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31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65篇
海洋学   35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81.
依据断裂系产状及其断裂的组合特征分析,在东营凹陷中央背斜上识别出一个复杂的变换带。研究表明,该变换带 的存在使中央背斜东、西部存在明显的构造差异。不同地质历史期变换带由不同的传递断层组成。沙四上亚段至沙二段沉 积期,主要由控凹边界断裂产生的胜坨传递断层调节中央背斜内部的差异构造变形,沙一段至明化镇组沉积期,营66-1断 裂则成为中央背斜变换带内主要的传递断层。变换带内主要传递断层具有明显的正斜滑分量,实验表明其形成的泥岩涂抹 远远好于正断裂。这些断层的倾角及其正应力与油柱高度分别呈负、正相关性,且正应力在7~20 MPa 之间;传递断层良好 的封闭性使得油气主要围绕传递断层下盘分布。明化镇沉积期传递断层的强烈活动造就了变换带中的油气比中央背斜其它 构造部位更加富集。  相似文献   
82.
郯庐断裂带赤山段中晚更新世之交的史前地震遗迹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赤山地处安徽省泗县东北部,为郯庐断裂带西支断裂通过处。以往研究认为,郯庐断裂带赤山段第四纪以来有较为明显的活动。此次在垂直于赤山段开挖的多个探槽中均揭露出史前地震遗迹(多期逆断型崩积楔),具体表现为断层上盘砖红色上白垩统砂岩或黄白色中更新统砾石层向东叠置于褐黄色中、上更新统黏土之上。在楔状体根部均发现向NW陡倾的断裂,陡立的断面向上转变为缓倾的上翻垮落面。多条探槽揭示的断裂点的连线总体呈NNE走向,断裂通过处的上盘后缘大部分残留了凸起地貌,部分EW向冲沟被断裂右旋扭错。多条探槽两壁都一致显示出从西向东的推挤垮塌痕迹。其中Tc1~Tc4表现为砖红色砂岩(K2)逆冲垮落于黄褐色含铁锰结核黏土(Qp2-3)之上,Tc5则表现为红砂岩(K2)和黄白色砾石层(Qp2)逆冲垮塌于上述的黏土之上。在几个探槽的逆断型崩积楔上均揭示出此段曾有多次逆断型崩积事件发生,个别探槽揭露楔体较少,可能与其所处的位置、揭露深度和剥蚀残存的高度有关。对开挖探槽及光释光测年结果的详细分析初步得出,郯庐断裂带赤山段在中、晚更新世之交曾多次发生大规模逆断型黏滑事件,即曾多次发生史前大地震。  相似文献   
83.
蓝田新街仰韶遗址在抢救性发掘中揭露出疑似自然变形现象.地震和考古人员共同进行现场分析,认为该遗址存在史前地震遗迹,表现为文化层被错动、砂土混杂掠裹和砂土液化,变形条带呈现近南北向和东西向延伸.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研究部位在仰韶文化期后曾遭受地震变形作用.  相似文献   
84.
何康  晏锐  王春  郑海刚  李军辉  方震 《地震》2014,34(4):88-99
为了能够从强背景场中提取较弱的震磁信息,采用平滑伪Wigner-Ville 分布方法对川滇地区的地磁场Z分量数据开展时频分析。通过研究Z分量滤波后主要周期为2~6 h部分中的不同周期分量变化,发现其中2.4h的周期分量受到外源场影响较大,而4.4h的周期分量在多次显著地震前均出现明显的高值异常。  相似文献   
85.
对江淮地区近期发掘的四个考古遗址进行了地震考古研究,发现了丰富的构造变形现象,包括古地震事件。其中固镇小李家遗址的汉代砖室墓变形具有统一的方向性,显示受区域NE-SW向构造应力作用形成,与强烈地震的快速变形无关;合肥乱墩子遗址的多数竖穴土坑墓存在不规则变形,但M66的压扭变形可能受郯庐断裂右旋走滑活动牵引形成,也与地震力作用无关。在和县大城子遗址和马鞍山申东遗址发现古地震遗迹,主要为地震裂缝、文化层位错及褶曲。在和县大城子遗址通过文化层中木炭的AMS14C测年确定出西周中晚期的一次古地震事件(2 580±30)~(2 760±30) a BP;在马鞍山申东遗址通过文化层考古断代及地震裂缝与文化层的切割关系识别出一次古地震事件亦发生于西周中晚期。最后综合本次研究与前人对江淮地区西周时期的古地震研究成果,初步认为西周中晚期江淮地区处于中强地震活跃期。  相似文献   
86.
碎石垫层强度与变形特性试验研究和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碎石垫层已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各个领域,但碎石垫层的强度与变形特性尚不十分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通过对5种不同厚度碎石垫层在高应力下的室内模型试验和有限元分析,揭示了不同厚度碎石垫层的强度特性和变形特征。通过有限元分析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得出了不同厚度的碎石垫层荷载与沉降变形、竖向应力与侧向约束力都近似呈线性变化。碎石垫层的厚度对沉降大小有一定影响,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碎石垫层越厚,沉降越大。在一定荷载作用下,碎石垫层在较短的时间内自身压缩变形已基本趋于稳定,而后随时间的增加,其压缩变形量很小。提出了一种测定碎石类土侧压力系数、泊松比及变形模量的试验测定方法,以期为测定其他类别土的侧压力系数、泊松比及变形模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7.
基于一维单侧有限移动震源模式,根据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多普勒效应,分别利用P波和S波拐角频率的方位变化,反演2012年7月20日江苏高邮、宝应交界MS4.9地震的发震断层面参数。P波和S波拐角频率的反演结果一致显示:本次地震的断层面破裂方向为232°左右,破裂面呈NE-SW向;地震马赫数v/c为0.2左右,平均破裂速度小于S波速度,破裂长度较短,为0.2~0.3km左右。破裂面方位与震源机制解、宏观烈度调查和余震精定位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结合震区周边的地质构造背景,分析认为滁河断裂很可能是高邮、宝应交界MS4.9地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88.
抵偿任意带高斯投影平面坐标系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根据最小二乘法原理,在使长度综合变形Vs平方之和为最小的条件下直接求得长度变形抵偿值△S1′和相应的抵偿投影面高程Hm′,抵偿零点Y0以及用于测边控制网实量边直接进行抵偿投影改正Vs′的计算公式.另在每千米抵偿投影长度变形小于2.5 cm的条件下明确了抵偿任意带的分带宽度限值为110 km.  相似文献   
89.
南岭东段龙头寨群南迳组的建立及其地质时代厘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辉  巫建华  劳玉军  刘帅 《地质通报》2017,36(9):1645-1655
南岭带东段晚奥陶世广泛发育一套浅变质岩系,称为龙头寨群。以南迳乔子山剖面和中寨剖面为层型剖面建立南迳组,并置于龙头寨群顶部。用SHRIMP法测得南迳盆地南迳组安山岩样品14个锆石U-Pb年龄数据,其~(206)Pb/~(238)U年龄变化范围为460~425Ma,年龄加权平均值为442.1±3.9Ma(MSWD=0.75);英安岩15个锆石~(206)Pb/~(238)U年龄变化范围为450~420Ma,年龄加权平均值为439.9±3.7Ma(MSWD=0.50)。结合司前河口破火山口碎斑熔岩的SHRIMP锆石U-Pb年龄(443.6±5.4Ma(MSWD=1.3)),可将南迳组的地质时代归于晚奥陶世末期—早志留世初期。龙头寨群南迳组的建立和地质时代的厘定,不仅为龙头寨群的地质时代归入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初期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而且为南岭带东段晚奥陶世—早志留世浅变质岩系属含有火山岩的优地槽型沉积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90.
湘西北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杨绍祥  劳可通 《地质通报》2007,26(7):99-908
湘西北铅锌矿床是中国著名的层控型金属矿床,其地质特征和规模类似于美国的密西西比铅锌矿床。湘西北地跨上扬子地块和江南地块(北西缘)2个二级大地构造单元。按矿床所处的不同大地构造位置及其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将湘西北铅锌矿床划分为洛塔、花垣、保靖铅锌矿田和凤凰铅锌汞矿田。其中控矿层位有3个:下寒武统清虚洞组下段藻灰岩、中寒武统敖溪组上段粉晶云岩和下奥陶统南津关组生物碎屑灰岩。较全面地论述了湘西北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并对找矿标志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