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8篇
  免费   322篇
  国内免费   344篇
测绘学   95篇
大气科学   339篇
地球物理   440篇
地质学   785篇
海洋学   231篇
天文学   80篇
综合类   175篇
自然地理   21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98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99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115篇
  2016年   127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1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Fractionated carbazoles have been detect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crude oils from the Tazhong area of the Tarim Basin, and these nitrogen compounds were successfully utilized in the study of petroleum migration. Alkylcarbazoles are quite abundant in all the samples analyzed; small amounts of benzocarbazoles were detected only in some of the sample, and dibenzocarbazoles were not found in the oils. Based on the distributions of G1, G2 and G3 types of C2-alkylcarbazoles, the ratio of C3-/C2-carbazoles and the relative concentrations of alkylcarbazole and alkylbenzocarbazole, oils in the Carboniferous CIII reservoir in the Tazhong uplift are thought to have laterally migrated to the high level of Tazhong structure No. 4 from both northwest and southeast. The study here also shows that oils in the area may have undergone long-distance migration. This project is financially supported by the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oration and the State Educational Commission.  相似文献   
912.
角砾岩型金矿床——种值得重视的金矿床类型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角砾岩型金矿床量种重要的金矿床类型。中国角砾岩型金矿床分为四种主要类型:与小侵入岩体有关的角砾岩型金矿床,与斑岩系统有关的角砾岩型金矿床;与火山一次火山岩有关的角砾岩型金矿床;产在不整合面或沉积间断面上的角砾岩型金矿床,文章在对第类矿床实例进行矿床地质特征描述后,分析了战国角砾岩金矿床的找矿前景并指出寻找角砾岩型金矿床最有希望的地区。  相似文献   
913.
中国大陆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环境场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合成分析方法,将中国大陆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生命史划分为7 个子阶段,详细探讨MCC演变过程中的能量生消特征。结果表明:在MCC的持续阶段,500hPa 以下始终有深厚不稳定层存在,不稳定度渐渐减小,水汽、热量从西南和偏南方进入MCC,最大通量值出现在900~500 hPa 高度。高、低、中空环流配合对MCC的启动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14.
通过多年实践,结合近几年多项花木气象技术应用专题研究,总结了成都地区花木生产管护和绿化工程中温室及露地有关气象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915.
焦炭结构构造对焦炭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康西栋  王祖朝 《现代地质》1999,13(3):355-358
采用显微图象分析与宏观图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北京焦化厂17 个矿点原料煤的小焦炉焦炭和生产焦炭的结构构造进行了研究, 并对其强度作了测试。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均表明, 气孔壁厚度和气孔壁的光性结构组成是影响焦炭强度的主要因素, 而气孔的大小及其分布状况却对焦炭强度的影响较小。最后建立了焦炭强度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916.
通过多年实践,结合近几年多项花木气象技术应用专题研究,总结了成都地区花木生产管护和绿化工程中温室及露地有关气象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917.
帕米尔弧形构造带东北缘晚新生代沉积特征的研究对于理解帕米尔构造带弧形扩展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帕米尔弧形构造带东北缘的晚新生代沉积地层的沉积特征对比研究和重矿物采样与组份分析,建立了帕米尔弧形构造带东北缘地区的晚新生代沉积联合柱状对比图和重矿物组份变化曲线。研究结果表明,晚新生代沉积与重矿物变化主要记录了帕米尔弧形构造带东北缘的两期构造活动。第一期构造活动发生在安居安组沉积时期,帕米尔弧形构造带东北缘的和什拉甫剖面、英科1井表现为粗碎屑沉积和对应的不稳定重矿物爆发,而南部的甫沙2井中则并未观察到,这一事件可能反映了喀什-叶城走滑系统在和什拉甫剖面附近的中新世构造启动。第二期构造活动发生在阿图什组沉积期间,帕米尔弧形构造带东北缘全区域出现了一套粗碎屑沉积和对应的不稳定重矿物爆发,反映了帕米尔弧形构造带东北缘在上新世以来大规模向北楔入塔里木盆地内部的构造过程。  相似文献   
918.
通过巢湖皖14井高精度水温观测环境及数字化改造以来的观测资料,分析不同深度(-160m、-195m)处水温变化特征。以2012年4月11日印尼8.6级地震为例,巢湖皖14井水温同震响应所获得的数据为分析基础,利用Ansys中的热分析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同震响应过程中井孔系统水温度变化与热量传递间的关系及机理。模拟结果显示:水温数值模拟曲线与实际测量数据曲线一致,该井水温同震响应表现为下降特征,主要是热对流所致。  相似文献   
919.
岩相信息能够反映储层岩性及流体特征,在地震储层预测中具有重要作用.常规方法主要利用与岩相信息关系密切的弹性参数定性或定量地转化为岩相信息.在实际应用中,弹性参数的获取主要基于叠前地震反演技术.而不同弹性参数的叠前地震反演精度间存在着差异,势必影响岩相的整体预测精度.本文提出对弹性参数进行加权统计来预测岩相.首先,基于贝叶斯理论,引入权重系数来调节弹性参数信息的采用量,构建出最终的目标反演函数;其次,考虑到勘探初期缺少明确的测井岩相信息,提出利用高斯混合分布函数来自动估算岩相先验概率;最后,根据输入弹性参数的取值,计算每类岩相对应的后验概率密度,将目标反演函数取最大后验概率密度时对应的岩相类别作为最终预测的岩相.新方法旨在减少弹性参数精度间的精度差异对岩相预测结果的影响,以期提高地震岩相的预测精度.模型与实际资料测试均表明该方法可行、有效且预测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920.
为着重探讨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的分段特征及其深部结构特征,本研究搜集增加了研究区内近几年的Pn震相数据.经挑选后采用了由2163个地震和301个台站构成的9156条射线,重新反演构建了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及邻区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及方位各向异性分布.尔后,将速度反演结果与地形地貌、大地热流、强震活动及地壳厚度等进行了综合对比和分析;此外,还将Pn波各向异性与地震各向异性其他观测手段的结果展开了对比和讨论.反演结果的可靠性和分辨能力较前文有所提高,研究区上地幔顶部的非均匀性特征揭露得更为清楚,尤其是由Pn波速度揭露的郯庐断裂带分段特征与地质构造特征吻合得更佳.结果表明:(1)Pn波高、低速的分布与地形地貌呈负相关的关系,即山地隆起区呈低速分布,而平原地区表现为高速异常.(2)Pn波速度沿郯庐断裂带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本文的研究结果支持郯庐断裂带在研究范围内的上地幔顶部可细分为4个亚段.由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揭示的郯庐带分段特征与前人根据郯庐断裂带各段的地表地质构造特征给出的分段结果吻合,深、浅耦合的现象表明郯庐断裂带是一条贯穿地壳、深抵Moho面的幔源深大断裂带.(3)Pn波速度与大地热流呈负相关的关系.(4)Pn波速度的分布与强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强震大部分发生在Pn波高、低速过渡地带或者低速区域的地壳内.(5)在南黄海海域新发现一条NNE-SSW向展布的弱高波速异常带,该异常带被强震震中清晰地勾勒了出来,据此推测其下方存在一条切割Moho界面的幔源深大断裂.(6)Pn波各向异性的强弱与地质构造的活动性相关,活动性越强则各向异性强度越大.(7)由地震台站的时间延迟分布可以看出,研究区地壳厚度总体上自SE往NW逐渐增厚;最大厚度位于渤海湾盆地的北西部和西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