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9篇
  免费   239篇
  国内免费   303篇
测绘学   100篇
大气科学   251篇
地球物理   260篇
地质学   528篇
海洋学   200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133篇
自然地理   201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103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93篇
  2016年   95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及时、精确地对城市环境的变化做出评价,进而制定出合理的发展方案,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综合利用卫星遥感获取的PM2.5浓度数据、地表温度数据(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植被指数数据(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及城市用地辅助信息数据,基于综合评价指标,分析海上丝绸之路沿线12个超大城市地区2000-2013年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3年,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约75%的超大城市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环境恶化现象。12个超大城市用地环境恶化及逐步恶化面积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31.33%(4732.39 km2)。2000-2013年,城市扩张用地恶化和逐步恶化面积约占总扩张用地的29.48%(3765.83 km2)。平均地表温度的上升、植被覆盖度的急剧下降及PM2.5浓度的增加均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超大城市环境质量变化产生影响。其中,空气中PM2.5浓度的大幅度增加是2000-2013年海上丝绸之路沿线超大城市扩张用地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3.
Iron-rich groundwater flowing into wetlands is a worldwid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henomenon that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stability of wetland ecosystems. Combined with high phosphorus(P) loading from agricultural runoff, the prediction of the evolution of wetland vegetation affected by compound contamination is particularly urgent. We tested the effects of anaerobic iron-rich groundwater discharge in a freshwater marsh by simulating the effect of three levels of eutrophic water on native plants(Glyceria spiculosa(Fr. Schmidt.) Rosh.). The management of wetland vegetation with 1–20 mg/L Fe input is an efficient method to promote the growth of plants, which showed an optimum response under a 0.10 mg/L P surface water environment. Iron-rich groundwater strongly affects the changes in ecological niches of some wetland plant species and the dominant species. In addition, when the P concentration in a natural body of water is too high, the governance effect of eutrophication might not be as expected. Under iron-rich groundwater conditions, the δ~(13)C values of organs were more depleted, which can partially explain the differences in δ~(13)C in the soil profile. Conversely, the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s indicative of past changes in vegetation. The results of our experiments confirm that iron-rich groundwater discharge has the potential to affect vegetation composition through toxicity modification in eutrophic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94.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主力气源岩太原组、山西组煤系地层热成熟史的研究对本区天然气充注过程和有利目标区预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对研究区烃源岩评价和一维、二维地质建模研究的基础上。利用BasinMod盆地模拟软件对单井以及研究区内二维剖面、平面进行了煤系烃源岩热演化史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在中三叠世进入生烃门限,中侏罗世以后,烃源岩持续埋深,早白垩世末期至最大埋深(4000m左右),绝大多数的天然气都在这一阶段生成,早白垩世末构造抬升以后只有少量天然气生成;(2)研究区上古生界太原组和山西组煤系源岩最大累积生烃强度可达到2200×10^8m^3/km^2,对现今天然气的分布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5.
GPS Block IIR(M)����ԭ�����Ӳ�Ԥ���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ú?????????GPS Block IIR??M??????????????????????о??????????GM(1??1)??AR(p)??????????1???????????????1 ns????????10??????????????10 ns??????????????ζ??????GM??1??1???????????????????????IGS(the International GPS Service for Geodynamics)??????????7 ns??????  相似文献   
96.
97.
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长期以来, 土地适宜性评价一直在土地规划利用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近十几年, 农业土地 适宜性评价持续深入开展, 城市用地、旅游用地、土地整理复垦以及其他用地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日渐增多; 基于此,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理论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 景观生态学被引入土地适 宜性评价, 可持续利用观深入人心; 土地适宜性评价在方法上也有新的发展, GIS 在土地适宜性 评价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这使得土地适宜性评价更为灵活、科学。  相似文献   
98.
四川省会理县洪川桥地区,是会理群凤山营组广泛分布地区之一,出露面积达百余平方公里。在洪川桥凤山营组剖面的上部(洪剖119层—108层),发育一套约845m厚的风暴流沉积。现将其特征及形成机制作一初步分析,以供参考。一、岩性特征风暴流沉积物,主要为灰—深灰色粉砂质粉屑灰岩和部分泥质灰岩。有时两者呈薄的互层出现。一般层厚几毫米到几厘米,沿走向在数十厘米或几米内尖灭,形成一个个薄的透镜  相似文献   
99.
洱海湖盆晚第四纪地层的14C年龄测定及洱海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彭贵  焦文强 《地震地质》1991,13(2):179-183
从大理洱海湖盆西部平原湖沼相地层的分布和相关的14C年龄测定以及文物考古资料,阐述了晚更新世中期以来洱海的演变。研究表明,距今5万年以来洱海西部古湖岸线是从西向东迁移的。期间曾有过几次摆动。引起洱海古湖岸线变迁的主导因素是点苍山断块的间歇性抬升和洱海湖盆的下沉,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干湿演变也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0.
1989年中日青藏高原冰川联合考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