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27篇
海洋学   19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5年   1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随着南京地铁1号线的建成,南京地铁相继运行,而地铁运行对南京地震台的地电阻率观测数据造成了干扰.南京地震台距离地铁线路的垂直距离约为7 km.南京地震台目前的磁电观测项目现在已着手搬迁,在高淳建设新的观测基地;地电阻率和大地电场项目已建成并试运行.但南京地震台目前观测的地电阻率场地有没有保留的价值?是否继续观测?能起什么作用?这些问题都值得思考,本文将论述保留现有南京地震台地电阻率场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2.
麦盖提斜坡是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经历多期构造运动和翘倾活动,形成多期断裂活动和复杂的构造变形。这些断裂对研究区的油气成藏有直接的控制作用。本文在大量地震解释基础上,对断裂的期次、性质进行系统厘定;然后,分析其构造样式,落实其平面展布;进而,结合前人对主力烃源岩和成藏期次的研究结果和钻探资料,将断裂划分为沟通油气源断裂、岩溶期断裂、主成藏期断裂、成藏调整期断裂等4大断裂体系;最后,刻画4大断裂体系分布与作用范围。这些断裂构造分析成果,为麦盖提斜坡油气成藏规律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3.
利用调查数据及遥感数据揭示了2013年南沙群岛海域温跃层的季节变化特征,温跃层上界深度平均值春、夏、冬季基本一致,介于45~47 m之间,秋季最大,达60 m;温跃层厚度平均值夏、秋、冬季基本一致,介于85~87 m之间,春季相对较小,为78 m。温跃层强度平均值春、夏、秋、冬季几乎一致,介于0.13~0.15℃/m之间。调查海域温跃层上界深度季节变化的形成机理为:春季西深东浅的原因是西部受净热通量较小、大风速、负的风应力旋度以及中南半岛东部外海的中尺度暖涡和反气旋环流共同作用,东部近岸海域净热通量高值、风速相对较小及风应力旋度引起的Ekman抽吸效应共同控制;夏季深度分布较均匀的原因是10°N以北风致涡动混合强但受Ekman抽吸影响,10°N以南风致涡动混合弱但风应力旋度为负值;秋季深度较其他季节平均加深15 m的原因是南沙群岛海域被暖涡占据,暖涡引起的反气旋式环流使得温跃层上界深度被海水辐聚下压;冬季正的风应力旋度产生的Ekman抽吸和冷涡引起的气旋式环流共同作用,使得温跃层上界深度较秋季平均抬升15 m。  相似文献   
104.
“资源二号”卫星是我国发射的一颗分辨率较高的资源卫星,具有较高的地面分辨率,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提供了一种解决途径。本文选择江南土地利用状况比较破碎的地区,利用“资源二号”卫星影像提取地面信息,并与同时期的ETM影像数据解译结果及实际情况进行比较、分析,论证“资源二号”卫星数据解译土地利用信息的可行性及存在问题。本文所述的处理过程和处理方法具有较好的通用性,为“资源二号”卫星影像的使用探索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05.
吐木休克断裂位于塔里木盆地西部,巴楚隆起和阿瓦提凹陷之间,是一条大型基底卷入型冲断构造。走向NW‐SE,呈弧形向NEE凸出;倾向巴楚隆起。根据构造变形特征,断裂自NW向SE可以划分为4段。Ⅰ和Ⅲ段为简单基底卷入型冲断构造段;Ⅱ段发育背冲断层,与主干断层呈“y”字型剖面组合关系;Ⅳ段为基底卷入型楔状构造,主冲断层顶部出现一条向巴楚隆起逆冲的反冲断层。断裂上盘发育背斜,下盘有明显的“牵引构造”,显示吐木休克断裂可能是由吐木休克背斜北翼突破形成的,是一条褶皱相关断层。吐木休克断裂形成于中新世晚期至上新世初,持续演化至第四纪。断裂带上发育的上新世末—第四纪初正断层代表印度—亚洲碰撞脉动式远程效应的一个构造间歇期。吐木休克断裂东侧的巴东断裂是巴楚隆起与塔中隆起的过渡构造带,雏形形成于奥陶纪晚期—志留纪,晚新生代复活。  相似文献   
106.
采用PS-InSAR时序技术对常州市2018-01~2019-12的24期Sentinel-1A影像数据进行处理,获取常州市地面形变信息。所得结果与同期水准监测数据有较好的一致性,两者较差最大值为6.1 mm、平均值为2.7 mm、均方根误差(RMSE)为1.7 mm。结果显示,抬升区域主要位于城镇,累积抬升量平均值约为7.3 mm;沉降区域主要位于农村,累积沉降量平均值约为7.6 mm;武进区南部等地局部沉降严重,累积沉降量平均值超过15 mm。分析第Ⅱ承压水水位变化对地面沉降的影响显示,两者相关系数为0.55;同时分析某分层基岩标各地层回弹情况发现,深部地层多数处于反弹阶段,而浅部地层是目前土层压缩(沉降)的主要层段。说明近2 a第Ⅱ承压水对常州市地面沉降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已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浅部地层土层压缩已成为常州市地面沉降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7.
本研究于2020年1月(冬季)、3月(春季)、8月(夏季)和11月(秋季)对大亚湾西部海域的海地瓜(Acaudina molpadioides)空间分布和环境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并结合室内养殖实验,分析了海地瓜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栖息特性。结果表明:①海地瓜最高生物量达到170 g/m2,其栖息生境为粘土质粉砂和砂质粉砂,低温季节具有较高生物量。②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发现,有海地瓜分布的站位环境特征表现为较大的水深、盐度和溶解氧浓度,以及较低的水温、叶绿素a含量和较细的底质。③海地瓜的埋栖特征表现为口部向下、尾部朝上,以粘土质粉砂层下的黑色胶泥为食。④经组织切片观察,海地瓜体壁表层无管足,口部有15个触手。海地瓜体表运动器官缺乏,附着能力较弱。⑤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大亚湾西部海域适宜海地瓜栖息的底质为粘土质粉砂,常出现在盐度较高、温度较低的深水区域。冬季和春季的调查数量高于其他季节,这需要进一步研究其生活史以明确其在不同时期内的生活习性。  相似文献   
108.
吕宁  祝宏辉  程文明 《地理研究》2022,41(5):1459-1480
推进化肥减施增效是实现中国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途径。本文以新疆棉花为例,基于2000—2020年棉花化肥施用量及技术、资本、劳动力投入时序数据,构建生产函数考察了新疆棉花单位面积化肥施用强度变化及其对棉花单产提升的贡献作用,并利用2015—2020年不同植棉区化肥和生物肥料施肥区的微观定位调查数据,采用熵权法构建肥料应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两种肥料的综合效益做出总体评判,并对经济效益(棉花产量、黄萎病害发生率)和生态效益(土壤有机质、微生物数量)及两种肥料施用成本进行具体比较,探讨了生物肥替代化肥的可行性及其实现机制。研究表明:① 2000—2020年间新疆棉花单位面积化肥施用强度呈不断上升态势,高于同期国内大部分植棉省份,自2016年起趋于减缓和平稳,施肥量浮动在585 kgN/hm2左右。② 2000—2010年随着单位面积化肥施用强度的增加,对棉花单产增加呈正向促进作用;而2010—2020年,单位面积化肥施用强度增加对棉花单产提高的贡献率为-21.29%,表明持续增加化肥用量对棉花单产提高已呈现负效应。③ 生物肥料施肥区生态效益优势更突出,但经济效益低于化肥区,两种肥料的综合效益随使用年限增加差距趋于缩小;较化肥组,研究期内不同植棉区生物肥组棉花单产降低3%~8%,黄萎病害发病率降幅27.75%~58.20%,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14.59%~28.54%,土壤微生物数量显著增加;生物肥单位施用成本高于化肥14%~19%。根据生物肥生态属性及作用机理,结合农户经济理性及传统的化肥依赖,建议在生物肥推广初期,实行一定的政策激励或生态补偿,同时积极引导和培育农户亲环境意识,农业化肥逐步减量及生物肥替代具有理论与实践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9.
尖笔帽螺(Creseis acicula)隶属软体动物门翼足目, 是营浮游生活的大洋暖水种, 在世界多个海域尤其是印度洋沿岸多次暴发, 但此前在中国海域未有暴发记录。2020年6—7月, 在大亚湾西南部核电站邻近海域监测到尖笔帽螺大规模暴发, 整个过程持续约1个月, 高峰期密度达到5600个·m-3, 是迄今为止已报道的该种暴发的最高密度。尖笔帽螺的高密度区均集中在西南部沿岸区域, 尤其是岭澳核电站冷源取水口附近, 对核电冷源运行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 引起政府、企业、科研界和社会公众的高度重视。鉴于目前对尖笔帽螺的暴发机制还知之甚少, 文章综述了尖笔帽螺生物生态学特征研究进展, 阐述了大亚湾尖笔帽螺的暴发和消退过程, 并基于对此次暴发事件的跟踪监测, 初步探讨其暴发机制及其生态效应, 认为核电站冷却水的温升效应、降雨引起的海水盐度波动以及浮游植物数量升高可能是诱发其暴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0.
江苏地电阻率预测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地电阻率的前兆机理和实际观测结果,给出构造活动作用下地电阻率的两类前兆异常变化:一是与观测场地周围应力场变化相关的长趋势变化;二是与震源岩石裂隙破裂相关的大幅下降变化。针对地电阻率的两类前兆异常变化,以江苏5个地电阻率场地的历史观测数据为例,采用一年窗长的归一化速率进行分析,提出将归一化速率值的二倍方差作为地电阻率的异常指标,并对预测指标进行R值检验,得到R=0.513,对应R0=0. 277,R/R0=1. 9,预测结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