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4篇
  免费   250篇
  国内免费   277篇
测绘学   135篇
大气科学   235篇
地球物理   214篇
地质学   743篇
海洋学   123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73篇
自然地理   163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7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3篇
  1974年   4篇
  1965年   4篇
  1959年   7篇
  1958年   8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为满足大型动力机器设备的性能及工艺需求,动力机器基础正朝着大尺寸和构造形式复杂的方向发展。动力荷载作用下,大型复杂动力机器基础自身各部分的振动难以保持同步,即无法完全参振,此时,现有的将基础整体视为刚体进行动力设计的相关国家标准规范不再适用。参考基础动力设计分析中十分重要的地基土参振质量(基础振动时周围地基土同步参振的质量)概念,将大型复杂动力机器基础考虑为由核心实体刚体部分与外围附属弹性体部分组成的刚体-弹性体系统,提出了大型复杂动力机器基础参振质量的概念(核心刚体质量与外围弹性体同步参振质量之和),进而基于弹性半空间理论体系给出了理论求解公式和相应的数值求解流程,并以天津大学在建国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中的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基础为例,建立了精细化基础-桩基-地基土整体模型,分析了工作荷载作用下基础参振质量。数值结果表明:该基础参振质量总体可达80%以上,基础振动同步性较好。基于文中提出的参振质量概念和数值求解步骤,开展基础参振质量分析,可从振动同步性角度评估基础动力设计的合理性,为大型复杂动力机器基础的动力设计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992.
新疆平原沙漠区湖泊干缩现象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晓峰  章海生 《湖泊科学》1994,6(4):333-339
对新疆平原沙漠区湖泊干缩现象作了初步评价,指出这一现象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灌溉和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所必然产生的现象,因而可以视为正常。同时指出,平原区湖泊之存亡既取决于自然条件,更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现存湖泊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既要立足于生态环境价值论,也要立足于经济价值论。  相似文献   
993.
空间碎片监测网采集的轨道测量数据是轨道编目的基础。面对巨量碎片和有限的监测站点,数据采集方法与快速的作业任务调度优化是充分发挥监测效能、提升编目能力和精度的关键技术。监测任务包括常规监测、重点目标监测和应急监测等。针对监测网多任务调度优化问题,以监测收益为目标函数,分别提出线性指派模型和考虑移动成本的非线性指派模型,并使用改进的LAPJV算法和改进的2-opt算法进行解算。开展了地基观测网络空间碎片监测任务优化仿真实验,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处理200个测站、7 170个碎片的4 h任务规划,改进的LAPJV算法和2-opt算法的解算时间分别为12.051 s和162.071 s,监测总收益分别为289 399.07和285 333.79,分别可监测2 931和2 918个碎片,占碎片总数的40%以上。结果表明,模型/算法兼顾解算速度和精度,具有近实时监测任务优化的能力,可以作为监测任务优化的有效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94.
台风“海马”对洞庭湖流域降水同位素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2011年第4号台风“海马”登陆前后洞庭湖流域内长沙降水同位素资料,分析了降水同位素的变化特征以及水汽输送对降水同位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台风“海马”在洞庭湖流域内长沙所形成降水的大气水线的斜率和截距均小于长沙夏季大气水线,这与根据同位素分馏理论做出的推测相吻合。台风天气系统影响下的流域降水δ 18O值为研究时段内的最低值,即降水同位素被显著贫化,而降水过量氘(deuterium excess,记为d)波动明显要小于其他时段,后者反映了形成台风降水的水汽来源较为单一。研究时段内长沙降水d指示台风降水前、台风降水中两个阶段水汽来源于西太平洋,水汽输送轨迹也印证了降水d所指示的水汽来源情况,如流域台风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前期台风输送至南海北部的西太平洋水汽。台风降水后这一阶段降水中d指示海洋水汽来源的效果降低,其原因在于海洋水汽输送减少、陆地蒸发旺盛以及下落雨滴蒸发强烈所致。  相似文献   
995.
明确乡村聚落重构模式与方向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区域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本文基于福州山区2015年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划分“三生空间”用地类型,提取乡村聚落斑块,运用核密度估计、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等方法分析其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构建基于集聚与生态价值组合特征的乡村聚落重构方向识别方法和差异化重构思路。结果表明:(1)福州山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以高生态中密度组合特征区为主,面积216.39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9.53%,多集中于乡镇中心、道路和河流沿线,整体集聚与生态价值适中,但西南部乡村聚落生态建设有待加强;(2)运用成本加权距离测算中心区乡村聚落可达性等级,以此作为边界参考,结合集聚与生态价值组合特征,将研究区划分为A^J共10个不同特征的重构范围区;(3)依据各重构范围区表征出不同的集聚与生态价值组合特征,提出了城镇集聚型、中心村建设型、内部协调型和生态保护型等4种乡村聚落重构模式与空间重构方向,并探讨了差异化重构思路。研究结果为福州山区乡村聚落转型发展及城乡融合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96.
长春地基光电阵观测数据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97.
998.
针对虾青素油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本文比较研究了水分散型虾青素纳米粉剂(Ast-nano)、虾青素微囊剂(Ast-micro)和虾青素油(Ast-oil)对急性酒精氧化损伤小鼠的抗氧化作用。其中,Ast-nano以鲑鱼精DNA-壳聚糖为载体,利用大分子共组装法制得纳米粒,辅以冷冻干燥技术获得干燥粉体。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动态光散射法等检测了各虾青素制剂的含量、粒径和粒径分布等理化性质。通过建立小鼠急性酒精氧化损伤模型,对Ast-nano、Ast-micro和Ast-oil的体内抗氧化效果进行评价。研究表明,Ast-nano和Ast-micro中虾青素含量分别为18.34%和7.36%,与雨生红球藻中虾青素含量(5%)相比分别提高了266.8%和47.2%,且均可在30 s内实现快速溶解。50 nm的Ast-nano由于冻干保护剂的差异使其复溶后粒径控制在200~500 nm,但粒子的ζ电位均大于40 mV,有利于悬液的稳定。体内抗氧化研究发现,Ast-nano在提高小鼠体内GSH和SOD水平及降低体内MDA和PC含量能力方面显著优于Ast-micro和Ast-oil。研究结果表明,水分散型虾青素纳米粉剂具有比虾青素油更优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999.
天然气水合物的识别标志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天然气水合物是天然气和水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一种透明的冰状结晶体。天然气水合物的发现为寻找清洁高效的新型能源,以取代日益枯竭的传统能源提供了一个广阔的领域和新的思维方式。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具有广阔的勘探领域和良好的勘探前景。本文对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在总结前人关于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天然气水台物的地震、地球物理测井、沉积岩石、地球化学、地形地貌等识别标志。企望对加速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提供一些有益的线索。  相似文献   
1000.
含油气盆地深层-超深层地质流体类型多样,并在更加高温-高压条件下表现出更强的活跃性和未知性.本文以25~425℃、5~105MPa条件下的CH4/C3H8/C6H14/C8H18-水和C6H14/C8H18-CO2-水体系为例,利用原位可视化微米石英管模拟系统和分子动力学数值模拟平台,开展了低温低压到高温高压全过程条件下有机-无机流体混溶过程微观可视化热模式研究,系统探讨了各体系流体在温度压力增加过程中的混溶过程、规律和微观混溶机理.结果表明,不同烷烃-水和烷烃-CO2-水体系的混溶不是瞬间完成的,实验过程中不同物质间的混溶程度整体上均随温压升高而逐渐增强,根据物理模拟实验可分为明显开始混溶、分段动态混溶和基本完全混溶3大阶段,结合物理热模拟和分子动力学数值模拟,又可将烷烃-水和烷烃-CO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