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31篇
  免费   2250篇
  国内免费   3415篇
测绘学   1727篇
大气科学   1233篇
地球物理   1646篇
地质学   6221篇
海洋学   1493篇
天文学   173篇
综合类   702篇
自然地理   1201篇
  2024年   82篇
  2023年   221篇
  2022年   555篇
  2021年   652篇
  2020年   562篇
  2019年   645篇
  2018年   570篇
  2017年   505篇
  2016年   529篇
  2015年   582篇
  2014年   615篇
  2013年   773篇
  2012年   847篇
  2011年   790篇
  2010年   818篇
  2009年   820篇
  2008年   888篇
  2007年   756篇
  2006年   688篇
  2005年   604篇
  2004年   453篇
  2003年   305篇
  2002年   323篇
  2001年   319篇
  2000年   223篇
  1999年   95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4篇
  195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岩质斜坡受到花岗岩脉的多次侵入,坡体结构和岩体结构均有较大的改变,因此斜坡的变形破坏模式和稳定性均有可能发生变化。本文以雅砻江中游楞古水电站坝址区嘎夏帕斜坡为例,对多次花岗岩脉侵入条件下斜坡的变形破坏模式和稳定性进行分析。嘎夏帕斜坡原本为陡倾中薄层砂岩组成的逆向坡,岩体完整性较好,稳定性较高; 由于受到花岗岩脉的多次侵入,坡体变成砂岩和岩脉互层的结构,在岩脉挤压作用下,大部分岩体呈碎裂状,完整性差,坡体的变形模式由弯曲-倾倒式变为挡墙溃决式。中部完整性较好的砂岩成为挡墙,和前部岩脉一起阻止后部大方量碎裂状岩体下滑,但是随着前部脉体的失稳破坏,斜坡有可能发生挡墙溃决式整体滑坡。并通过数值模拟软件3DEC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与定性分析一致。本文的结论可以为此类斜坡的稳定性分析和防治提供理论支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92.
九华山国家地质公园晶洞花岗岩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华山地质公园内首次发现了晶洞花岗岩。晶洞多呈圆球状,大小不一,常呈串珠状发育,其内大都发育完整的水晶。九华山晶洞花岗岩的发现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区内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及演化过程,并为地质公园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地质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993.
渤海海域W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河流相砂体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野外露头、现代沉积和大量岩心以及钻测井资料,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为指导,结合地震和探地雷达,分析了W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明下段河流相层序格架和砂体结构的沉积特征,总结了砂体的发育规模特征,建立了河流相砂体的沉积模式,为海上油田开发及后期调整提供依据和指导。研究表明,渤海海域明化镇组河流相砂体结构划分为堆叠型、侧叠型和孤立型3种类型共7种样式,其中侧叠型又分为紧密型、疏散型和离散型;孤立型又分为下切侵蚀型、孤立河道和决口扇;河道砂体厚度为2.1~15m,平均6.75m;宽度为200~1 225m,平均宽度519m。决口扇砂体厚约2~3m,宽度为150~450m,平均宽度300m。河流相砂体结构受控于湖平面的变化。不同的湖平面变化下发生堆叠型、侧叠型和孤立型规律性的砂体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994.
通过建立数值模型,模拟不同采深、采宽、采厚及不同开采倾角下采空区地表的变形,通过数值模拟及计算得出各开采条件下地表的下沉曲线及水平移动曲线,进而分析地表变形规律及变形机理,为研究开采引起的地表变形提供一种便捷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5.
祁连山构成青藏高原的北东边界,是研究青藏高原的隆升与向内陆扩展的关键区域,利用新生代湖相沉积的碳氧同位素组成估算祁连山古海拔对认识青藏高原的隆升有重要意义。在中祁连陆块不同地点出露的始新统、渐新统、中新统和中晚更新统分别取样并进行碳氧同位素分析,估算相应地质时期的古年均温和古海拔高度。结果表明,祁连山地区古近纪的海拔约为2711 m,中新世早期的海拔为2848 m左右,中新世中晚期祁连山海拔达到约3586 m,中晚更新世祁连山的古海拔约为3790~3890 m。古近纪祁连山的海拔较低,但已经构成了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界;中新世中晚期祁连山强烈隆升,形成了盆-山构造地貌格局;第四纪祁连山地壳重新活跃并呈阶段性快速隆升,河流堆积和侵蚀交替进行。根据碳氧同位素估算的祁连山古海拔高度变化为认识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6.
沉积岩物源分析对揭示盆地物质组成、储集岩性质及古环境恢复等研究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文中对藏北羌塘盆地角木日地区中二叠统龙格组的钙质泥岩样品进行了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测试分析,系统地研究了微量元素含量、特征比值及稀土元素配分方式。结果表明研究区龙格组钙质泥岩样品具有中等轻稀土元素分异((La/Sm)N=2.50~5.41),重稀土元素比较平坦((Gd/Yb)N=1.32~2.47),具有微弱的Eu负异常;Sr/Ba,V/Cr,Ni/Co,Ceanom及δEu等相关参数综合显示,研究区中二叠纪时期整体表现为海相氧化环境;样品Rb/Sr比值及La/Th-Hf,La/Sc-Co/Th,Th/Sc-Zr/Sc关系图解综合说明龙格组钙质泥岩物源区风化作用较弱,源岩主要为安山岩;通过对沉积岩La/Sc-Ti/Zr,La-Th-Sc和Th-Sc-Zr/10等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分析,综合表明区钙质泥岩物源区的构造背景主要为大洋岛弧型。  相似文献   
997.
基于对河北平原中西部两个第四系标准钻孔的岩石地层、磁性地层、生物环境及气候地层、年代地层和化学地层等的综合对比研究,参考已有的大量水文地质钻孔资料,在分析前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了中更新世魏县组。魏县HZK1孔孔深500.74 m,全孔平均岩心采取率90.55%,古地磁B/M界线为105.00 m;辛集市XZK1孔孔深502.71 m,全孔平均岩心采取率90.20%,古地磁B/M界线为133.45 m。新建立的魏县组底界在古地磁B/M界线附近,年龄约0.78 Ma,该组顶界的光释光(OSL)年龄在108.1~155.7 ka之间。古地磁与OSL年龄均表明该组形成于中更新世。进一步依据孢粉组合、气候与环境旋回性演变造成不同的岩石组合等特征,将其划分为上、中、下三段,并对各段的形成时代进行了讨论。魏县组可作为河北平原中西部中更新世非海相沉积体系的代表岩石地层组。  相似文献   
998.
闽北地区中侏罗世火山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中侏罗世火山岩在东南沿海分布极少,但对区域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过程及大地构造演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闽北地区大面积白垩纪火山岩区调查中,在政和铁山地区发现中侏罗世火山岩,用LA-ICP-MS同位素测试技术测得的锆石U-Pb年龄为173.63±0.80Ma。火山岩属钙碱性系列流纹质熔结凝灰岩,显示过铝质、富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等地球化学特征,推断其形成于陆缘弧环境,与古太平洋板块早期俯冲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99.
冻融条件下浅层黄土中温度与水分的空间变化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磊  赵贵章  胡炜  黄金廷 《地质通报》2015,34(11):2123-2131
黄土高原是西北典型的季节性冻土区,在黄土斜坡冻结和融解过程中土体内的温度、水分变化显著,导致土体中含水量及地下水位发生相应的变化,诱发一系列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环境问题。选择甘肃永靖县黑方台黄土斜坡为研究区,原位监测冻结至融解过程中黄土的温度和含水量,研究冻融条件下黄土斜(边)坡冻结层温度和水分及变化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本次监测点黄土冻结深度为52cm,黄土剖面温度表现为3个特征带:温度稳定传递带、温度变动带、温度交替显著带。温度在黄土斜(边)坡冻融过程中对水分具有控制性作用,含水量随温度变化划分为3个阶段:1小于2℃,含水量随温度呈现非线性递增趋势;22~6℃,含水量随温度呈现波动性下降;3大于6℃,水分由小幅增加直至稳定,温度影响权重减小。随着冻结土层完全融解,被冻结水分融解后向下运移,最终导致剖面含水量急剧增加,因此,冻结至融解过程中含水量发生急剧增加,是导致浅层黄土滑塌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00.
胡迪 《测绘学报》2015,44(11):1298-1298
<正>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GIS已经形成了包括GIS技术、地理信息科学与地理信息服务的综合体系。同时,随着应用领域的扩大,GIS在时空分析、过程模拟、预测预报和决策支持等方面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通过地理模型的共享与集成来拓展GIS的地理分析能力是GIS发展的增长点。国内外地理学家面向不同的研究目标已经建立了大量的地理模型。由于模型设计和实现上的差异,造成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