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8篇
  免费   220篇
  国内免费   367篇
测绘学   142篇
大气科学   100篇
地球物理   179篇
地质学   707篇
海洋学   181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54篇
自然地理   7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近2000年来福建南部海岸沙丘记录的风沙活动序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福建南部漳浦地区赤湖海岸沙丘(CH)和大澳海岸沙丘(CDS)近2 000年以来海岸风沙活动历史及其东亚冬季风(EAWM)的关系进行研究。在野外沙丘剖面沉积构造考察基础上, 通过光释光(OSL)测年技术重建研究区海岸风沙活动序列。结果表明: (1)漳浦海岸有近2 000年来发育的多期海岸风沙沉积, 其中, CH沙丘记录的风沙活动期分别为BC100–AD300年、AD500–AD870年、AD1050–AD1380年; CDS沙丘记录了AD200年左右、AD1040–AD1280年以及AD1410–AD1710年3个风沙活动期。(2)研究区海岸风沙活动期与我国东部海岸、东北亚及西北欧海岸风沙活动期大体一致。可能反映了近2 000年以来北半球气候环境发生了大范围的阶段性变化, 各个区域海岸风沙活动起止时间的不同, 反映了各地所处大气环流系统位置的分异或是地方性因素的差异。(3)东亚冬季风对福建南部沿海的风沙活动有明显影响。一般来讲, EAWM强盛时, 海岸风沙沉积比较活跃。虽然在最近2000年的冷暖期都有海岸风沙沉积, 但在暖期仅限于EAWM相对强盛的时期。EAWM影响范围广阔, 是东亚海岸风沙活动周期具有准同时性的基本驱动因素。此外, 北大西洋涛动(NAO)通过影响EAWM的强度驱动海岸风沙活动的阶段性发生, 因而对研究区海岸沙丘发育产生间接影响。本文讨论近2 000年以来季风区海岸沙丘演变序列及驱动机制, 可提取百年尺度上的海岸沉积古环境信息, 探讨东亚冬季风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962.
降水资料同化在梅雨锋特大暴雨个例模拟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暴雨数值预报模式AREM,以2009年6月29日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次梅雨锋特大暴雨过程为例,以NCEP预报场为背景场,首先开展了不同化任何资料(无同化试验)以及分别利用GRAPES-3DVAR同化系统和局地分析预报系统(LAPS)同化地面、探空资料的3组数值试验,然后进一步开展了降水资料一维变分同化方法在GRAPES-3DVAR同化系统及LAPS系统中二次同化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GRAPES-3DVAR系统同化地面、探空资料的数值试验,其降水预报效果不如无同化试验结果;而采用LAPS资料同化系统同化地面、探空资料的数值试验,其降水预报效果优于无同化试验结果,即就本个例而言,GRAPES-3DVAR同化系统对背景场的修正为负效果,LAPS同化系统对背景场的修正为正效果。(2)降水资料1DVAR方法在GRAPES-3DVAR同化系统中的应用,对物理量场有重要影响,使雨带上空变得更暖更湿,天气系统的配置更利于降水发生,中尺度系统的演变更有利于模拟出与实况更加接近的雨带位置、强度、中尺度结构特征,因而极大地改善了降水模拟效果,其模拟的1、6、24h累积降水量位置、强度、中尺度结构特征都有较明显改善。(3)降水资料1DVAR方法在LAPS系统中的应用同样改善了降水预报效果,使雨带落区位置更加接近实况。  相似文献   
963.
何芬  赖绍钧  高建芸  吴伟杰  鲍瑞娟 《气象》2012,38(4):432-437
利用1979-2009年逐月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福建省66站降水资料,分析了3-4月南极涛动(AAO)的变化对后期福建前汛期(5-6月)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3-4月平均的AAO指数与福建前汛期降水有很好的正相关性,前期AAO偏强时,后期前汛期降水偏多,反之亦然;且AAO异常时降水的同号率为100%。对AAO异常年的分析发现,当前期AAO异常强时,后期北方冷空气活动频繁,南方暖湿气流输送强盛,在华南北部产生强烈锋生,导致福建前汛期降水偏多;反之,降水偏少。上述结论为福建前汛期降水预测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964.
基于误差平方和最小化准则的BP神经网络(ANN-MSE)并不适合解决小概率天气事件的预报问题,引进一种改进的以交叉熵函数为目标函数的神经网络方法(ANN-CE),该法是一个三层反向传播神经网络,其输出层只用一个节点.利用2003-2008年的ECMWF预报场资料,把该法用于福建省南平市4-6月部分大雨或以上降水96h预报中,分别用原始因子和PCA降维后的主因子建立了ANN-CE预报模型和ANN-MSE预报模型,用这些模型对2009-2010年独立样本进行了试报.测试结果显示主因子预报模型TS评分比原始因子预报模型高且漏报次数少,其中,主因子ANN-CE预报模型的TS评分和漏报率分别是0.51和0.17,其性能是所有模型中最好且最为稳定的,是一种适合于小概率事件预报的方法.  相似文献   
965.
华南前汛期一次特大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及其诊断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WRF3 DVAR同化常规观测和全国自动站资料的WRF模拟结果,对2010年6月18—20日华南前汛期一次特大暴雨过程发生发展的动力条件和热力条件进行详细的诊断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同化观测资料的WRF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特大暴雨过程的强降水中心、雨带分布及降水强度的变化趋势。稳定的大尺度环流是特大暴雨发生的背景条件。高低空急流及其耦合产生的次级环流的建立是特大暴雨过程的主要动力机制。地面不稳定能量的累积和西南急流输送的充沛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在强垂直运动作用下形成的湿上升,以及中高层冷空气在次级环流的下沉支作用下向低层侵入是特大暴雨过程的热力条件。湿位涡和锋生函数的诊断表明,对流层中高层的干冷空气在次级环流作用下向低层侵入与上升的暖湿空气相互作用,促使斜压不稳定和对流不稳定的释放和发展,是特大暴雨发生发展的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966.
中国木本植物物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1963—1988年中国木本植物物候观测资料,运用趋势分析的方法研究了26 a来全国21个站的木本植物物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6 a来,全国各地区木本植物春季物候期和秋季物候期大体上都是推迟的,1976—1988年与1963—1975年相比,绝大多数植物物候期都有明显推迟,部分植物物候期推迟了10 d以上。  相似文献   
967.
微束微区X荧光矿物探针分析仪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种新的矿物微区成分分析技术与矿物探针分析仪主要针对显晶或隐晶矿物的成分分析。该分析仪是以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原理为物理基础,采用X光管和X聚焦透镜组成微束X射线激发源、以电致冷Si-PIN半导体探测器为X射线探测器和数字X射线谱采集器组成能量色散射线X荧光分析系统;采用40倍光学放大和CCD相机相合实现微区的显微放大,通过程控三轴微控台实现微区的定位。该探针分析仪能够实现对样品表面Φ35μm范围内多元素定性与定量分析,快速鉴定矿石的物质成分,精确度好于10%(RSD)。测定对象可以是天然岩石、矿石及其光片、薄片样品等;可应用于野外条件下的现场和驻地的岩矿石矿物的微区快速成分分析。  相似文献   
968.
针对渝东南及周边早寒武世黑色岩系属中国南方震旦纪之后大规模海侵产物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其黑色岩系的岩石地层单位由下至上涉及牛蹄塘组、明心寺—金顶山组及清虚洞组;其特征显示:K2O,Al2O3含量相对较高,MnO含量相对较低;B含量中等,分异性不强;Ba较为富集;Co,Ni,Zn亏损较大,由底至顶三者含量均有增加趋势;稀土总量不富集,轻稀土相对富集;由底至顶δEu表现为不明显的负异常,到明显的正异常,再到负异常;δCe绝大多数表现为不明显的负异常。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参数及相关图解表明,区内早寒武世黑色岩系形成于由缺氧还原状态逐步过渡至弱氧化状态条件下,浅海中水体稍深的外陆架环境,为正常海水与热水沉积作用的混合产物,热水主要来自于循环的热的海水。  相似文献   
969.
The 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 has been used widely for reconstruction of the palaeoclimate. However, the mechanism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 of sediments are not yet fully understood. In this study, autocorrelations of the 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 in nine sedimentary profiles, from both the land and the sea, spanning different geological times, are discussed. The sediments of these profiles have different origins (dust, fluvial or ocean sediments) and are from various climate situations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Autocorrelations of 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 series are ubiquitously evident in all profiles. It is suggested here that autocorrelations may be caused by post‐depositional changes such as persistent weathering and diagenesis. As a result, the 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 may not reflect climatic conditions during the time of sediment deposition. This study strongly recommends the confirmation of the reliability and veracity of the 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 before it is adopted to evaluate the weathering degree of parent rocks and to reconstruct the past climate. Significant autocorrelations in loess profiles were specifically observed, suggesting that the existing understanding of loess deposition in terms of climate conditions requires re‐examination, and that previous reconstructions of rapid climate changes (for example, in centennial‐millennial scales) should be treated with caution.  相似文献   
970.
应用气相色谱和色谱-质谱分析技术,对黔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烃源岩的甾烷和萜烷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正构烷烃为后单峰型,主峰碳为C22~C30,Pr/Ph值为0.48~0.64,Pr/nC17为1.35~4.22,Ph/nC18为0.92~0.97。甾烷中,具孕烷系列的异常高值,C27、C28和C29呈规则甾烷"V"字型分布(C27C28C29),具明显的C27优势,甾烷/藿烷比值为0.57~0.71。萜烷类中具三环萜烷高值,低升藿烷,高伽马蜡烷指数特征。成熟度方面,OPE1,Ts/(Ts+Tm)分布在0.42~0.48之间,C3122S/(S+R)值为0.6~0.66,C29ββ/(ββ+αα)在0.56~0.58之间,反映出龙马溪期具明显的水体分层和高还原环境。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浮游水生生物和藻类,并经历了一定的生物降解过程。烃源岩的热演化已进入高成熟-过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