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65篇
  免费   3348篇
  国内免费   4639篇
测绘学   2778篇
大气科学   2315篇
地球物理   3054篇
地质学   8708篇
海洋学   2524篇
天文学   234篇
综合类   1208篇
自然地理   1931篇
  2024年   108篇
  2023年   320篇
  2022年   749篇
  2021年   980篇
  2020年   719篇
  2019年   933篇
  2018年   851篇
  2017年   849篇
  2016年   842篇
  2015年   965篇
  2014年   990篇
  2013年   1119篇
  2012年   1247篇
  2011年   1236篇
  2010年   1174篇
  2009年   1131篇
  2008年   1130篇
  2007年   1088篇
  2006年   969篇
  2005年   912篇
  2004年   747篇
  2003年   547篇
  2002年   734篇
  2001年   618篇
  2000年   497篇
  1999年   306篇
  1998年   160篇
  1997年   138篇
  1996年   99篇
  1995年   106篇
  1994年   91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67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9篇
  1976年   3篇
  1971年   3篇
  1957年   5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51.
水系的分形维数及其含义   总被引:66,自引:6,他引:66  
何隆华  赵宏 《地理科学》1996,16(2):124-128
在分述水系分维数的几个计算方法基础上,对两上试区采用地图照相缩小后扫描以及图象处理的方法提取河流信息,以计盒方法计算水系的分维数,并据此提出划以域地貌侵蚀发育阶段的方法。  相似文献   
952.
青藏高原东北部古喀斯特过程与环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崔之久  陈怀录 《地理学报》1996,51(5):408-417,T001
本文介绍了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的古喀斯特现象,并对相关沉积进行了化学成、粘土矿物的X-射线衍射以及石英砂表面结构等气候代用指标的分析。分析结果一致,指示了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条件。重结晶方解石的裂变径迹测年结果表明,该地区古喀斯特发育于中中新世。  相似文献   
953.
从最新地面活断层的不连续性,断层滑动速率以及古地震研究的角度讨论安宁河断裂带北段的地震潜在能力,认为不连续的活断层可能成为各自独立的地震破裂单元,从而决定了地震的潜在能力,其中,野鸡洞破裂段的潜在地震能力最强,可达7级。上次地震至今的平静时间已接近古地震的平均重现间隔,因而具有高度的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954.
活断层是地震的潜在策源地。然而不同的活断层上地震潜在能力有极大的差别。客观地评价活断层上地震潜在能力不仅是地震预报研究的需要,对国民经济建设的布局和抗震决策也极为重要。在这个意义上,对弱活动性断裂的研究与对强活动性断裂的研究具有同样的重要性。本文以弱活动的蒲江—新津—成都—德阳断裂带为例,讨论了该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性,断裂带的地质结构以及断裂的切割深度等因素对该断裂带地震潜在能力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955.
A lot of researches onb value have been made in seismology. Since the 1960’s Mogi, Scholz and others have studied AE of rock specimens in laboratory and discovered that it is related to natural earthquakes. All former researchers used integral specimens to studyb value in the laboratory. However a major earthquake is usually related to a existing seismic-fault in that area. For this reason, a series of fracture experiments with rock and glass specimens having pre-existing crack or notch is performed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preexisting crack tob valu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b value begins to decrease as soon as the initiation of the crack and finally drop to a very low value when the specimen breaks unstably. Based on these,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possible mechanism ofb value change for natural earthquakes is given.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is paper appeared in the Chinese edition ofActa Seismologica Sinica,9, 393–400, 1987. Projects sponsored by the Chinese Joint Seismological Science Foundation.  相似文献   
956.
In order to reduce the size of problems involving analysis of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structural systems, a transformatio based on appropriately selected Ritz shapes is commonly employed. The lower mode shapes may at times serve a effective Ritz shapes. However, the computation of mode shapes is a time consuming task; in addition, the mode shapes may not form the best basis for represent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oads. The recently developed load dependent vectors, which are derived from a static solution for the applied loads, address some of the problems inherent in the use of mode shapes. However, both the natural mode shapes and the load dependent vectors fail to account for the frequency content of the loading, a parameter that may influence strongly the response, particularly for loading with a high frequency content. A procedure is presented here for the generation of frequency dependent vectors. A combination of load dependent and frequency dependent vectors will often form a very efficient basis for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response, as illustrated by several examples presented here.  相似文献   
957.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重点探井的岩心观测、重矿物分析、测井数据及地震资料的分析,研究了冷湖构造带古近系沉积体系及演化特征和不同时期沉积微相及砂体的展布规律.结果认为,冷湖构造带古近系主要发育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物源来自北东方向的小赛什腾山和赛什腾山附近.古近系路乐河组(E1+2)沉积期,主要发育辫状河以及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仅在靠近山前发育少量冲积扇沉积;至下干柴沟组(E3)沉积时期,主要发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及滨-浅湖沉积.古近纪时期冷湖构造带表现为一次较大规模的水进过程,纵向沉积继承性明显,很好地记录了这一沉积演化过程.这一沉积体系及演化过程有利于粗碎屑和细碎屑交互沉积,形成较好的储盖组合,为柴达木盆地冷湖构造带下一步的油气勘探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958.
拉萨近地层风廓线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986年中美联合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期间的考察资料,研究了拉萨近郊风廊线的特征。从莫宁——奥布赫夫相似理论出发,建立了青藏高原近地层风廓线模拟的模式。  相似文献   
959.
对十五里桥龙江组岩性组合与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龙江组火山岩SiO2为53.56%~73.43%,Al2O3为14.90%~18.74%,K2O为1.76%~4.20%,为高钾钙碱性系列.样品稀土元素标准化配分曲线表现为轻重稀土分馏明显,显示弱的铕负异常或无异常.微量元素标准化配分曲线表现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K、Sr、Ba,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Ta、Ti.样品Rb/Sr比值介于0.04~0.43,Ti/Y比值介于144.23~492.19.在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上,样品位于火山弧区和大陆弧、后碰撞弧区,表明龙江组是板块俯冲和碰撞造山转换背景下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960.
煤古植物学:历史、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对50年来的文献分析,简要评述了煤古植物学这一分支学科的产生背景,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并指出,煤古植物学尽管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由于受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限制,它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