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2篇
  免费   294篇
  国内免费   347篇
测绘学   206篇
大气科学   129篇
地球物理   278篇
地质学   559篇
海洋学   245篇
天文学   37篇
综合类   73篇
自然地理   14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近年来云降水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雷恒池  洪延超  赵震 《大气科学》2008,32(4):967-974
回顾和总结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近5年(2003~2007年)的云降水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研究,内容涉及云和降水物理研究、云和降水数值模拟研究、人工影响天气研究和云化学研究等诸多领域。随着国家和社会对人工影响天气需求的日益增加,云降水物理仍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会随着观测和理论研究的发展而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32.
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铜精矿中铜铅锌硫镁砷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采用偏硼酸锂和四硼酸锂混合熔剂熔融法制样,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铜精矿中铜、铅、锌、硫、镁、砷,考察了熔剂、玻璃化试剂和预氧化条件对制样的影响。采用理论α系数和经验系数相结合的方法校正元素间的效应。测定铜精矿试样各组分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12)均小于3%,结果与化学分析法吻合。  相似文献   
133.
华北克拉通东部辽东地区出露古元古代侵入岩,为准确认识辽东地区古元古代构造演化过程,选取北沟岩体、正岔岩体和树柳林子岩体的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特征,探讨了岩体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其构造环境。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研究表明,柳林子岩体年龄为(2 490±8) Ma,北沟岩体年龄为(2 457±11) Ma。北沟岩体高硅富钾,富集Rb、U、Th、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i、P等高场强元素,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Nb/Ta平均值5. 75,Rb/Nb平均值4. 21,源于太古宙古老地壳的部分熔融;正岔岩体高硅富钾,富集Rb、Ba、U、Th、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i、P等高场强元素,为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A型花岗岩,Nb/Ta平均值16. 06,Rb/Nb平均值4. 81,源区可能由幔源岩浆底侵带来的热量加热地壳,导致其重熔并与之混合后形成的。柳林子岩体为变质角闪辉长岩,呈亚碱性,富集Rb、Ba、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i、P等高场强元素,显示其岩浆可能形成于受陆壳微弱混染的软流圈地幔或岩石圈地幔。认为研究区古元古代侵入岩形成于东、西陆块碰撞拼合后的后造山挤压向板内伸展转换的构造环境,为构造体质转换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4.
洪增林  徐通  薛旭平 《中国岩溶》2019,38(2):276-280
汉中天坑群是在中国32°~33°N湿润热带—亚热带岩溶地貌区北界首次发现的岩溶地质遗迹。为了科学地评价汉中天坑群地质遗迹旅游资源,为下一步旅游规划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从生态旅游资源条件、生态环境条件、生态旅游开发条件等3个方面选取资源景观价值、资源科学与文化价值、生态环境质量、环境安全条件、区位与交通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建立多层层次结构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地质遗迹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得出汉中天坑群地质遗迹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得分为90.67分。本文研究表明,汉中天坑群具有五级生态旅游资源的禀赋,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5.
利用福建重力台网7套gPhone重力仪的连续观测资料,对不同震中距和震级地震的同震响应特征及重力仪映震的最大震中距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福建重力台网的映震效能受震级和震中距影响,从映震能力来看,泉州台优于莆田台,厦门台优于福州台,漳州台和龙岩台优于南平台;2)福建重力台网的仪器稳定性好和灵敏度高,与CMG-3ESP 120S地震计相比,重力仪具有较宽的地震频带,其同震响应持续时间与波幅呈高度正相关性;3)福建重力台网仪器映震的最大震中距(Δ)与震级(MS)存在对应关系,具体公式为MS=-0.218(logΔ)3+2.056(logΔ)2-4.594logΔ+6.459。  相似文献   
136.
柴达木盆地西北(以下简称“柴西北区”)古近系-新近系异常超压普遍存在。对超压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形成机制的研究是评价该地区油气成藏条件与资源潜力的关键。依据柴西北区钻井实测压力数据及基于等效深度法计算的地层压力结果,对研究区异常高压的平面和剖面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柴西北区典型钻井泥岩声波时差曲线特征、不同时期沉积速率、各地层岩性特征、有机质生烃潜力及柴西北地区遭受的构造挤压作用,对研究区超压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并对各控制要素在超压形成过程中的贡献进行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柴西北区地层超压起始深度位于大约1 500 m,主要发育在古始新统路乐河组-中新统上干柴沟组内,总体上异常高压随深度加深逐渐增大。研究区超压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欠压实作用、有机质生烃和构造挤压作用是该区超压形成演化的重要原因。对控制超压形成的各要素定量评价结果显示:欠压实作用是柴西北区超压形成的最重要控制因素,其贡献率高达60%;构造挤压作用次之,其贡献率在20%~30%左右;有机质生烃演化作用对超压形成也有影响,但贡献率相对较小。此外对柴西北区咸湖环境下的盐度分布特征研究初步表明,地层孔隙流体盐度和咸水半咸水环境下沉积的含盐塑性地层对超压的形成和保存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7.
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建设智慧城市、提高城市宜居水平的基础保障和重要支撑。笔者立足于新时期城市发展建设需求,建立了包括空间、资源、环境、灾害等方面的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系统;在全面借鉴国外发达城市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国家政策导向,从工作内容、技术方法、成果应用3个维度分别提出了城市地质调查8个子系统的标准化建设方案;根据全球地学发展潮流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时代特征,尝试提出了城市地质调查创新系统的未来建设,旨在探索城市地质调查的新途径、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8.
基于 LM AUV 远程投送水雷使用特性的分析,梳理了 AUV 远程投送水雷时,雷位误差主要包括平台定位误差、航行误差和水雷末弹道误差,并构建了相应的散布概率函数,建立雷位散布模型。最后, 通过 MATLAB 程序仿真研究流速、水深及自主航距等因素对 AUV 远程投送水雷雷位散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9.
浮游植物物候能够反映浮游植物的生长变化与湖泊生态系统的变化,水温、营养盐浓度等因素对物候有重要影响。太湖富营养化程度较高,水温的影响作用日趋显著,物候与水温关系的研究对理解、控制和改善太湖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2003—2018年MODIS遥感数据计算浮游植物物候指标和湖泊水表温度(Temperature of Water Surface,LSWT),通过分析太湖浮游植物物候时空变化特点探究了不同区域的物候特征,并结合LSWT揭示了浮游植物物候对LSWT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 不同浮游植物物候指标具有不同空间分布特点,水华发生次数、峰值叶绿素a(Chla)浓度和水华总持续时间呈现由西部沿岸向湖心区递减的趋势;浮游植物生长开始时间和峰值Chla发生时间分布复杂但在沿岸区域相对较早;② 太湖可被划分为4种具有不同物候特征的区域,Ⅰ类区域主要位于贡湖湾、东部沿岸以及太湖中部开阔水域,该区Chla浓度范围为50~60 μg/L,且波动平缓,水华发生次数最少、开始最晚、持续时间最短;Ⅱ类区域主要分布于太湖西部沿岸,Chla浓度范围为50~90 μg/L且变化剧烈,该区水华发生次数最多、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Ⅲ和Ⅳ类属于过渡区域,前者主要分布于梅梁湾、竺山湾及入湾口,后者主要位于南部沿岸以及太湖中部;③ 浮游植物物候对LSWT变化的响应受营养水平影响,当营养水平较高时,浮游植物的生长受LSWT的促进作用显著,LSWT年际变化的升高趋势对浮游植生长物候提前、生物量增加的影响明显,反之,则LSWT变化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减弱。  相似文献   
140.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目前研究全球及区域环境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城镇化加速的今天,城镇的土地利用格局也发生了飞速的变化。本文通过其一研究区内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进行处理,获取了2007~2016年10个时相土地利用/覆盖信息,通过不同的预测模型对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及比较,根据相应的最优预测方法预测了2017~2019年南昌市各土地类型的数据,由此研究并探讨了南昌市土地利用/覆盖的时空格局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