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14篇
  免费   619篇
  国内免费   1049篇
测绘学   350篇
大气科学   896篇
地球物理   808篇
地质学   1768篇
海洋学   459篇
天文学   95篇
综合类   312篇
自然地理   494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129篇
  2021年   203篇
  2020年   151篇
  2019年   180篇
  2018年   213篇
  2017年   202篇
  2016年   229篇
  2015年   195篇
  2014年   223篇
  2013年   229篇
  2012年   218篇
  2011年   233篇
  2010年   217篇
  2009年   194篇
  2008年   219篇
  2007年   187篇
  2006年   166篇
  2005年   154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121篇
  2002年   105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114篇
  1999年   167篇
  1998年   117篇
  1997年   129篇
  1996年   112篇
  1995年   89篇
  1994年   94篇
  1993年   61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3篇
  1966年   3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1.
防波堤损坏特点与其成因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李炎保  蒋学炼  刘任 《海洋工程》2006,24(2):130-138
利用日本《被灾防波堤集览》、葡萄牙锡尼斯防波堤、日本六小河原港防波堤、中国大连渔港、台湾基隆港等61件典型损坏案例及其它参考文献所涉及的140余件案例,讨论了防波堤损坏平面形态与断面部位的特征。根据防波堤损坏特点,从波浪水动力学特性、结构、地基和施工多方面分析了损坏原因与损坏特性之间的关系,从而深化对防波堤工作机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22.
藤壶属(Genus Balanus)是甲壳类蔓足亚纲(Subclass Cirripedia)藤壶科(Family Balanidae)中最大的一属,它在有害海洋附着生物中是主要组成成分。许多种附着于船底、水下设施或建筑物上,致使船舰燃料消耗增加,航速减低,降低浮标浮力,缩小管道通路,侵占某些水产养殖对象的有效附着面,污损养殖架筏和绳索,加快水下金属的腐蚀等,对海防、海运交通、工业和渔业常造成一定危害,同人类的关系颇为密切。随着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特别是附着生物防除工作的进展,对于种类的确切鉴定和生物学及生态学资料需要日益增多,只有在搞清种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种的生物学和生态特征,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有效地进行防除工作。 中国近海的藤壶属,国内外仅有一些零星记载,缺乏全面而系统的报告。我们早在五十年代,就注意到我国沿海常见的一些主要附着生物,特别是当时作为“布纹藤壶” Balanus Amphitrite communis Darwin(=B.reticulatus Utinomi)和“克氏藤壶”Balanus Amphitrite krügeri Nilsson-Cantell(=B.uliginosus Utinomi)描记的两个类型,无论在栖息环境、繁殖习性或幼虫形态上都有显著差异,因而怀疑它们不是一个种内的亚种,而应属于不同的种。为了解决上述和类似的问题,给生态和防除研究工作提供更为准确的基本资料,我们对藤壶亚目的种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文是研究报告的第一部分。根据的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采集收藏的标本,共鉴定31种和亚种,分隶于7个亚属,其中有6新种,有9种在我国是首次记录(种名录见190页)。新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23.
24.
The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random wave slamming on superstructures of marine structures in the splash zone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e impact pressures on the underside of the structure are computed based on the improved volume of fluid method (VOF). The governing equations are Reynolds time-averaged equations and the two equation k model. The third order upwind difference scheme is applied to the convection term to reduce the effect of numerical viscosity. The numerical wave flume with random wave-maker suitable for VOF is established. Appropriate moving contact-line boundary conditions are introduced to the model wave in contact with and separated from the underside of structure. Parametric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for different incident waves, structure dimensions and structure clearance. The numerical results are verified b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相似文献   
25.
The origin of arcuate islands and deep-sea trenches has been studied for a long time and various interpretations have been proposed. In this paper, some analytical models are put forward from a geometrical viewpoint and then the theoretical dip angles of the underthrusting slabs of circum-Pacific island arcs are computed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Benioff zone. As a result, it is found that the dip angle of the underthrusting slab is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determining the curvature of the arcuate structure. The authors consider that this result may contribute to the plate theory.  相似文献   
26.
基于模糊系统理论,讨论了从实测信号中滤除特定干扰噪音的途径和过程,研究了从观测资料中辩识El Nino/La Nina主要影响因子的诊断检测方法。结果表明,由于模糊系统具有非线性、容错性和自适应学习等特性,因此能够比较有效地辨认和检测出El Nino/La Nina事件的主要影响因子,并大致分析出它们对不同El Nino/La Nina事件的影响程度和贡献大小。  相似文献   
27.
Cu2+、Zn2+、SDS、DBS对脊尾白虾的毒性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铜、锌2种常见重金属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DBS)2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脊尾白虾Palaemon carincauda仔虾进行96h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Cu2 、Zn2 、SDS、DBS对脊尾白虾仔虾的96h LC50分别为0.34、0.82、14.3和14.4 mg.L-1。将脊尾白虾仔虾对这4种毒物的敏感性与文献报道的其它动物进行了比较,结果认为可以将其作为毒性测试的标准试验生物。  相似文献   
28.
1Introduction Planetary waves involve the main processes bywhich perturbation signal in one part of the ocean istransferred to another part.In the1970s,mostof theprevious theoretical studies focus on the local Ekmanpumping and the nondispersive long baroc…  相似文献   
29.
本文主要根据黄河水利委员会多年固定断面的测量资料和海洋地质研究所1988年两个航次调查结果,结合黄河水沙资料的分析,对水下三角洲的地貌特征、地貌演化及形成机制进行了论述,尤其对三角洲前缘的地貌演化趋势进行了较详细地阐述。  相似文献   
30.
长江口基础生物资源现状及年际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探讨长江口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对生物栖息环境的保护措施,2004年对长江口海域的基础生物资源进行4次监测。结果表明:浮游植物5月份有5门39属86种,8月份有6门48属139种,河口锋附近水域的浮游植物种类、数量较多,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在数量上处于绝对优势;浮游动物5月份为77种,8月份为91种,中小型浮游动物的数量在河口锋附近水域较高,主要优势种有针刺拟哲水蚤(Paracalanus aculeatus)等,大型浮游动物种类数量较高的区域位于长江冲淡水以外的海域,主要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五角水母(Muggiaea atlantica)、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2004年共鉴定底栖生物146种,5月份63种,8月份108种,其中多毛类41种、甲壳类41种、软体动物32种、棘皮动物6种、鱼类21种、其他4种;长江口沿岸的崇明东滩、南汇边滩和嵊山岛共鉴定潮间带生物126种,其中5月份86种,8月份71种;鱼卵仔鱼计8目20科30属34种,鱼卵中绝大部分为凤鲚,其数量占95.7%,仔鱼以中华小公鱼出现频次最多。通过年际变化分析表明,长江口门以内区域浮游生物种类明显下降,长江冲淡水区域的生物资源基础饵料生物种类数基本保持稳定,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硅藻比重减少,甲藻增加,长江口区域的潮下带和潮间带底栖生物种类数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以口门以内区域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