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77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92篇
地质学   140篇
海洋学   39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47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01.
白云鄂博矿区“白云岩”成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云鄂博矿区“白云岩”可以划分成“层状”磷灰石白云石碳酸岩,“层状”细粒稀土白云石碳酸岩、高硅白云石碳酸岩、低硅白云石碳酸岩、方解石碳酸岩等多种类型。它们是同一岩浆源不同演化阶段的产物。这些不同类型碳酸岩所携带的成矿物质,造就了白云鄂博矿床。  相似文献   
102.
由中国大陆地震级三维速度图象求取中国大陆上地幔顶部(50—200km深度内)平均速度图,通过它的分布特征分析,结合中国大陆1°×1°平均布格重力异常图,把中国大陆地幔顶部分为5个不同特征的构造域,并探讨了各域内中新生代陆相盆地的成因模式及其动力学原因。  相似文献   
103.
甘肃文县上震旦统重力流沉积及其构造古地理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建生  周会武等 《甘肃地质》1993,2(1):17-24,T002
分布于甘肃文县一带的原“碧口群”据岩性、层位特征及微古植物化石厘定为震旦系,并可进一步划分出南沱组、陡山沱组、灯影组。在陡山沱组发育一套陆源浊积岩和深水相泥质岩、硅质岩组合,底部夹有多层火山碎屑岩及火山熔岩;灯影组发育碳酸盐岩浊积岩层和重力滑动层。这些浊积岩能够在地质记录中得以保存且厚度可达数百米,说明该区当时受到一个相对活动的从深水海沟演化到较浅水弧后盆地这一沉积构造环境的控制,从而说明扬子地台北缘应是具有拉张活动性质的被动大陆边缘。  相似文献   
104.
王娜  吴健生  李胜  王宏亮  彭子凤 《热带地理》2021,41(6):1280-1291
采用城市POI、手机信令数据及夜间灯光遥感数据,以深圳市为例,构建城市活力度量指标分析城市活力的空间特征。构建“5D”指标体系度量城市建成环境,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探究建成环境对城市活力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深圳市城市综合活力显示出“南强北弱,西强东弱”的空间分异特征,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城市综合活力最主要反映的是社会活力。2)城市综合活力、经济活力、社会活力、文化活力均受到建成环境的显著影响。高POI密度、高建筑密度、高平均建筑层数和高土地利用混合度对城市活力具有显著促进作用。3)居住人口密度与路网密度、土地利用混合度与路网密度等交互作用对城市活力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4)在影响机制中,建筑密度、平均建筑层数为底层支撑因素,POI密度、土地利用混合度为直接驱动因素,居住人口密度为诱发因素,距行政区中心距离、交叉口密度、路网密度、地铁站点密度和公交站点密度为调节因素。  相似文献   
105.
本文总结巡天的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同时发表69个Q=3的紫外超天体的坐标,B_J~*及证认图。  相似文献   
106.
Non-linear Technique for Abstracting the Non-metallic Pipeline Image from GPR Section  相似文献   
107.
本文阐述了混凝土体无损检测的基本方法技术。将地质雷达方法引入该领域中,结合工程实例研究地质雷达在混凝土非破损检测中的应用效果。并针对实际问题,利用分形技术对雷达资料进行处理,以提取雷达高分辨率信息。  相似文献   
108.
流域景观功能网络构建及应用——以台湾乌溪流域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生态及城市功能并重的台湾乌溪流域,在乡镇行政单元的基础上,利用耗费距离模型将景观功能网络落实于实际的空间单元。透过网络节点间的通达性分析可知,乌溪流域的景观功能网络中以城市功能网络结构较佳,城市子节点多环绕于城市功能中心,功能的输出与传递有较高的效益;而生态功能网络节点间通达性差异并不显著,唯作为一级及二级功能节点的红香、高美湿地等位置孤立、通达性较差,需就其功能向外传输路径进行优化,并提升二载山及北坑子等重要联系节点的生态功能强度。  相似文献   
109.
Land use change is one of the major factors that affect soil organic carbon(SOC) variation and global carbon balance. However, the effects of land use change on SOC are always variable. In this study, using a series of paired-field experiments, we estimated the effects of revegetation types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n SOC stock and vertical distribution after replacement of cropland with poplar(Populus tomentosa) and korshinsk peashrub(Caragana korshinskii) in three climate regions(Chifeng City, Fengning City and Datong City of the ′Beijing-Tianjin Sandstorm Source Control′(BTSSC) program area. The results show that SOC sequestration rate ranges from 0.15 Mg/(ha·yr) to 3.76 Mg/(ha·yr) in the soil layer of 0–100 cm in early stage after cropland afforestation in the BTSSC program area. The SOC accumulation rates are the highest in Fengning for both the two vegetation types. Compared to C. korshinskii, P. tomentosa has greater effects on SOC accumulation in the three climate regions, but significantly greater effect only appears in Datong. The SOC density increases by 20%–111% and 15%–59% for P. tomentosa and 9%–63% and 0–73% for C. korshinskii in the 0–20 cm and 20–100 cm soil layers, respectively.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cropland afforestation not only affects SOC stock in the topsoil, but also has some effects on subsoil carbon. However, the effect of cropland afforestation on SOC accumulation varied with climate regions and revegetation types. Considering the large area of revegetation and relatively high SOC accumulation rate, SOC sequestration in the BTSSC program should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decrease the CO2 concentration in the atmosphere.  相似文献   
110.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近海9.0级地震及伴发海啸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本文介绍了这次灾害的特点和震后应急救灾行动,总结了此次应急的经验和不足,并对我国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