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7篇
  免费   528篇
  国内免费   868篇
测绘学   456篇
大气科学   483篇
地球物理   449篇
地质学   1393篇
海洋学   534篇
天文学   39篇
综合类   119篇
自然地理   330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152篇
  2021年   191篇
  2020年   126篇
  2019年   182篇
  2018年   126篇
  2017年   138篇
  2016年   149篇
  2015年   159篇
  2014年   122篇
  2013年   214篇
  2012年   210篇
  2011年   203篇
  2010年   210篇
  2009年   225篇
  2008年   223篇
  2007年   194篇
  2006年   197篇
  2005年   151篇
  2004年   114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991.
这年来,在华北板块北缘许多地区晚古生代地层中先后发现多层火山事件沉积,而火碎屑物质的物源区方向一直为地介所关注。通过对辽宁西部南樯矿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火山事件沉积与兴蒙槽区同期火山岩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资料分析和研究,并采用多种判别图解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992.
基于2020年夏季的大面航次观测数据,分析了烟台—威海北部海洋牧场及邻近海域海水溶解氧浓度垂向分布最小值(氧最小值层)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影响因素。从6月至8月,海水溶解氧浓度不断减小,垂向结构亦存在显著变化。海水溶解氧浓度垂向分布的最小值主要集中于7月的近岸海域,最小值大致从外海向近岸方向减小,其距离海底高度及与底层溶解氧浓度之差的绝对值均于双岛湾邻近海域为最大。海水溶解氧浓度垂向分布的最小值位于最强密度层结以下。但是海水溶解氧浓度垂向分布最小值的强度向北减小,而密度层结向北增大,两者的空间分布基本相反,说明密度层结抑制垂向湍流扩散可极大减少深层海水溶解氧的来源,是海水溶解氧浓度垂向分布最小值形成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主导因素。在海水溶解氧浓度垂向分布的最小值层,表观耗氧量存在垂向分布的最大值,大部分站点的pH存在垂向分布的最小值,说明局地增强、持续的生物地球化学耗氧是控制海水溶解氧浓度垂向分布最小值形成和空间分布的一个重要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氧最小值层是夏季烟台—威海北部近岸海水溶解氧垂向结构的典型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993.
患"颤抖病"中华绒螯蟹体内类立克次体生物的寄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中华绒螯蟹(以下简答河蟹)“颤抖病”是近几年来我国河蟹养殖区危害最大的病害之一,对取自江苏省淮阴地区的病蟹进行的组织和超微结构研究显示,在所有病触体内均发现大量寄生的类立克次体生物,而在取自未发病区域的健康河蟹体内没有发现类立克次体生物,类立克次生物主要分布在河蟹的肌肉组织、结缔组织和血细胞内,它可以破坏河蟹肌细胞的肌纤维的肌纤维,损害运动系统,这与河蟹的颤抖现象相吻合,因此作者推断它有可能是引发  相似文献   
994.
不同基质下菹草的生长及其对水体营养盐的吸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设置两组实验分别研究不同基质对菹草生长繁殖的影响以及菹草对不同基质下水体营养盐的吸收净化作用.结果表明:湖泥、混合基质及黄土三种基质对菹草的生物量变化及石芽的形成有比较明显的差别,氮磷养分含量高的湖泥更有利于菹草植株的生长,其生物量增长幅度最大,混合基质次之,氮磷含量最低的黄土最差;黄土基质下菹草石芽产生的时间最早;混合基质下产生石芽数量最多.3、4月份菹草水体中不同形态的氮浓度均低于空白组,最大净化效率达74%,构成水体营养盐氮的汇;菹草对不同基质下水体中氮的净化效率表现为:湖泥混合底泥黄土;菹草对水体磷的控制吸收作用不明显,甚至有加快磷转换释放的作用;6月份处于腐败分解阶段的水草组水体营养盐浓度普遍高于对照组,构成水体营养增加的源.  相似文献   
995.
对JCZ-1T超宽频带地震计的多种故障进行分类,故障主要包括仪器记录波形异常、仪器标定波形异常、地震计工作状态异常等,并对故障原因进行分析,给出相应解决方法.此外,对沈阳地震基准台JCZ-1T地震计1例故障的现象、原因排查、维修方法等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996.
固城湖冬季生物资源现状及环境质量与资源利用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根据1999年冬季对固城湖生物资源现状的调查,分析了固城湖冬季生物资源的群落组成和结构特征,探讨了固城湖水质的演变趋势和湖泊供养殖能力.结果表明,固城湖水质虽达到国家Ⅲ类饮用水标准,但固城湖水质已呈现明显的富营养化趋势.当前固城湖可自然提供的渔产潜力约为81.4×104kg.为保障固城湖渔业生产和水资源质量,应做好水生植物资源改良和保护,调整湖泊渔业结构.  相似文献   
997.
为着重探讨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的分段特征及其深部结构特征,本研究搜集增加了研究区内近几年的Pn震相数据.经挑选后采用了由2163个地震和301个台站构成的9156条射线,重新反演构建了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及邻区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及方位各向异性分布.尔后,将速度反演结果与地形地貌、大地热流、强震活动及地壳厚度等进行了综合对比和分析;此外,还将Pn波各向异性与地震各向异性其他观测手段的结果展开了对比和讨论.反演结果的可靠性和分辨能力较前文有所提高,研究区上地幔顶部的非均匀性特征揭露得更为清楚,尤其是由Pn波速度揭露的郯庐断裂带分段特征与地质构造特征吻合得更佳.结果表明:(1)Pn波高、低速的分布与地形地貌呈负相关的关系,即山地隆起区呈低速分布,而平原地区表现为高速异常.(2)Pn波速度沿郯庐断裂带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本文的研究结果支持郯庐断裂带在研究范围内的上地幔顶部可细分为4个亚段.由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揭示的郯庐带分段特征与前人根据郯庐断裂带各段的地表地质构造特征给出的分段结果吻合,深、浅耦合的现象表明郯庐断裂带是一条贯穿地壳、深抵Moho面的幔源深大断裂带.(3)Pn波速度与大地热流呈负相关的关系.(4)Pn波速度的分布与强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强震大部分发生在Pn波高、低速过渡地带或者低速区域的地壳内.(5)在南黄海海域新发现一条NNE-SSW向展布的弱高波速异常带,该异常带被强震震中清晰地勾勒了出来,据此推测其下方存在一条切割Moho界面的幔源深大断裂.(6)Pn波各向异性的强弱与地质构造的活动性相关,活动性越强则各向异性强度越大.(7)由地震台站的时间延迟分布可以看出,研究区地壳厚度总体上自SE往NW逐渐增厚;最大厚度位于渤海湾盆地的北西部和西部.  相似文献   
998.
金属矿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设备:回顾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是深部矿产资源勘查的主要技术手段.长期以来,我国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和仪器严重依赖国外进口,国产勘查技术无论仪器设备,还是方法、软件尚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深部矿产勘查需求."十二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设立了"深部矿产资源勘探技术"重大项目,以提高深部矿产资源探测的深度、精度、分辨率和抗干扰能力为目标,研发高精度重磁探测技术、电法及电磁探测技术、地震探测、钻探和井中探测技术和装备.经过4年的攻关研究,突破了高精度微重力传感器、铯光泵磁场传感器、宽带感应式电磁传感器等10余项关键技术;研发、完善和升级了地面高精度数字重力仪、质子磁力仪、大功率伪随机广域电磁探测系统、分布式多参数电磁探测系统等18套勘探地球物理仪器设备;创新和完善了20余项勘探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正反演方法,研发和完善了2套适合金属矿数据处理及解释的大型软件系统,和8套其他专用软件系统,大幅度提升了我国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水平.本文旨在介绍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首先回顾我国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历程,然后再重点介绍"深部矿产资源勘探技术"重大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进展,最后对发展我国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提出作者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999.
近年来太湖局部区域水体富营养化仍有加剧趋势,这可能与底栖动物生物扰动促进沉积物营养盐释放有关.耐污种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与常被用于生态修复的河蚬(Corbicula fluminea)均为太湖底栖动物优势种类,本文设计了双因素4组处理(对照组、河蚬组、霍甫水丝蚓组和混合组(霍甫水丝蚓和河蚬))的室外受控实验,研究在太湖2种种群分布交错区,河蚬能否对霍甫水丝蚓的生物扰动产生抑制效应.结果表明:霍甫水丝蚓扰动能显著增加水体总氮、总磷浓度,同时促进浮游植物生长;河蚬通过滤食和生物沉降作用显著降低水体总氮、总磷和悬浮物浓度,抑制浮游植物生长,从而促进了底栖藻类的生长;河蚬对霍甫水丝蚓生物扰动效应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呼伦湖鱼类群落结构及其渔业资源变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根据2014-2015年在呼伦湖进行的鱼类资源拖网调查,结合历年渔业捕捞资料,分析该水域的鱼类群落结构及渔业资源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采获鱼类21种,隶属4目6科21属,其中鲤形目种类最多,占总数的81.0%;群落优势种为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鲤(Cyprinus carpio)、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和瓦氏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鱼类群落的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偏低.东部、西部湖区间的鱼类群落组成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西部湖区的鱼类物种数量较少,但大中型鱼类比例及生物多样性较高.与历史资料相比,呼伦湖鱼类的物种数量下降,优势种组成发生较大变化,鱼类个体小型化趋势明显,而捕捞强度过大、湖泊富营养化加剧及气候水文条件变化是导致呼伦湖渔业资源衰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