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53篇
测绘学   10篇
地球物理   81篇
地质学   205篇
海洋学   31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正如倾向克拉通的逆冲断层的系统演化所反映的那样,增生构造通常被大陆-地壳的加厚作用所取代。由于大陆地壳的漂浮作用,在陆内部逆冲作用的驱动力不可能是板块拉力,而洋脊的推力倒是产生这一逆冲作用的可能机制。阿拉斯加的Brooks山脉和意大利亚平宁的大地构造环境和构造样式非常相似,对于它们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增生构造和地壳加厚作用过程。这两个造山系统所共有的特征包括:(1)大致1000km长的线性逆冲带,它们是相当大的会聚系统的一个部分;(2)包含整个造山带在内的大约60°的构造旋转;(3)由洋盆封闭产生的逆冲构造导致蛇绿岩推覆体形成上部构造逆冲岩片;(4)地壳加厚作用主要表现为大陆内部双层结构的形成作用-在每种情况下都包含两套准原地碳酸盐岩地台序列;(5)大陆内部地壳缩短200-500km;(6)逆冲断层系统或者位于老的会聚造山系统之上,或  相似文献   
72.
新英格兰东南部阿帕拉契亚造山带的东部边缘至少包含有两个,可能为三个不同的地体,它们均以断裂为边界,各自具有其独特的地质和岩浆演化历史。最东部的波士顿-阿瓦龙地体与阿帕拉契亚北部的另一个阿瓦龙地体具有许多相同的特征,与阿瓦龙造山作用相伴生的广泛的晚元古代(580~650Ma)钙碱性花岗岩深成作用和火山作用,构成了波士顿-阿瓦龙地体的主要地质特征。在这一岩浆作用之前,来自基性火山岩的地质证据和钙碱性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这一地体曾经历过一个大陆裂谷阶段。阿瓦龙岩浆作用之后,在弧后环境或者是山间环境中形成沉积盆地(波士顿盆地),同时伴有砾岩和细粒碎屑岩的沉积以及少量高铝玄武岩和中性火山岩的喷发。碎屑沉积岩中可能包含有晚前寒武纪的冰碛岩。早古生代期间,该区变为稳定的陆架,接受了较薄的地台型沉  相似文献   
73.
中国北部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单元,而是由被深大断裂分隔的鄂尔多斯、河北山东、太行、河南安徽、东部山东和阴山地体组成。这些断裂自中生代和新生代以来开始活动。中国北部也是一个主要地震区,具有丰富的矿产和能源资源,例如石油和煤炭。根据中国北部及其大陆边缘之下浅部和深部层位的地球深部研究计划资料可以看出,中国北部及其沿岸的结晶基底和地壳-上地幔构造是非常复杂的,构造格架和岩性学方面也应该具有其特殊的深部背景和地球物理场的基本条件。这项研究主要基于中国北部地区爆破地震测深和地震观测资料,同时结合地热温度场、热流分布、地壳变形、重力场、大地电磁探测和大地构造方面的资料,对中国北部及其大陆边缘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侧重于下部地壳和上地幔。研究结果表明了地壳和  相似文献   
74.
Hut.  DHW 刘永江 《世界地质》1991,10(1):146-147
花岗岩的就位常常被认为主动就位或者被动就位。主动就位是通过浮力驱动岩浆,使地壳围岩侧向隆起而产生的,这一作用可以产生典型的“倒转泪滴”状花岗岩底辟,而且在就位地点由于后续的岩浆加入可以导致原地膨胀或深岩体的“气球式侵位”。被动就位实质上是一个替换过程,岩浆占据在其附近产生的空间,这种机制具有以下特征,(a)在顶盖沉陷部位,上部岩浆房顶盖的点应力产生圆锥形破裂系统,并被花岗岩利用形成环状岩墙、锥状岩席和中心杂岩;(b)小规模断块的破碎顶蚀作用可能受岩浆破裂作用控制,这种破裂作用沿老的和同期的直线状围岩破裂系统产生;(c)岩席和岩墙侵入作用可能是多次的、相互联合的,因而形成了深成岩体。  相似文献   
75.
76.
77.
78.
我们认为在澳大处亚中部Aranta内露层的Harts Range地区,原先我们描述的基底和盖层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代表了早中元古宙褶皱带,即Strangways造山带(SOB)与较年轻的中元古宙造山带,即Harts Range造山带之间一个厚的复杂变形接触带,这两个造山带都含有各自的表壳岩序列。SOB岩石在地壳拉伸的早期阶段,大约1800Ma时沉积,并可能遭受了麻粒岩相的最高级变质作用,它们接着被大量的1767Ma酸性岩浆侵入,并且被挤压形成一个具有特色的NNE-SSW走向的造山带。在NNE-SSW地壳拉伸阶段,形成了一个NWW-SEE走向向北缓倾斜的强烈多次重复变形带,命名为Harts Ranga拆离带(HRDZ),它是SOB基底岩石中一个主要的低角度正剪切/拆离带,而且与基底岩石走向呈高角度相交。自从HRDZ形成之后,就做为地壳的一个薄弱带断断续续地活动。这个带上的首次拉伸运动开始于Harts Range活动带(HRMB)的形成,HRMB表现出许多由现代板块运动引起的构造带特征。表壳岩盖层序列,即Harts Range盖层(HRC),形成在HRDZ上盘沉降产生的主要地槽盆地内。在运动方向发生根本变化导致地壳收缩和与碰撞作吼有关的逆冲作用阶段开始之前,地壳的连续拉伸使盖层和麻粒岩相的基底并置,随后盖层发生角闪岩相最高级变质作用。HRMB包括HRDZ和HRC,Harts Range造山作用(HRO)期间,在大量花岗质岩浆主要沿HRDZ侵入之前,HRMB在一个相对非常短的时间内(15~20Ma)内部就发生了变形作用。这些1747Ma侵入的花岗岩类侵入体精确地确定了HRO早期阶段演化的时间尺度。HRO作为一种地壳收缩的特殊造山形式在文献中被详细的阐述,这种造山形式主要是通过与HRDZ伴生的断层和剪切带上发生反向不连续的逆冲及剪切作用来完成的。HRDZ的位移是一个粘带滑动过程,由于向南部依次各点上的牵制作用,使逆冲滑移运动重复间断,间断的每个周期后都发生不连续冲断层的、HRDZ中捕获的基底岩片的和上覆表壳岩序列的褶皱作用。每个不连续运动阶段和褶皱幕都单独给予了命名和描逆,这可以做为元古宙构造活动的非同一般类型的模式。  相似文献   
79.
Drummond CN  Patterson WP  Walker JC 《Geology》1995,23(11):1031-1034
Carbon and oxygen stable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lacustrine carbonate from a southeastern Michigan marl lake display linear covariance over a range of 4.0% Peedee belemnite (PDB) in oxygen and 3.9% (PDB) in carbon. Mechanisms of delta 13 C-delta 18 O coupling conventionally attributed to lake closure in arid-region basins are inapplicable to hydrologically open lake systems. Thus, an alternative explanation of isotopic covariance in temperate region dimictic marl lakes is required. We propose that isotopic covariance is a direct record of change in regional climate. In short-residence-time temperate-region lake basins, summer meteoric precipitation is enriched in 18O relative to winter values, and summer organic productivity enriches epilimnic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in 13C. Thus, climate change toward longer summers and/or shorter winters could result in greater proportions of warm-month meteoric precipitation, longer durations of warm-month productivity, and net long-term enrichment in carbonate 18O and 13C. Isotopic covariance observed in the Michigan marl lake cores is interpreted to reflect postglacial warming from 10 to 3 ka followed by cooler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a shift toward greater proportions of seasonal summer precipitation, a shortening of the winter season, or some combination of these three factors.  相似文献   
80.
High-velocity collisions between small, dense, neutral clouds or between a dense cloud and a dense shell can provide the energy source required to excite H2O maser emission. The radiative precursor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collisional shock front rapidly diffuses through the cloud, heating the dust grains but leaving the H2 molecules cool. Transient maser emission occurs as the conditions for the Goldreich and Kwan "hot-dust cold-gas" maser pump scheme are realized locally within the cloud. In time the local maser action quenches due to the heating of the H2 molecules by collisions against the grains. Although this model cannot explain the very long-lived steady maser features, it is quite successful in explaining a number of the observed properties of the high-velocity features in such sources as Orion, W51, and W49. In particular, it provides a natural explanation for the rapid time variations, the narrow line widths, juxtaposition of high- and low-velocity features, and the short lifetimes which are frequently observed for the so-called high-velocity maser "bullets" thought to be accelerated by strong stellar win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