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23篇
  免费   3583篇
  国内免费   2994篇
测绘学   969篇
大气科学   2637篇
地球物理   5014篇
地质学   7465篇
海洋学   1784篇
天文学   1244篇
综合类   1277篇
自然地理   1710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201篇
  2022年   561篇
  2021年   670篇
  2020年   578篇
  2019年   798篇
  2018年   818篇
  2017年   910篇
  2016年   1061篇
  2015年   976篇
  2014年   1117篇
  2013年   1152篇
  2012年   983篇
  2011年   971篇
  2010年   1051篇
  2009年   809篇
  2008年   859篇
  2007年   744篇
  2006年   569篇
  2005年   582篇
  2004年   432篇
  2003年   488篇
  2002年   457篇
  2001年   513篇
  2000年   465篇
  1999年   587篇
  1998年   491篇
  1997年   444篇
  1996年   448篇
  1995年   374篇
  1994年   320篇
  1993年   307篇
  1992年   265篇
  1991年   201篇
  1990年   157篇
  1989年   132篇
  1988年   134篇
  1987年   68篇
  1986年   62篇
  1985年   44篇
  1984年   31篇
  1983年   25篇
  1982年   41篇
  1981年   35篇
  1980年   22篇
  1979年   18篇
  1978年   10篇
  1977年   7篇
  1976年   8篇
  1958年   2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We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flexural isostatic compensation of the mass removed by enhanced Quaternary erosion is responsible for uplift of the Western European Alps and their forelands. We use two well‐preserved and well‐dated (1.8 Ma) abandonment surfaces of foreland basin remnants in SE France (the Chambaran and Valensole plateaux) as passive benchmarks for tilting of the foreland. Estimating their initial slope from morphometric scaling relationships, we determine bulk post‐depositional tilting of 0.5–0.8% for these surfaces. The calculated isostatic response of the Alpine lithosphere to erosional unloading, using the method recently proposed by Champagnac et al. [Geology 35 (2007) 195–198] , yields a predicted tilting of 0.3–0.4% in the considered areas, explaining approximately half of the determined post‐depositional tilting. Such long‐term deformation being insensitive to cyclic loading/unloading because of glaciations, we suspect the other half to be related to as yet undetermined long‐wavelength and long‐lived tectonic process(es).  相似文献   
92.
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分别选取有机碳含量很低和较高的侏罗系泥岩样品,对比分析了它们在生物标志物组成上的差异。结果发现,高有机质丰度泥岩的生标组成与我国西北地区侏罗纪煤系有机质的特征差异不大,相比而言,低有机质丰度泥岩的正烷烃以前主峰为特征,Pr/Ph比值在1.0左右,三环萜烷和伽马蜡烷丰度较高,并在部分样品中检出了25 降藿烷系列。结合泥岩的有机岩石学特征,认为这些差异可能反映了泥岩沉积环境和生烃母质的不同:高有机质丰度泥岩的有机显微组分以相对弱还原条件下的形态有机质为主,包括藻类体、孢子体和角质体等,而低有机质丰度泥岩的有机显微组分以相对强还原条件下的矿物沥青基质为主,其母质可能来源于低等显微菌藻类。进一步通过对比不同有机质丰度泥岩,以及区内原油生标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了研究区的油源问题。  相似文献   
93.
长江河口洪水造床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据多年实测资料统计 ,长江口年径流总量 92 4 0亿m3,年输沙量 4 .86亿t,洪季的径流量和输沙量分别占全年总量的71.7%和 87.2 %。如遇洪水年 ,当洪峰流量超过 6 0 0 0 0m3 s时 ,中、下游河道水位明显抬高而进入防汛警戒状态 ,河床有明显冲淤变化 ;洪峰流量超过 70 0 0 0m3 s时 ,新生汊道及切滩串沟频频出现 ,给河口治理及深水航道开发带来重要的影响。从长江河口河槽演变基本特征及南港、北槽底沙输移强度引证长江洪水在河口地区的造床作用  相似文献   
94.
实用测的海上和层平均风剖面数据和温度剖面数据,通过数据回归和迭代方法计算出了在不同大气稳定情况下的海面阻力系数。得到了与前人理论计算一致的结论:海面阻力系数随海面大气稳定度的增加而减小,另外,我们还发现:在海面风速小于13m/s时,不能认为气温剖面外推到海面的值与海面水温的是一致的。这样若用海气温差作为衡量海面上方大气的稳定程度,难于得到上面给出了理结论。这一点同前人的理论计算结果是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95.
南太平洋辐合带(SPCZ)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热带西太平洋卫星云图资料及流场特征分析,讨论了南太平洋辐合带(SPCZ)的演变特征和形成机理。提出SPCZ是反映西太暖池同东太冷舌海气耦合系统以及暖池大气同相邻陆区大气间相互作用的重要特征。主要表现为在12~2月的热带西太平洋上的NW/SE辐合带,其形成原因主要应归因于西太暖池本身,以及暖池与东太赤道冷水舌强度与相对位置改变引发的Walker环流位置与走向的变动,另外,新几内亚岛及澳洲大陆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6.
分析表观耗氧量、滴定碱度及总二氧化碳量等资料来研判红海及亚丁湾间之海水交换。结果显示,红海深层水的方解石及霰石饱和度均比亚丁湾和阿拉伯海深层水的饱和度高。红海全水柱之方解石和霰石都处於过饱和状态,亚丁湾和阿拉伯海中各深度之方解石亦呈过饱和状态,但霰石的饱和探度则大约在500m左右。分析深层水之生物体无机碳与有机碳的分解比值,可以发现此地区深层水中,大约有25%的总二氧化碳增加量是由无机碳酸钙溶解而来。  相似文献   
97.
INTRODUCTIONTheOkinawaTrough (OT) ,locatednorthwestoftheRyukyuTrenchandtheRyukyugunto ,eastoftheEastChinaSeashelf,isaback arcbasinbulgedtotheRyukyuTrench .TheOTextendsfromKyushuinthesouthwestofJapantotheIlanPlaininthenortheasternTaiwan ,Chinainthesouthwest…  相似文献   
98.
本文从辐射方程出发,简述洋面温度与亮度温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非线性洋面温度反演的方案设计,用正演算法 计算出非线性洋面温度反演公式的回归系数,对样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99.
本文提出一个以带有定时器的低功耗微处理机为主体的温度记录器。其定时器用于开动微处理机,可由一个开关定为0.5、1、3或30分钟。仪器通过处理一个电容器向热敏电阻放电的时间来测量温度。仪器在工作中能显示温度值,并把温度值保存在微处理机的RAM之中。总共资料容量为2816次测值,量程为0~35℃,精度±0.1℃,分辨±0.02℃。 温度记录器具有液晶显示器,可直接读出温度值,配有标准计算机接口RS-232,能把保存的资料方便地倒给个人计算机。 这项工作是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A.Bradley博士指导的。他提出的原理对研制可靠而廉价的温度记录器是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0.
尝试性地将南黄海灾害地质因素分为4大类。同时参考地貌沉积界线和其他因素将南黄海分成4个灾害地质区:即海岸带、苏北浅滩、海州湾和南黄海东部灾害地质区,并时各灾害地质区进行了定性评价,苏北浅滩灾害地质区是研究区内灾害地质环境最不稳定的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