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52篇
  免费   1862篇
  国内免费   2497篇
测绘学   762篇
大气科学   1946篇
地球物理   2554篇
地质学   4916篇
海洋学   1364篇
天文学   350篇
综合类   992篇
自然地理   1027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43篇
  2022年   382篇
  2021年   431篇
  2020年   362篇
  2019年   440篇
  2018年   481篇
  2017年   438篇
  2016年   515篇
  2015年   509篇
  2014年   571篇
  2013年   585篇
  2012年   642篇
  2011年   653篇
  2010年   659篇
  2009年   711篇
  2008年   657篇
  2007年   617篇
  2006年   509篇
  2005年   489篇
  2004年   404篇
  2003年   344篇
  2002年   325篇
  2001年   332篇
  2000年   334篇
  1999年   362篇
  1998年   297篇
  1997年   280篇
  1996年   267篇
  1995年   187篇
  1994年   192篇
  1993年   188篇
  1992年   152篇
  1991年   92篇
  1990年   73篇
  1989年   63篇
  1988年   50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30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68年   1篇
  1958年   5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杜方  吴江 《四川地震》1995,(3):22-31
本文根据非线性理论的新方法,稳健估计技术和多核函数等,对鲜水河地区垂直和水平形变监测资料进行了分析处理,获得了鲜水河地区的现今地壳动态信息,从而分析获得鲜水河断裂的现今活动与地震的关系,鲜水河断裂的现今活动模型及其应力状态。  相似文献   
902.
在分析了首都圈地区(38.5°~41°N,113°~120°E)中强以上地震前地震活动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本区中强以上地震前地震活动的普遍性特征,应用孕震模型对地震活动异常进行综合分析,给出了应用地震活动异常进行地震预报的物理基础。文中还提出了应用中期地震活动异常进行预报的综合判别指标,当其达到给定阈值时,再考虑地质构造、中强以上地震发生的自然概率、大震后的减震作用、中期地震活动异常的分布及其预报效能等因素,给出二维的综合概率分布图,把概率值较高的地区作为未来一、二年中强以上地震的危险区。此外还进行了震级、时间预测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03.
将新疆高精度钻孔应变仪10年来观测到的应变异常划分为趋势异常、短期异常、临震异常三类,并对这三种异常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认为,地震三要素与应变异常参量关系密切,震级与异常量级、震中距有着确定性关系。  相似文献   
904.
In this paper, the theory and method, obtaining the tomographic determin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crust by use of the joint inversion of explosion and earthquake data, are given. The velocity distribution of the crust is regarded as a continuous function of the spatial coordinates without parametrization of the velocity model ahead, so that the inversion solution would not be influenced by different parametrization procedures. The expressions of integration kernels, which relates the two kinds of data sets, are also given. The authors have processed the observed data in Tangshan earthquake region by the method proposed in this paper, and obtained the tomographic results of the middle and upper crust structures in this region. The comparison of these results with the result obtained only by the explosion data, has also been made.  相似文献   
905.
地震能量空间分布局域标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蒋海昆  王忠民 《地震研究》1995,18(4):357-364
本文利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数据及大同地区三次中强地震前后的地震记录资料,在空间能量分布“漫化”的基础上,通过多重分形方法着重对能量空间分布的局域标度性质及可能的震兆信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能量分布普遍地表现出多标度分形特性,但相同q值Dq的时间变化或Dq ̄q谱形态变化不明显。中强地震前标度指数谱f(α) ̄α曲线由两端大体对称或右端略低变为左端明显下降,同时α及f(α)数值分布范围扩展、顶点右移。计算机模  相似文献   
906.
北极海冰面积变化与大气遥相关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蒋全荣  王春红 《气象科学》1995,15(4):158-165
本文综述了北极海注面积变化与大气遥相关型研究工作中的一些主要结果。诊断分析表明,北极海冰面积变化具有3-4年的振荡周期,大气中的遥相关型不仅与海冰面积变化的区域有关,还与海冰面积的振荡频率有关。海冰面积变化与大气遥相关型是互相维持的,一方的加强有利于另一方的加强,本文最后还对北极海冰和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对北半年冬半年中纬度大气环流影响的相似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07.
热带太平洋地区SSTA和风应力场的海气耦合模态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按国家气象局“八五”攻关力专家组提出的有关近海热带气候强度突变的标准,对1970-1991年在我国的近海发生强度突为的热带气旋进行了分类统计,发现如下气候特征:平均每年有8-9个热带气旋移到我国近海时发生强度突变,其中突然减弱的居多,占总个数的79.6%,突然增强的只占总个数的20.4%,突然增强只发和天5-10月,而突然减弱到5-12月均可发生;突然增强主要出现在浙闽沿海、南海中部,珠江口外西侧  相似文献   
908.
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亚洲地区的大尺度环流突变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用1980—1986年的ECMWF资料分析了南海季风爆发前后大气环流突变的平均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季风的爆发一般发生在5月10日前后,大气环流出现一次明显突变──高空南亚高压由10—15°N骤然北跳到15—20°N,南海北部西风转为东风;低空南海北部及附近地区西南风迅速加强并向东扩展,而中纬地区的偏北风也相应加强南压,青藏高原东南部到中国长江中下游一带为温度、湿度梯度大值区;中国西南地区出现低压环流。同时,青藏高原东南部及中国东部平原地区对流层大气发生急速增暖,大气热源和水汽汇明显增强。在南海季风爆发后南海北部大气热源亦显著增强,但比风场的突变落后5—10天,而西沙海温的变化与季风爆发却比较一致。另外,地形对大气热源的分布有一定的影响,青藏高原东南坡的加热对南海季风的爆发可能比较重要。  相似文献   
909.
我国南方地区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总被引:52,自引:6,他引:5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日本GMS资料和部分常规资料,对我国南方地区春末夏初的10个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s)做了分析。它们的基本特征与美国MCC相近。它们主要活动在夜间,一般在山地背风一侧斜坡上或坡底附近形成;并在对流层中低层中低纬度地区几个天气系统的迭加处获得发展;向东偏南方向移动,与700~500 hPa之间的平均气流方向大体一致,冷云罩面积约为1.4×105 km2,比美洲的(2~3×105 km2)略小;持续时间为12小时左右,比美洲的(10小时)稍长。云区形状呈椭圆形,但偏心率≥0.6。云顶最低温度一般在-86℃以下,出现在冷云罩面积达到最大之前4~6小时。  相似文献   
910.
The time evolution of the general circulation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surrounding areas during the period from April to June is studied using ECMWF data of 1980-1986. The first transition from the second (6-10 May ) to the third (11-15 May ) pentads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distinct change of low-level (850 hpa ) winds from southeasterlies to southwesterlies along 15°N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by the sudden movement of the center of South Asian high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200 hpa ) from 10-15°N to 15-20°N over Southeast Asia. Corresponding to the abrupt change in circulations, the gradients of the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tensity along latitudes center on 30°N over East Asia at 850 hpa. The time sequence of the 850- 200 hpa layer thickness shows that the layer-mean temperature over the sou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East China Plain region increases abruptly at the same time. The corresponding sudden increase of the vertically integrated heat source over the warming areas reveals that the heat source plays an evident role in the drastic changes. The time series of over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hows that the drastic increase of the areamean is also found but it is 5-10 days late than the change of corresponding wind fields. The time series of Xisha SST shows a continuous increase to about 29. 5°until May 10 when the abrupt changes in circulation occu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