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77篇
  免费   1302篇
  国内免费   1614篇
测绘学   476篇
大气科学   1422篇
地球物理   1860篇
地质学   3401篇
海洋学   881篇
天文学   341篇
综合类   762篇
自然地理   750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11篇
  2022年   363篇
  2021年   365篇
  2020年   312篇
  2019年   335篇
  2018年   377篇
  2017年   344篇
  2016年   409篇
  2015年   368篇
  2014年   406篇
  2013年   379篇
  2012年   357篇
  2011年   401篇
  2010年   369篇
  2009年   452篇
  2008年   400篇
  2007年   363篇
  2006年   285篇
  2005年   296篇
  2004年   217篇
  2003年   216篇
  2002年   227篇
  2001年   228篇
  2000年   218篇
  1999年   320篇
  1998年   259篇
  1997年   213篇
  1996年   232篇
  1995年   177篇
  1994年   170篇
  1993年   180篇
  1992年   142篇
  1991年   79篇
  1990年   64篇
  1989年   55篇
  1988年   42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991.
渤海湾西岸全新世海面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讨论海面标志点基本定义的基础上,从渤海湾西岸534个原始数据中获得了136个指示高水位、潮间带或低水位的海面变化标志点,并重建了它们的相对海平面时空分布,进而获得了渤海湾西岸全新世相对海平面变化带.约10cal.ka B.P.时,相对海平面变化带达到-25m,以约6m/1000a(即约6mm/a)的平均速率上升,在6cal.ka B.P.前后达到现代海面的高度;6cal.ka B.P.至今,变化带的高度介于+1m~-2m之间,未发现中全新世相对高海面.再搬运海相贝类和陆相泥炭类样品的14C年龄,分别存在约600年和660年的驻留时间.经过驻留时间校正的新海面变化年代学序列,将渤海湾相对海平面达到现代高度的时间点确定为约6cal.ka B.P.,从而与全球海面变化的对比更为准确.渤海湾盆地的长期稳定下沉和沉积自重压实的共同作用,可能抵消了冰川均衡调整(GIA)引起的中全新世数米高的相对高海面.  相似文献   
992.
脱粒是谷物加工处理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选择新疆吐鲁番胜金店墓地M9墓葬出土大量保存完好的小麦遗存进行原始脱粒方式分析,并尝试结合现代小麦原始脱粒方式模拟实验,将现代模拟实验结果与古代材料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初步探讨新疆吐鲁番地区先民的小麦脱粒方式.本文首先对胜金店墓地M9墓葬出土的小麦遗存进行初步分类,将不同的小麦脱粒产品与副产品(麦秆、花序轴、小穗轴等)进行分析和统计;其次设计并完成现代小麦脱粒模拟实验,包括手搓、徒手摔打、木棍击打等3种相对原始的小麦脱粒方式,统计不同脱粒方式所产生的小麦加工产品与副产品的组合比例;将现代模拟实验所得结果与M9墓葬出土小麦遗存进行进一步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距今约2000多年前,新疆吐鲁番胜金店先民可能使用木棍击打方式对小麦进行脱粒.  相似文献   
993.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冲绳海槽南部MD05-2908孔近1000年来沉积物硅藻数据进行研究发现,MD05-2908孔各样品在主成分一上的得分情况与该于孔淡水硅藻含量、夏季海水表层盐度变化以及台湾近1000年来的降水异常有良好的相关性,因此,各样品在主成分一上的得分可作为台湾东北部台风降雨指标,用来指示台风强降雨事件对南冲绳海槽海洋环境的影响情况.近1000年来台湾东北部台风强降雨事件波动增加,在1500~1800A.D.期间达到峰值;此外,5次典型的强台风降雨记录,分别发生于1040A.D.、1310A.D.、1530A.D.、1690A.D.和1900A.D.,其平均重现周期为215年(160~270年).利用MD05-2908孔各样品在主成分一上的得分重建的台风记录与广东、台湾等地已有的台风记录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进一步验证了硅藻作为研究工具重建古台风记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94.
新生代C4植被开始扩张的年代、过程和驱动机制是全球古气候变化研究的焦点问题.中国黄土高原的黄土-红粘土剖面保存了连续的古生态演化记录,是研究这一关键科学问题的理想载体.本文选择黄土高原北部佳县厚达64m的红粘土剖面(8.2~2.7Ma),对190个层位的次生方解石矿物进行了无机碳同位素测试,由此分析了晚中新世-上新世末的C4植被扩张和演化过程.C4植被持续增长与全球冰盖的扩张基本一致,表明气候变冷很可能导致了黄土高原区域气候的干旱化与降雨季节性的增强.C4植被的扩张存在明显的3个阶段,分别以6.6Ma和3.6Ma为界限,每一次扩张增加10%左右,暗示了全球性的构造事件对黄土高原植被演化的控制.此外,佳县红粘土剖面呈现10次持续时间为10 ~ 20万年的碳同位素正漂移事件,平均每40万年发生一次,说明40万年轨道周期也控制着C4植被的演化.  相似文献   
995.
威德尔海的重磁场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威德尔海是南极洲最大的边缘海。通过搜集威德尔海的重磁资料、历史文献以及总结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介绍了威德尔海的重磁场基本特征以及指示的构造意义。威德尔海最显著的重力特征是在威德尔海的中北部分布着以鲱骨式结构展布的一系列NW-SE向重力异常,其上可见一系列弧形、上凹的以E-W为主要方向的磁力异常。沿南极半岛陆架边缘的重力高一直可延伸到南侧海域,高值区与陆架平行,但是在磁异常上反映不明显。威德尔海原始海盆的形成约在150 Ma,并伴随南北向张裂,随后在140 Ma发生东西向扩张,到约120 Ma异常形成现代南极洲、非洲和南美洲板块的分布格局,鲱骨式结构异常脊也形成于该时期。  相似文献   
996.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674987114000668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icrobial diversity in the hydrate-containing (sites SH3B and SH7B) and-free (sites SH1B, SH5B, SH5C) sediments collected from the Shenhu area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was investigated using 16S rR...  相似文献   
997.
在地形测量、地籍测量、工程测量中,RTK已经被广泛使用,但是测量建筑物(构筑物)墙角点时却非常困难。利用自制RTK辅助装置来测量建筑物(构筑物)墙角点,通过实验进行精度分析,并结合吉林省扶余市地籍调查项目进行应用检验,文中方法达到了地籍测量的精度要求,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8.
陂塘景观研究进展与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陂塘等小型半自然、人工水体正在大量消失。在综述国内外研究基础上,阐述了陂塘的相关定义、陂塘景观特征及其测度,指出陂塘景观是人们在农耕过程、土地开发过程中充分利用本地的水土资源,应对外部水环境的变化所形成的"水适应性景观"。陂塘景观具有雨洪滞蓄、旱涝调节、水质净化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在不同发展阶段下,陂塘景观应对的问题不同,景观特征有所差异,演变的总体趋势是从农业时代的水利乡土景观到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破坏,再走向生态自觉下的多功能生态景观;变化趋势也说明了陂塘景观在上述多种生态功能方面的重要潜力。陂塘景观的保护与利用应当建立在对陂塘景观的综合评价的基础之上。最后,对将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如陂塘景观的特征与功能、历史文化与社会价值、综合评价与应用研究等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9.
旅游扶贫应立足于贫困人口的获利和发展,其核心是使贫困人口从旅游开发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净利益。以居民感知理论为基础,对汝城国家森林公园九龙江地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因子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分析当地居民对旅游扶贫效应的感知和态度。研究结果表明:当地居民对旅游扶贫的社会和经济效应感知明显,对环境效应不敏感,参与旅游业的意愿强,但受经济、文化等因素制约,实际参与能力不足。建议当地政府将旅游业培育成特色产业,以居民受益为出发点,对居民进行扶持与引导,鼓励居民参与旅游开发与决策,并注重资源开发与保护相结合,以期实现贫困人口脱贫和旅游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1000.
The recently discovered Baizhangyan skarn‐porphyry type W–Mo deposit in southern Anhui Province in SE China occurs near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Valley polymetallic metallogenic belt. The deposit is closely temporally‐spati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Mesozoic Qingyang granitic complex composed of g ranodiorite, monzonitic g ranite, and alkaline g ranite. Orebodies of the deposit occur as horizons, veins, and lenses within the limestones of Sinian Lantian Formation contacting with buried fine‐grained granite, and diorite dykes. There are two types of W mineralization: major skarn W–Mo mineralization and minor granite‐hosted disseminated Mo mineralization. Among skarn mineralization, mineral assemblages and cross‐cutting relationships within both skarn ores and intrusions reveal two distinct periods of mineralization, i.e. the first W–Au period related to the intrusion of diorite dykes, and the subsequent W–Mo period related to the intrusion of the fine‐grained granite. In this paper, we report new zircon U–Pb and molybdenite Re–Os ages with the aim of constraining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monzonitic granite, fine‐grained granite, diorite dykes, and W mineralization. Zircons of the monzonitic granite, the fine‐grained granite, and diorite dykes yield weighted mean U–Pb ages of 129.0 ± 1.2 Ma, 135.34 ± 0.92 Ma and 145.3 ± 1.7 Ma, respectively. Ten molybdenite Re–Os age determinations yield an isochron age of 136.9 ± 4.5 Ma and a weighted mean age of 135.0 ± 1.2 Ma. The molybdenites have δ34S values of 3.6‰–6.6‰ and their Re contents ranging from 7.23 ppm to 15.23 ppm. A second group of two molybdenite samples yield ages of 143.8 ± 2.1 and 146.3 ± 2.0 Ma, containing Re concentrations of 50.5–50.9 ppm, and with δ34S values of 1.6‰–4.8‰. The molybdenites from these two distinct groups of samples contain moderate concentrations of Re (7.23–50.48 ppm), suggesting that metals within the deposit have a mixed crust–mantle provenance. Field observation and new age and isotope data obtained in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the first diorite dyke‐related skarn W–Au mineralization took place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peaking at 143.0–146.3 Ma, and was associated with a mixed crust–mantle system. The second fine‐grained granite‐related skarn W–Mo mineralization took place a little later at 135.0–136.9 Ma, and was crust‐dominated. The fine‐grained granite was not formed by fractionation of the Qingyang monzonitic granite. This finding suggests that the first period of skarn W–Au mineralization in the Baizhangyan deposit resulted from interaction between basaltic magmas derived from the upper lithospheric mantle and crustal material at 143.0–146.3 and the subsequent period of W–Mo mineralization derived from the crust at 135.0–136.9 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