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3篇
  免费   341篇
  国内免费   553篇
测绘学   247篇
大气科学   235篇
地球物理   238篇
地质学   1070篇
海洋学   210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116篇
自然地理   205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148篇
  2020年   106篇
  2019年   141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95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94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123篇
  2008年   114篇
  2007年   126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A heavy rainfall event in south China was simulated by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WRF) model with three microphysics schemes, including the Morrison scheme, Thompson scheme, and Milbrandt and Yau scheme (MY), which aim to evaluate the capability to reproduce the precipitation and radar echo reflectivity features, and to evaluate evaluate their differences in microphysics and the associated thermodynamical and dynamical feedback. Results show that all simulations reproduce the main features crucial for rainfall formation. Compared with the observation, the MY scheme performed better than the other two schemes in terms of intensity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ainfall. Due to abundant water vapor, the accretion of cloud droplets by raindrops was the dominant process in the growth of raindrops while the contribution of melting was a secondary effect. Riming processes, in which frozen hydrometeors collect cloud droplets mainly, contributed more to the growth of frozen hydrometeors than the Bergeron process. Extremely abundant snow and ice were produced in the Thompson and MY schemes respectively by a deposition process. The MY scheme has the highest condensation and evaporation, but the lowest deposition. As a result, in the MY scheme, the enhanced vertical gradient of condensation heating and evaporation cooling at low levels produces strong positive and weak negative potential vorticity in Guangdong, and may favor the formation of the enhanced rainfall center over there.  相似文献   
962.
老挝班康姆铜金矿位于老挝西北部,受琅勃拉邦断裂带影响,在本区发育一系列次级断裂,矿体受NE―NNE向韧脆性剪切带控制,本文通过综合分析班康姆铜金矿床成矿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围岩蚀变特征及矿床成因等,认为班康姆铜金矿为构造热液叠加改造型矿床,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并提出了对本区该类型金矿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963.
红花尔基钨多金属矿是近年在大兴安岭中北部地区发现的一处大型钨多金属矿床,主要矿化蚀变为云英岩化、绢英岩化,主要有用金属矿物为白钨矿和辉钼矿,岩体内辉钼矿与白钨矿有上钼下钨的带状分布特点,地质特征显示该矿床为一高温热液型钨(钼)矿床。为准确限定成矿热液活动时间,本文对矿区典型蚀变矿物——云英岩化蚀变带白云母进行Ar-Ar同位素定年,获得Ar-Ar坪年龄为174.4±1.2 Ma,等时线年龄为173.2±4.3 Ma。根据矿区云英岩化带与钨钼矿化带空间上重合和密切共生的关系,可知白云母的形成是与白钨矿、辉钼矿形成同源、同时,且辉钼矿Re-Os年龄(176.8±2.2 Ma)与Ar-Ar年龄在误差范围内具有一致性,该年龄代表了钨钼矿热液成矿时代。结合野外地质特征及锆石U-Pb、辉钼矿Re-Os年龄,进一步限定该矿床成矿时代为早中侏罗世,属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964.
青藏高原广泛分布有一些新生代高镁钾质岩(MgO≥6%,K_2O/Na_2O>1),通常认为它们应起源于地幔源区,虽然它们均有着富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亏损高场强元素的共同特征,但青藏高原南部和北部的这些新生代火山岩在形成时代和地球化学特征方面均有明显的不同。青藏高原南部和北部新生代火山岩在形成时间和空间上是不连续的。青藏高原南部和北部的高镁钾质岩可能均源于与古俯冲环境相联系的富集地幔源区,但它们的地幔源区矿物组成和形成深度却是不同的;高原南北高镁钾质岩明显不同的组成可能是因它们源区的壳源物质的来源或含量不同所致,而高原南部比北部高镁钾质岩明显低的~(143)Nd/~(144)Nd但高的~(87)Sr/~(86)Sr同位素比值特征,暗示后者起源于一个相对亏损的(含较少沉积物组分的)富集地幔源区。虽然对流减薄和陆内俯冲模式分别可以解释青藏高原抬升和与其共生的新生代火山岩的部分现象,但从总体上看北向俯冲的印度岩石圈的多次断离和南向俯冲的亚欧板块相结合的模式可能是解释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的抬升和与其共生的火山岩最有效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965.
夹皮沟新北西带位于太古宙中朝古陆板块与元古宙蒙古海板块之间缝合线上的夹皮沟主剪切带北东盘,是夹皮沟主剪切带的北部边界。新北西带长20余公里,宽几十至百余米,由压扭性碎裂岩及糜棱岩组成。带中产有大型金矿床,老牛沟段是今后新北西带中及上下盘找矿的主要目标,是夹皮沟矿区又一处重要的找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966.
针对当前海量遥感数据与相对较低的数据利用率并存的现状,探讨了数据融合的概念,融合的3个层次:像素级、特征级和决策级融合,以及各层次的优缺点、流程和常用的融合方法;并详细阐述了融合影像的评价指标。进行了某地区的融合试验,从而得出对同一地区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融合,可以产生更准确、更完全,更可靠的估计和判断的结论,为类似的工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67.
“双液注浆法”在基坑堵漏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双液注浆法是在止水帷幕的渗漏处钻孔,找到基坑止水帷幕的渗漏通道,把一定浓度的水玻璃溶液及水泥浆溶液的混合液注入渗漏通道中,水玻璃与水泥浆的混合液快速凝结、迅速封住渗漏通道,起到隔水的作用.其施工步骤为成孔→找渗漏通道→双液注浆→巩固.文章还列举了天津地区采用双液注浆法处理基坑渗漏的两则案例.  相似文献   
968.
为研究构造应力对煤反射率的影响,以豫西煤田不同构造区的构造煤和原生结构煤为对象,采用定向标本及反射率测定的方法作对比研究,发现构造煤的反射率比原生结构煤的反射率普遍偏高。根据反射率与构造应力的关系,求得各构造区的古构造应力场,通过与聚煤期后多次构造运动的主应力方向进行对比,可推知:影响嵩箕区二1煤变形和镜煤反射率的主要构造,是在前期断裂基础上喜山早期掀斜运动诱发的重力滑动构造,而影响崤熊区的则为燕山晚期的逆冲推覆作用。  相似文献   
969.
鄂尔多斯盆地流体动力学过程及其砂岩型铀矿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重要能源基地,近年来砂岩型铀矿勘查进展明显。盆地形成演化中的流体动力学及其铀矿化是能源矿产勘查的基础依据,因而备受关注。运用Basin2TM软件数值模拟了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沉积过程中流体的温度场、压力场、流动方向、流动速率和地热梯度等。伴随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沉积体内流体温度和压力不断增高,流动逐步定向,速率逐渐增大,早白垩世盆地流体的温度达250℃,压力至(700~800)×101.33kPa,地热梯度38.3℃/km,并从盆地中西部沉降中心沿东部斜坡向盆地东部边缘大规模长距离渗出流动,它是砂岩型铀矿化主体在盆地边部形成的重要机制。盆地流体在砂岩中发生铀矿化时,伴随大量方解石蚀变矿物的形成,其δ13CV-PDB变化于-2.7‰~-14.0‰,δ18OV-SMOW介于18.4‰~20.0‰,反映铀矿化盆地流体中CO32-类或CO2主要是沉积有机质脱羟基产物,少部分为海相碳酸盐岩溶解产物,盆地流体中碳酸铀酰是铀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铀矿化低温蚀变成因高岭石的δ18OV-SMOW介于12.6‰~13.7‰,流体包裹体的δDV-SMOW变化于-116‰~-133‰,H、O同位素组成指示盆地流体是经中生界沉积演化的大气降水,具有沉积建造水的性质。环盆地边部是砂岩型铀矿的重要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970.
利用显微镜与电子探针对西藏拉萨跃进沟铜多金属矿床矿石进行了观察与分析,查明了矿石中Cu,Pb,Zn,Au,Ag,Mo等成矿元素的赋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铜主要以黄铜矿的形式存在;锌主要以闪锌矿的形式存在;铅主要以方铅矿的形式存在;金主要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磁黄铁矿与闪锌矿中;银主要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赋存于方铅矿中;钼主要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与闪锌矿中.最后通过野外与室内矿物学研究结果,初步认为该矿床属典型的中-高温熟液型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