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3篇
  免费   461篇
  国内免费   540篇
测绘学   353篇
大气科学   485篇
地球物理   627篇
地质学   1370篇
海洋学   340篇
天文学   77篇
综合类   328篇
自然地理   40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165篇
  2021年   192篇
  2020年   146篇
  2019年   188篇
  2018年   190篇
  2017年   147篇
  2016年   190篇
  2015年   158篇
  2014年   173篇
  2013年   213篇
  2012年   197篇
  2011年   201篇
  2010年   184篇
  2009年   139篇
  2008年   150篇
  2007年   136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126篇
  2001年   111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51.
伊通县放牛沟地区早古生代岩浆演化特征及其与矿产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大成 《吉林地质》1990,9(2):49-56
伊通县放牛沟早古生代岩浆活动较为强烈,其发展演化与放牛沟多金属硫化物矿床关系极为密切。岩浆活动特点是先喷发后侵入,先期形成钙碱系列的火山—沉积岩系,后期为Ⅰ型中酸性岩浆侵入。该矿床既有火山沉积特征,又有后期岩浆热动力改造特点,其形成受控于岛弧构造环境、火山活动形成的矿源层、后期热动力改造等因素。  相似文献   
152.
本文根据野外调查资料及重力、航磁等资料,对柴达木盆地及其邻区的主要活动断裂的大地构造位置、产状、深度和第四纪活动特点等进行了分析研究,並讨论了这些断裂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这一地区的地震活动强度与断裂深度有关,具左旋运动特征的全新世近东西向活断层与强地震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53.
本文介绍了作者研制CW—1型微机测温系统的设计方法,着重介绍了在提高测温精度和联网通信方面采取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154.
本文首次探讨了数字成象系统调制传递函数的测定方法及应用。试验结果表明:该测定方法不仅合理可行,而且强有力地证明了MTF的应用价值。即不仅用于象质的评价,而且为成象系统的检定和调试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55.
依据新发现的生物化石和同位素数据,将分布在陕、甘边界一带的原“牛头河群”哑岩系分解为元古代陇山群、秦岭群和早古生代葫芦河群与丹凤群(西延部分)。葫芦河群为北祁连加里东褶皱带的东廷部分,除局部为晚期宝鸡花岗岩侵位间隔外,基本上可与北秦岭地区的古生代斜峪关群相连接,在研究区内与北秦岭地区的奥陶纪草滩沟群,呈以寒武系为核心、两翼为奥陶系火山岩的复式背斜构造。解体后秦岭群呈断续相连的古老岩块,向西可与祁连中间隆起相衔接,丹风群向西延展可伸入祁连造山带的陇西一带,初步认为陇山群与走廊过渡带内的古老隆起相当。据早古生代葫芦河群及其火山岩系的研究,笔者发现从秦安至宝鸡,有近100km的基性枕状熔岩带,并依其相伴产出的超镁铁质-镁铁质(似)堆晶岩、辉绿岩墙及硅质岩等岩石组合单元,认为属与北祁连和北秦岭北带相当的蛇绿岩带。西延的丹凤群亦主要为火山岩(包括枕状熔岩)与超镁铁岩等岩石单元组成的蛇绿岩带。据此提出,北秦岭与北祁连不但是相互连接的,而且具有中间为古老隆起(秦岭群)岩块、两侧为早古生代火山岩(蛇绿岩)带的相同构造格架组合型式,同为我国华北与扬子板块间的碰撞拼合带产物。早古生代火山岩岩石学研究表明,各岩群皆以拉斑质(TH)+钙碱质(CA)岩石系列组合为主,部分岩群的钙碱系列呈双峰岩套特征,显示为岛弧或岛弧初期与裂谷末期阶段活动构造背景。依区内已知超镁铁岩体多呈断裂构造及其旁支系统产生情况,提出为岛弧根部或上地幔物质,受南、北板块碰撞挤压,沿断裂上升就位机制所形成。此外,对区内已知与火山岩有关的块状硫化物型矿床的矿床类型、特征和成矿规律等进行了研讨,提出它们的岩控和时控特征和一些发现新矿床可能性的远景地段。  相似文献   
156.
The Eocene Maoming oil shale from Guangdong Province occurs as a laterally uniform stratigraphic section, typically 20–25 m thick, from which the aliphatic hydrocarbon constituents of six representative sample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GC and C-GC-MS. The sediments evaluated included the basal lignite, a vitrinite lens from the overlying claystone, and four intervals from the massive oil shale bed. As expected, the lignite and vitrinite differ markedly from the oil shales. The lignite is dominated by bacterial hopanoids and components of higher plant origin, including C29 steroids and triterpenoids such as oleanenes. Visually, the oil shale samples show corroded and degraded phytoclasts, spores, wispy particles of fluorescent organic material attributable to dinoflagellates and, especially in the uppermost sample, colonial algal bodies. The distributions of biological markers in the oil shales show many features in common, notably a dominance of dinoflagellate-derived 4-methylsteroids, and a significant proportion of higher-plant derived n-alkanes with marked odd-over-even carbon number predominance. Overall, they exhibit several features that resembl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ssel shale. The hydrocarbons of the lowest shale horizon suggest that there may have been a gradual transition between deposition of the original peat and the subsequent oil shales. The aliphatic hydrocarbons of the uppermost shale are dominated by a number of C31 and C33 botryococcane homologues and other unusual branched alkanes possibly derived from green algae. All of the samples are immature. Overall, molecular and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of the stratigraphic succession of the Maoming oil shale suggests a shallow, lacustrine environment within which peats were deposited. This lake subsequently deepened to support abundant algal populations, especially dinoflagellates, culminating in a dominance of botryococcoid algae.  相似文献   
157.
古风化壳是碳酸盐岩一个重要的储集层(体)类型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贾振远  肖玉茹 《地球科学》1995,20(3):283-289
大量含油气区的勘探开发证明,古风化壳是碳酸盐岩一个重要的储集层(体),作者以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古风化壳储集层(体)为基础,结合鄂尔多斯地区和任丘油田,从地层、岩矿组成、成岩作用、古岩溶、垂向结构、储集性能、测井曲线、地震反射和含油气性诸方面进行了详细研究,大量资料证明,古风化壳是经长期表生成岩作用形成的特有的地质体,其内部具有特有的分带性结构和含油气性,用岩溶并不能代表它的特殊性和整体概念,应黎  相似文献   
158.
非渠化海相碳酸盐岩滩储集地质体的构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蔡忠贤  贾振远 《地球科学》1995,20(3):290-298
1985年Miall创立于河流沉积体系的构型单元分析方法可通过旋回性分级特征运用于非渠化海相碳酸盐岩滩沉积体中,并且在构型界面和构型 与河流沉积体的划分可进行对比,所获得的非均质性储层地质模型表明,沉积体最小的均一性单元是由二级界面所限定的较小规模中层型,该构型规模以上的非均质性特征受构型界面级次和构型单元多样性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9.
热水塘下二叠统位于滇西南澜沧江带西区,为一套弧前深水斜坡盆地环境的碎屑浊流、等深流沉积组合,其物源主要来自东侧的大陆火山岛弧。它们和更东的龙洞河组,形成澜沧江带海西期“弧前-火山弧-弧后”的构造古地理格局,表明思茅地块西侧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为活动大陆边缘,标志着滇西南古特提斯洋板块自西向东的俯冲作用。  相似文献   
160.
当代造山带研究中值得重视的若干前沿问题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当代造山带研究正从以往以阐明板块运动历史和板块边界相互作用为主,转向并进入到了阐明造山带岩石圈及其之下地幔系统中各层圈相互作用过程和动力学的新阶段,大陆动力学正成为造山带研究的主要指导思想。在这种形势下,造山带研究正围绕着下列前沿问题展开工作:(1)碰撞后的造山过程:拆沉作用、伸展垮塌和深变质岩剥露;(2)造山带之下地幔的结构和演化;(3)壳内软层的性质和动力学作用;(4)造山带地壳的精细构造和演化;(5)巨量花岗岩的成因和侵位动力学;(6)沉积作用与造山过程:根据沉积特征对造山过程、造山事件的恢复再造;(7)新元古代超大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