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5篇
  免费   164篇
  国内免费   292篇
测绘学   100篇
大气科学   222篇
地球物理   248篇
地质学   538篇
海洋学   193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114篇
自然地理   10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1 INTRODUCTIONThe use of marine mussels for the biomonitoringpurposes is widely found in the literatures. However,the use of a particular tissue/organ for more accurateindicators of metal bioavailability and contaminationwere continually reported. For exa…  相似文献   
992.
The distribution and concentrations of Cd, Cu, Pb and Zn were determined in the gills and remaining soft tissues of Perna viridis collected from 12 geographical sites ( 10 from the west and 2 from the east coastal waters) of Peninsular Malaysia. All samples showed that the levels of Cd, Pb and Zn were generally higher in the gill than those in the remaining soft tissues. These results could be due to the fact that gills are the first organ of metal accumulation and larger surface area with mucus sheets in the organ. Since the mussel gill is a better accumulator of Cd, Pb and Zn of ambient seawater than remaining soft tissue, it is a potential indicator of ambient levels of dissolved metals in the ambient seawater. However, further validations based on laboratory conditions are needed.  相似文献   
993.
利用2002年在崇明东滩采得的CDS、CDM和CDN三个典型区域沉积物剖面样品,测定了其中的有机碳、活性铁、总磷以及粒度等特征参数,分析了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变化特征并对其沉积环境的变化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崇明东滩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含量较大(0.3%~1.07%),垂向分布上,表层/亚表层含量高且变化复杂,中下层有机碳含量逐渐变小。Fe3 在整个研究区域均是从表层向下逐渐递减的,Fe2 含量逐渐增加。从实验结果判断,所研究区域沉积环境上层以氧化环境为主,呈弱氧化型,中下层以还原环境为主。总磷含量呈现自上而下减少的变化,CDS表现为波浪形变化。分析发现潮滩沉积物各地球化学元素之间不仅相互作用,并且受到沉积物颗粒大小和水动力、物源输入、物理扰动等因素的影响。崇明东滩沉积物氧化还原界面与中、高潮滩划分界大致相当。  相似文献   
994.
两种再分析资料间Hadley环流双层结构的差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NCEP/NCAR、ECMWF两种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79-1989年纬向平均经向风([υ↑-])及质量流函数(ψ↑-)的差异。结果表明,ECMWF资料存在明显的Hadley双层结构,NCEP/NCAR资料则未见明显的Hadley双层结构。此项研究结果虽不能证明Hadley双层结构是否客观存在,但表明低纬大气环流研究中资料选用直接影响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995.
印度夏季风的减弱及其与对流层温度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43a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台站实际观测资料的分析,揭示了对流层温度变化和印度夏季风环流减弱之间的联系。印度夏季风的变化与东亚上空对流层温度具有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对流层平均温度与整个印度夏季降雨和季风环流强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结果表明:印度夏季风环流在近几十年经历了两次减弱过程,第一次减弱约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第二次减弱则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通过改变海陆热力对比,对流层平均温度在印度夏季风减弱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东亚地区与东印度洋至西太平洋热带地区之间的对流层温度差异导致了印度夏季风环流的减弱。  相似文献   
996.
碳酸盐岩岩溶型储层综合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岩溶型储层广泛分布于塔北、塔中、巴楚等地区,是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勘探的重点,也是塔里木油田增储上产的主要层系之一。由于埋藏深度大、反射信号较弱、信噪比较低,更由于岩溶型储层非均质性严重,使得储层预测的难度增大。通过多年的攻关研究,从碳酸盐岩风化壳储层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出发,逐步探索并建立了技术、岩溶型储层测井评价技术、岩溶型储层地震描述技术、应变量分析技术为手段的溶型储层综合评价技术。在塔北、以地质概念模型为基础,以基于层序格架的潜山古地貌恢复塔中等地区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相继获得了工业油气流。本文介绍了该技术在塔北轮古西地区的具体实施和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97.
998.
张冠 《物探与化探》2005,29(4):304-307
通过对河南银洞坡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 建立了地球化学找矿标志。元素组合复杂, 由Au、Ag、Pb、Zn、As、Cd形成了强异常;主要异常元素浓集中心明显, 分带清晰;w(As)/w(Mo)≥4;w(As)+w(Cd)+w(Au)/w(Ni)+w(Co)+w(Mo)≥10;浓集克拉克值≥0.5, 变异系数≥1;异常呈条带状有规律分布并受含矿层及构造控制。根据这些标志, 在银洞坡矿区外围W4~W24线等地进行了成矿预测, 预测结果新增加金金属量11.945 t。  相似文献   
999.
李宏业  尹观  杨俊义  范晓 《地球学报》2005,26(3):255-258
运用同位素地球化学的方法,对牟尼沟各水体中的δD、δ^18O、T值、氘过量参数(d)和元素化学分析数据进行研究,基本查明牟尼沟内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以及主要泉水之间的循环和补、径、排关系。珍珠泉和翡翠泉为沟内出露的主要泉水:二道海沟珍珠泉系地下深循环热水的露头,是由补给高度在3700m以上的大气降水渗入地下,再通过深大断裂循环至地下深部,与深部热流进行热交换后,返回地表出露。作为天然温泉开发具有较大的潜力;矿泉水厂沟的翡翠泉是典型的酸性岩溶冷泉,含水层水的径流较珍珠泉慢且滞留时间相对长些,含有一定的CO2,系一深部含水层地下水的露头。它源自补给高度全区最高(3800m以上)的大气降水。泉水流量大而且稳定,水质好,作为矿泉饮用水开发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沟内大多数地表径流来源于大气降水和浅层地下水补给,夏季以大气降水为主,冬季浅层地下水补入到地表径流中的比例相对增加。这种对地表径流的调节作用,对于保持风景区内的景观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依照“源、场、外”相结合的地震科学研究思路,提出地下水诱发浅层前兆异常机理。认为降水等因素造成的地下水动态变化,可产生一种作用于地壳岩石的附加流体力;地震前,通过多种流体力作用,引起已经积累较高应力的地壳应力--应变场调整变化,并使岩石强度改变,从而促进与诱发浅层地壳的构造变动;其结果是派生或伴生出地形变、地应力、水化学及地电阻率等多种浅层前兆异常。在降水、地下水的多种周期变化成分中,只有那些能与地壳应力-应变过程产生力学耦合的周期变化,才能调制与诱发出异常,这一部分变化可做为广义的地震前兆。孔隙压力、动水压力以及化学腐蚀等原理,是该异常机理的理论基础。列举出六方面的事实做为该机理直接的或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