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06篇
  免费   3894篇
  国内免费   5243篇
测绘学   2196篇
大气科学   2557篇
地球物理   3480篇
地质学   9178篇
海洋学   2974篇
天文学   312篇
综合类   1402篇
自然地理   2244篇
  2024年   92篇
  2023年   329篇
  2022年   952篇
  2021年   1044篇
  2020年   886篇
  2019年   993篇
  2018年   1012篇
  2017年   956篇
  2016年   1003篇
  2015年   1047篇
  2014年   1078篇
  2013年   1215篇
  2012年   1374篇
  2011年   1328篇
  2010年   1451篇
  2009年   1233篇
  2008年   1193篇
  2007年   1109篇
  2006年   1066篇
  2005年   841篇
  2004年   643篇
  2003年   522篇
  2002年   469篇
  2001年   502篇
  2000年   408篇
  1999年   309篇
  1998年   189篇
  1997年   176篇
  1996年   130篇
  1995年   125篇
  1994年   126篇
  1993年   116篇
  1992年   81篇
  1991年   57篇
  1990年   49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42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13篇
  1976年   5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7篇
  1954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高志勇 《地质学报》2007,81(1):109-118
通过详细分析曲流河沉积动力学特点,在四川中部须家河组建立了河流相沉积的准层序模式。曲流河沉积中可发育粒级向上变细准层序,也可以发育粒级向上变粗的准层序。辫状河准层序表现为粒级向上变细、河道水体向上变浅的准层序,而粒级向上变粗的准层序不发育。河流相准层序界面是河道砂体底部的冲刷侵蚀面,在粒级向上变粗的泛滥平原-决口扇或决口河道沉积中,准层序界面为暴露过泥岩与上部洪水期的暗色泥岩间的界面。将河流相准层序与短期基准面旋回进行精细的分析与对比认为,二者在层序地层学级次划分中时限相当,发育时间为0.01~0.05Ma;二者的界面是相同的,均为河道砂体底部的冲刷侵蚀面或者是暴露过泛滥平原泥岩、根土岩等。河流相中准层序与短期基准面旋回其实是相同时间内沉积的一套相同的沉积体,二者的不同只是分析的角度不同,其实质内容是一致的,即在曲流河短期基准面升降变化过程中,所保留下来的沉积物总是相对河水位是向上变浅的,由位于河水面以下的河道或边滩砂体向上变浅至河水面之上的天然堤、泛滥平原泥岩,此相序特征也正与准层序向上变浅的定义相同。  相似文献   
992.
铜陵冬瓜山层状铜矿同位素地球化学及成矿机制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重要的铜、金、硫产地,区内分布着一系列喷流沉积及喷流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层状铜金矿床。本文以冬瓜山层状铜矿床为例,通过热液流体和矿石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层状铜矿床的成矿机制,重点分析了成矿物质的来源。冬瓜山铜矿床热液流体氢、氧、碳和锶同位素分析表明,成矿热液流体主要来自岩浆,混有少量大气降水;CO2可能主要来自被岩浆同化的原始地层中海相沉积碳酸盐;ISr具有地壳物质来源的特征。各种类型矿石的硫、铅同位素研究显示,硫具有海底喷流沉积和后期岩浆热液叠加作用的特征,铅则以上地壳铅为主,混有少量的地幔铅。上述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冬瓜山层状铜矿床是在原始沉积基础上,经燕山期岩浆热液叠加成矿作用所形成。  相似文献   
993.
吉林白山(浑江)金矿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山金矿是近年来在吉林南部地区发现的一种重要类型金矿床--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矿床赋存在活泼性较高的元古庙老岭群珍珠门组大理岩中.吉南元古庙分布区Au、Zn、Sb、Cd、Sn、As、Hg等元素丰度具有显著偏高特征,白山金矿区Au、Ag、W、Bi、Sb、As等元素具有浓集系数高、变异系数大、多元素套合叠加异常等特点.异常带沿构造带分布并具有明显分带现象,元素组合为Au-Sn-Zn-Ag-Cd.  相似文献   
994.
石英裂变径迹蚀刻条件的对比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 40%的 HF溶液、KOH饱和溶液和 19 mol/L的 NaOH溶液这三种常用方法对大、小颗粒石英进行裂变径迹蚀刻实验的对比发现,用环氧树脂固定的小颗粒石英样品,不宜用 KOH饱和溶液(150 ℃)和 19 mol/L的 NaOH溶液(沸点,约 120 ℃)作为裂变径迹的蚀刻剂,宜用 40%的 HF溶液;三种方法均适宜于大颗粒石英,但不同的蚀刻方法蚀刻效率不同, 40%的 HF溶液(29 ℃)的蚀刻效率最高,且操作简单、安全性高.40%的 HF溶液最佳蚀刻时间为: 温度在 4 ℃左右(冬季)时为 40 min,温度在 29 ℃左右(夏季)时为 30 min,可在全年室内常温条件下操作.  相似文献   
995.
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气储集层,优质储层形成机制直接与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尤其是白云岩化作用相关,但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在锰含量、锶含量、阴极发光性等特征上反映其成岩过程与经典成岩理论相悖;碳酸盐岩的锶同位素组成和锰、锶含量的关系也表明与大气水有关的成岩过程和作为重要储集岩的结晶白云岩的形成机制无关,传统的白云岩化机制难以解释结晶白云岩的成因。具有海源色彩的高锶、低锰成岩流体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飞仙关组碳酸盐的成岩作用,其来源与成因值得进一步关注,控制其运移、封存和发生水—岩反应的时空机制有待回答。整个海相三叠纪时间段盆地尺度碳酸盐岩和蒸发岩的沉积地球化学研究、尤其是不同结构组分碳酸盐的锶同位素组成、锶和锰含量研究(包括碳酸盐岩中不同结构组分的阴极发光性研究),可为四川盆地东北部飞仙关组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尤其是白云岩化作用和作为重要储集岩的结晶白云岩的成因研究),天青石矿床成因研究和四川盆地三叠系深层富钾、锶、硼、溴卤水的成因研究提供重要的线索。  相似文献   
996.
沉积物粒度对水合物形成的制约:来自IODP 311航次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取自IODP 311航次(东北太平洋Cascadia大陆边缘)所有5个站位、采样间距约为1.5 m的614件沉积物样品,利用Beckman Coulter LS 230激光粒度仪进行了沉积物粒度分析,获得了沉积物粒度随深度变化特征,进而与水合物层位的替代指标进行了位置对比,这些指标包括特殊沉积构造(soupy和mousse like构造)、测井数据(LWD)推算出来的水合物饱和度(Sh)、岩芯红外图像和实际钻取的含水合物沉积物等。发现沉积物粒度分别为31~63 μm和63~125 μm的2组较粗粒径的沉积物数量变化增多的位置与水合物出现层位之间存在较好的位置对应关系。如在U1326站位海底以下5~8 m、21~26 m、50~123 m、132~140 m、167~180 m、195~206 m、220~240 m深度位置出现了沉积物粒度明显偏向粗粒的趋势,而这些位置正好对应于大多数特殊沉积构造出现的深度,也对应于水合物饱和度(Sh)值相对较高的深度,并与一些实际钻取的赋含水合物的浊积沙层观察结果一致。因此,初步研究后认为,沉积物粒度在水合物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天然气水合物可能偏向形成于粒度大于31 μm的粗粒沉积物中。    相似文献   
997.
由于海冰覆盖,北极碳汇(Arctic Carbon Sink)在全球碳通量预算中经常被忽略或简单处理。但随着全球变化加剧,北极发生快速变化,北极碳循环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日趋重要。综合对北极碳汇的研究结果,分析了北极碳汇的来源、变化以及主要调控因子,评估了北极碳汇现状。探讨了在全球变化中,影响北极碳汇变化的因素及其对未来北极碳汇变化趋势的影响。   相似文献   
998.
发展中的板块边界:天山-贝加尔活动构造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冯锐  马宗晋  方剑  吴宣 《地学前缘》2007,14(4):1-17
亚洲内陆的强地震密集地发生在天山-贝加尔一线,但该处并不存在一条连续的大断裂,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长期相左。文中分析了这条地震带的时空分布、分区特点、应力状态和活动周期,计算了欧亚大陆的布格重力异常场、均衡重力异常场,反演了上地幔的密度分布和剪切波速分布。发现在这个部位的70~250km的深部有一条北东向的密度、速度陡变带,它是新生代的冷地幔和热地幔的交界带,与浅部构造存在立交关系,对亚洲大陆的现今构造运动和应力场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这个带的地震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板缘地震和板内地震,是一种因为深浅构造不同而造成的结构性地震,性质上为大陆内缘地震。文中还就深浅构造的空间立交关系、时间镜像关系进行了讨论,指出在南北地震带和伊朗东侧地震带的立交结构也与上地幔构造有关。天山-贝加尔活动构造带是正在发展中的板块边界,是大陆内部的一个典型构造,北侧为稳定的俄罗斯-西伯利亚次板块,南侧为活动的中国-东南亚次板块。  相似文献   
999.
通过对位于东亚季风区中东部与西部边缘的两个高分辨率黄土剖面记录的对比研究,发现它们不仅捕捉到了20个Dansgaard Oeschger事件与6个Heinrich事件,而且黄土记录与GRIP冰芯记录的这些快速气候波动基本上是同步的。暗示在整个末次冰期,东亚季风气候同样存在千年—百年尺度上的快速波动。所不同的是,西面的沙沟剖面对这些快速气候波动的反应比东面的王官剖面敏感。结合末次冰期中国黄土记录的先前研究结果,我们发现,自西向东Dansgaard Oeschger旋回的幅度逐渐变小,推测这主要是由西风与东亚夏季风共同作用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00.
滇东北含铜矿床峨眉山玄武岩组地层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东北与玄武岩有关的铜矿床是我国近年来矿床学研究和资源勘查的热点之一。通过对该地区进行的资源勘查和科学专项研究,发现含矿岩系主要由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3e)上部(第三岩性段顶部和第四岩性段)和宣威组(P3x)底部地层组成,在这套地层中识别出5个矿化层,对5个矿化层的岩性组成、矿化特征和成矿前景进行全面总结,为该区域进一步开展找矿勘查和评价提供了方向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