   175篇
测绘学   166篇
大气科学   54篇
地球物理   79篇
地质学   364篇
海洋学   81篇
天文学   32篇
综合类   56篇
自然地理   11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为了对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断裂带和香山-天景山断裂带的现今走滑及逆冲运动状况进行更加精细的观测研究,我们沿甘肃兰州至宁夏中卫一线布设了1条由12个站点构成的跨断裂GPS加密测线网。该测线网的站点在空间分布上与“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已有站点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1条平均点距约22km的密集型GPS跨断裂剖面。在第1期观测中,考虑到测区周围存在2个“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连续观测基准站(西宁XNIN、盐池YANC),我们尝试采用了各观测组未必同步的“自由观测方式”,而在数据处理中采用了GIPSY先进的“精确单点定位”策略。结果表明,由“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连续基准网作为支撑平台,在局部区域的GPS加密监测中采用灵活的“自由观测方式”和简易的“精确单点定位”数据处理策略,能够在满足精度要求的前提下更加有效地实施  相似文献   
122.
首都圈地区小震重新定位及其在地震构造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使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首都圈地区39°~4 1°N,115°~118°E范围内1980~2 0 0 0年的2 0 98个小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定位均方根残差从重新定位前的1.4 s降到0 .32 s。重新定位后,地震活动多集中分布于北东与北西向断裂的交汇处,或密集成北东与北西向线性分布,与已知活动断裂具有密切的关系。在顺义与延怀盆地一带揭示出几条高角度北西向隐伏活动断裂,长度在10~2 0 km间。小震活动显示的构造信息表明,北西向构造是重要的发震构造,在现今构造变形和地震孕育、发生中,与北东向构造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同时,重定位震源深度分布在东西方向上显示出明显的不均匀性,推测是地壳变形和构造活动强弱在横向变化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123.
利用外束质子激发X荧光技术(PIXE)、X射线衍射(XRD)、激光Raman光谱(Raman)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技术对辽宁岫岩玉进行岩石矿物学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岫岩玉矿相以叶蛇纹石为主,各种微量元素含量很低。岫岩玉Raman光谱的主要特征峰位于231、378、684、1048、1368和1397cm-1处。PIXE、XRD和Raman光谱技术作为无损分析方法为鉴定岫岩玉提供了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为研究贵重的古玉器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4.
青藏高原及周边现今构造变形的运动学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现今构造变形的定量化研究是理解其动力过程的基础 ,近年来高速发展的GPS(全球定位系统 )技术为测量大尺度现今构造变形提供了最有效的手段。我们利用青藏高原及周边的5 5 3个GPS观测数据给出了其现今构造变形的速度场 ,表明印度和欧亚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主要被青藏高原周边的地壳缩短和内部的走滑剪切所调整吸收。其中 ,喜马拉雅山系吸收了青藏高原总缩短量的 4 4%~ 5 3% ,北部的阿尔金山、祁连山和柴达木盆地吸收了 1 5 %~ 1 7% ,高原内部吸收了 32 %~4 1 %。青藏高原的“向东挤出”实际上是地壳物质的向东流动而不是刚性地块的挤出。这一地壳物质流动带在高原西部以地表张性正断层和共轭剪切走滑断层为特征 ,到高原中东部转换为巨型的弧形走滑断裂带 ,再到高原东北缘转换为地壳缩短和绕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的顺时针旋转。青藏高原的大尺度现今构造变形以连续变形为特  相似文献   
125.
SSW(Solar SoftWare)的能量电子产生X光子的轫致辐射积分计算发展到版本2时,其性能相比初始的版本1提高很多.在版本2的基础上,对这个积分进一步改进.通过对比几种轫致辐射积分方案,结果显示,最终的方案性能上比版本2可以快约2~5倍.在积分的精确性上比版本1及版本2均改进了很多,在缺省的积分控制精度下也不再产生光子谱的尖刺现象.而且,积分耗时不再敏感于积分上限取值.由于积分性能的提高,使得利用精确的轫致辐射截面计算轫致积分成为可能.结果显示,用精确轫致辐射截面比先前的近似截面积分的结果光子流量略小(≤4%),积分时间大约比先前使用近似截面多30%.  相似文献   
126.
半球成像方法可广泛应用于植被结构参数及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测量等领域。高逼真度虚拟森林环境的半球成像方法模拟及验证可用于定量评估半球成像方法测量精度及地面验证研究。但高逼真度虚拟森林环境下半球成像方法模拟面临场景复杂度高、面片数巨大、模拟效率低等难题。首先,论文以高逼真度虚拟森林环境构建原理建立了不同林分密度、树木分布模式、场景大小及树木种类等特征的虚拟森林环境库;然后,在采用光线跟踪算法开展半球成像方法模拟时,对比分析了4种数据结构分割平面搜索方法,即空间中分法、对象中分法、启发式排序法和启发式BIN分区法,结果表明,启发式排序法性能最佳;最后,以高逼真度虚拟森林环境库,对比分析了传统方法、Kdtree、BVH、Octree 4种数据结构方案组织、管理单树几何模型及虚拟森林场景两级数据集效率,并选择场景节点遍历数、单树几何模型节点遍历数、单树几何模型遍历数、面片遍历数及平均计算时间等参数作为衡量数据结构组织方案性能的定量化指标,研究发现Kdtree数据结构方案较其他3种数据结构方案更为优越,因此,其可作为高逼真度虚拟森林环境库的半球成像方法模拟之首选。  相似文献   
127.
通过分析青藏高原东南缘活动断裂带的活动特征和GPS资料显示的现今地壳形变场,辅以历史地震及地表破裂、震源机制解类型等资料,将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分成了11个次级块体.其中包括了西秦岭次级块体、阿坝次级块体、龙门山次级块体、藏东次级块体、雅江次级块体,香格里拉次级块体、滇中次级块体、保山次级块体、景谷次级块体、勐腊次级块体和西盟次级块体;并利用这些次级块体内的GPS站点速率计算出了这些块体现今运动情况及各块体之间断裂的滑动速率,分析认为各次级块体均受到了一种来自其相邻块体的主要应力作用而发生了旋转,其中保山次级块体、藏东次级块体、雅江次级块体、香格里拉次级块体、滇中次级块体的旋转尤为显著;同样,相邻块体之间的边界断裂带也呈现了相应的挤压或拉张活动特征,而藏东次级块体与雅江次级块体、雅江次级块体与滇中次级块体之间的挤压最为明显.利用上述结果,本文讨论了该地区的现今地壳形变特征,认为刚性块体的挤出作用与重力滑塌作用并存于该区域内,下地壳"管道流"的拖曳作用是该地区刚性块体挤出作用和重力滑塌的主要原因, 另外缅甸板块相对于自身的逆时针旋转作用在其北部引起的拉张作用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8.
河源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源市是广东省地域文化资源特色鲜明的地区,拥有远古时期的恐龙化石、南越国创始人赵佗文化、以万绿湖为代表的山水生态文化及东江客家文化等,文化资源类型多样,互补性强,空间组合较好,但现有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着水平较低、缺乏文化内涵,文化旅游产品单一、参与不足以及分散开发、重复建设等问题.针对河源市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联动互补开发模式和内涵增容开发模式,以期对河源市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品牌提升,旅游产品创新和旅游综合效益的提高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29.
陕北典型地区乡村聚落水蚀泥沙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定位观测资料的分析,发现陕北多沙粗沙区乡村聚落的平均年侵蚀强度达5434.3t/km2,户间道路、户间空地、庭院的平均侵蚀强度分别达7348t/km2.6873.2 t/km2,2081.7t/km2.除庭院属轻度级侵蚀外,其它已达强度级侵蚀.同时延安的户间道路(14190.8t/km2),榆林的户间空地(13547.4t/km2),已达极强度侵蚀.应加强研究和防治.水蚀泥沙的粒度以0.01~0.05 mm的粗粉沙和0.001~0.005 mm的粘粒为主,分别占到43.98%和19.81%,≥0.05mm的粗泥沙含量明显小于聚落以外的坡面,而且区域变化比较明显,从南到北,细粒成分愈来愈少,粗粒成分越来越多;与土壤粒度相比,粗泥沙水蚀系数在庭院、户间道路、户间空地分别达到0.54,0.55,0.75,平均为0.61.  相似文献   
130.
基于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对南辽河群下部里尔峪组斜长角闪岩进行了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岩相学研究表明,南辽河群下部里尔峪组斜长角闪岩属于正变质岩。地球化学研究显示,这些斜长角闪岩原岩属于高铁拉斑玄武岩系列(Nb/Y=0.16~0.4),SiO_2含量为47.27%~50.68%,具有较低的TiO_2含量(0.92%~1.61%),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Zr、Hf等),表明其原岩形成于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而非前人所说的大陆裂谷。综合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初步认为其岩石成因与活动大陆边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