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01篇
  免费   1612篇
  国内免费   3304篇
测绘学   703篇
大气科学   940篇
地球物理   1856篇
地质学   6038篇
海洋学   1051篇
天文学   212篇
综合类   793篇
自然地理   524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159篇
  2021年   206篇
  2020年   138篇
  2019年   189篇
  2018年   135篇
  2017年   153篇
  2016年   164篇
  2015年   199篇
  2014年   132篇
  2013年   251篇
  2012年   231篇
  2011年   693篇
  2010年   508篇
  2009年   678篇
  2008年   366篇
  2007年   489篇
  2006年   703篇
  2005年   719篇
  2004年   1255篇
  2003年   830篇
  2002年   590篇
  2001年   473篇
  2000年   333篇
  1999年   280篇
  1998年   304篇
  1997年   271篇
  1996年   175篇
  1995年   143篇
  1994年   123篇
  1993年   314篇
  1992年   282篇
  1991年   136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89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57篇
  1986年   35篇
  1982年   7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17篇
  1976年   12篇
  1950年   8篇
  1943年   7篇
  1940年   9篇
  1937年   15篇
  1933年   13篇
  192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61.
方维萱  张国伟 《岩石学报》2000,16(3):392-400
从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稀土元素等方面研究了二台子铜金矿内长石炭酸(角砾)岩类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晚泥盆世-石炭纪,在区域幔羽构造作用下,深部热流体沿先存在构造通道上升进入镇安二台子三级热水沉积盆地之中,形成了石英重晶石炭酸角砾岩、碳酸角砾岩、复成分角砾岩、钠长岩、钠长石碳酸岩,受同性断裂及层位控制明显,并构成了金的矿源层及普遍金矿化。燕山期,具有幔源特征的深部含矿热流体在北东、北西向  相似文献   
962.
冲绳海槽宫古段中央地堑的形态与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学1号”调查船及国家海洋局“向阳红9号”调查船最近几年在冲绳海槽宫古段进行海底地形及反射地震调查所取得的数据,首次详细展示了冲绳海槽宫古段南北长约200km区域内中央地堑的形态及空间展布特征。本文给出的成果大大加深了关于冲绳海槽中央地堑各种变化的认识。指出,按照形态,中央地堑分为U型、V型和半地堑三种。其中大部分中央地堑为U型地堑。地堑的深度40~250m,宽度6~14km,长度17~33km。冲绳海槽宫古段的最大水深为2244.4m,位于中央地堑城阳段北端底部靠东的一侧(125°19.3′E,25°49.8′N)。本研究区的中央地堑可分为断续的9段,从东北向西南大致呈右旋雁行排列。但黄岛段相对于崂山段,城阳段相对于莱西段,李仓段相对于城阳段又稍微向西偏出,呈现为左旋雁行排列。地堑的走向一般为N60°E左右,相对于冲绳海槽的走向更偏向于东西方向,偏角在15°左右。各段中央地堑是被NW向断裂错开的。这些断裂在海底表现为明显的海底断崖地貌和陡沟地貌,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明显的地层错位,其错位的幅度往往老地层比新地层要大。根据地震剖面分析,这些NW向的断裂应该是走滑性质的。本文展示的中央地堑在形态上和空间展布形式上都和扩张洋脊类似。莱西段和城阳段中央地堑之间重叠地堑,在形式上也类似于扩张洋脊的重叠扩张中心。从地堑深度较浅并发育重叠地堑来分析,冲绳海槽的扩张速率应当介于慢速扩张和中速扩张之间。本研究区莱西段、即墨段和平度段海底地形相对较高,中央地堑深度变浅,并发育重叠中央地堑,应该相当于快速扩张大洋中脊的轴高,可能是正在孕育岩浆活动的位置。目前我们所观测到的中央地堑的错断和有规律的排列说明海槽的主体演化过程已经在拉张盆地和断陷盆地的基础上上升到一个更高的阶段。本文根据中央地堑的展布形式、重叠中央地堑,及其两侧中央地堑中的海底山推测此区域海底扩张可能正在进行。  相似文献   
963.
山东惠民凹陷古近系湖泊地震涌浪记录的新发现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杨剑萍  王亚丽  查明  牟雪梅 《地质学报》2006,80(11):1715-1721
在陆相湖盆中,地震引起的各种作用力可以对各种先成沉积物进行改造而形成原地震积岩,同样地震可引发涌浪、浊流及碎屑流而形成地震涌浪沉积及震浊积岩.通过大量岩心观察描述和成像测井资料分析,首次提出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沙河街组含有丘状交错层理的碎屑岩与典型的原地震积岩(包括震裂岩、震褶岩、自碎屑角砾岩等)紧密共生,当属于地震作用引发涌浪的沉积产物.本区地震涌浪沉积中发育丘状及洼状层理、包卷层理、平行层理、块状层理、波痕、冲刷及截切面等沉积构造.根据沉积特征和分布位置,本区地震涌浪沉积划分为两种类型,即位于涌浪基面附近的含塑性泥砾的搅动型和涌浪基面与正常浪基面之间的回流型.垂向上地震涌浪沉积一般位于原地震积岩之上,震浊积岩之下,组成完整的原地震积岩—地震涌浪沉积—地震浊积岩序列或原地震积岩—地震涌浪沉积序列.本区地震涌浪沉积的发现和研究,将为地质学家识别陆相湖盆地震事件沉积提供对比标准.  相似文献   
964.
中国与蒙古之地质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东昆仑中部缝合带清水泉一带发育石榴斜长紫苏麻粒岩、紫苏辉石黑云母石榴子石麻粒岩、石榴二辉斜长麻粒岩和石榴单斜辉石麻粒岩,它们与混合岩化黑云母石榴子石变粒岩、黑云母辉石变粒岩、石墨大理岩、含透辉石透闪石大理岩、透辉石大理岩、黑云斜长角闪岩和片麻岩等高级变质岩系以及纯橄岩、辉橄岩、橄长岩、辉长岩、辉绿岩和玄武岩等共同构成蛇绿混杂岩。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温压条件为T=760~880℃,p=830~1200MPa,为高温中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估算其形成深度为40~45km。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SHRIMP锆石U-Pb年龄为(507·7±8·3)Ma。清水泉地区蛇绿岩形成于~520Ma,到~508Ma时俯冲至地下40~45km深处而发生中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然后发生构造折返而剥露至地表。证实了清水泉高级变质岩和基性—超基性岩片是形成于早—中寒武世的蛇绿混杂岩,标志一个古生代早期的非常重要的板块汇聚边界,这对于进一步研究东昆仑造山带构造演化、乃至中国西部大地构造格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65.
沐尘岩体与旁侧西山头组火山岩、潜火山岩在空间上密切共生,形成时间相近;岩石类型都属中酸性岩类;具有相近的岩石化学成分,均属弱碱质岩系;各种岩石的稀土配分曲线除Eu外具有基本一致的型式,微量元素配分曲线形态也基本一致,说明它们是同源岩浆演化的产物。其岩石类型、岩石化学和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方面具有相似性和一致性,岩浆演化均有反序现象,说明它们属同熔型火山-侵入岩组合。根据2004年国际地层委员会公布的侏罗系与白垩系的分界年龄(145.5±4.0Ma),并结合沐尘岩体与旁侧西山头组火山岩的成因关系,沐尘岩体的形成时代确定为早白垩世早期似更合理。  相似文献   
966.
南天山库米什铜花山地区蛇绿混杂岩带不同岩块中的硅质岩高Al_2O_3和Al_2O_3/TiO_2,Zr、Nb、Hf、Ta和Th与Al_2O_3等陆源元素具较好正相关性,北关页岩标准化稀土模式呈现无Ce负异常(Ce/Ce~*=1.05~1.33)的典型大陆边缘硅质岩平坦稀土谱型,它们的(La/Ce)_SN=0.74~0.98,Ti/V=5.10~122.18,V/Y=0.39~6.03,均与大陆边缘硅质岩值相当,表明这些硅质岩形成在明显受陆源物质影响与大陆边缘密切相关的环境。但不同岩块硅质岩的物源区仍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与泥岩成互层产出的红色硅质岩的Th/Sc=0.56—4.35,具Eu负异常(Eu/Eu~*=0.56~0.71)明显的较陡右倾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谱型(La_N/Yb_N=3.92~7.43),与分异岩浆弧源区特征类似,可能形成在相对近陆缘的弧前盆地,其源区物质主要来自分异岩浆弧。而成夹层产出于基性熔岩中的绿色硅质岩呈现为Eu负异常较弱(Eu/Eu~*=0.72~0.93)右倾较缓的稀土谱型(La_n/Yb_n=4.15~6.69),其Th/Sc=0.57~0.87,反映有洋内弧物质加入的影响,因此它们可能形成于相对远离大陆、除有未分异基性程度较高的洋内弧物质输入外,仍受到陆缘物质影响的有限洋盆环境。根据硅质岩晚古生代初的放射虫化石推断,该地区硅质岩在晚古生代初期形成,南天山构造带已进入板块汇聚俯冲消减洋盆萎缩的发展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967.
西藏曲珍过铝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球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对西藏曲珍过铝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岩石中SiO_2、Al_2O_3和K_2O的含量均很高,贫TiO_2和Fe_2O_3;SiO_2变化为72.72%~73.34%,为铝和硅过饱和类型,属典型的含白云母过铝质花岗岩(MPG)。稀土元素总量(∑REE)为99.71×10~(-6)-132.85×10~(-6),稀土元素配分曲线显示铕负异常明显,具负铈异常。Nb、P、Ti等高场强元素具有明显的负异常,而La、Nd、Y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具有明显的正异常。过铝指数图、微量元素标准化蛛网图、岩石组合R_1-R_2图解、Rb-(Y+Nb)和Nb-Y图解均指示曲珍岩体是产生于同碰撞环境的花岗岩,其定位机制与板片俯冲、碰撞后陆内调整有关。Sr和Nd同位素组成具非常负的ε_(Nd)(t)值(-14.8~-15.4)和非常老的Nd模式年龄,表明其来源可能是古老的上地壳物质,而ε_(Sr)(t)-ε_(Nd)(t)图解也支持其上地壳来源。岩体具有较高~(87)Sr/~(86)Sr初始比值(0.72699~0.73884)特征,据此推断曲珍过铝花岗岩成因是陆壳部分熔融作用产物。岩浆源区可能以粘土岩为主,砂质岩占次要地位,是成熟陆块部分熔融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68.
缅甸硬玉岩区的硬玉化绿辉石岩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绿辉石岩是缅甸硬玉岩区一种新的岩石类型,普遍遭受多期次硬玉化.未发生硬玉化的绿辉石含较高TFeO和CaO,但较低的MgO,按化学成分分类部分已属霓石-普通辉石系列的中间相.这种绿辉石很可能是硬玉质的流体/熔体交代地幔辉石岩类的产物,与主期大规模硬玉岩的结晶、钠质-钠钙质角闪石边和钠铬辉石的形成同期或稍后,是该区第Ⅰ期的硬玉化.沿绿辉石的解理或裂隙交代并伴有充填的硬玉是在相对拉张的构造背景下形成的,是该区第Ⅱ期的硬玉化.切割早期绿辉石和硬玉的充填硬玉细脉可能是最晚一期的硬玉化.硬玉化绿辉石岩的结构与显微构造特征指示了在缅甸硬玉岩区,至少存在不少于3期的硬玉化的交代充填作用.文中讨论了硬玉化物质的可能来源,认为其可能与俯冲板片上的沉积物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69.
东天山卡拉塔格钠质火山岩岩石学、地球化学及成因   总被引:10,自引:10,他引:10  
东天山卡拉塔格早泥盆世卡拉塔格组火山岩主要岩性为海相富钠质的安山岩、流纹岩和英安岩,夹少量的钠质玄武安山岩和钠质玄武岩以及正常系列的玄武安山岩。钠质火山岩的特征是:Na2O=1.69~6.38%,Na2O/K,O〉1,多在2~100间:无论是斑晶还是基质,斜长石均为富钠长石;酸性岩石斑晶主要是钠长石和石英,中基性岩石斑晶主要是钠长石(少量更长石):酸性岩以斑状结构、霏细结构、球粒结构为主,而中基性岩以交织结构、玻晶交织结构为主。各类岩石全岩化学分析计算结果均含标准矿物Q、Hy、Hm,一部分含Di或C,在TAS图上全都投于亚碱性区;∑REE=25、96-96.11ppm,LaN/YbN=1.68-5.32,Eu/E^*=0.46-1.25,LaN/SmN=1.01-2.95;强不相容元素适度富集,Nb和Ta强烈亏损,部分样品Cs、Rb、K、Zr和Hf适度亏损。这些特征表明,该区钠质火山岩的原始岩浆可能来自富钠俯冲洋壳熔体与地幔楔岩石反应的产物部分熔融。这样的岩浆形成机制与前人有关卡拉塔格是早泥盆世岛弧的认识相一致。  相似文献   
970.
从地下1033.77米深处岩芯中提取微生物DNA,经PCR扩增,获得16S rDNA序列。选取其中两个序列(CCSD1305与CCSD1307),根据其16S rDNA可变区设计PCR引物,通过实时定量PCR分析,确定这两株未培养微生物在岩芯中的生物量。结果表明,CCSD1305与CCSD1307在该岩芯中的数量分别约为6.6×104和2.18×106个/克岩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