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5篇
  免费   548篇
  国内免费   768篇
测绘学   309篇
大气科学   299篇
地球物理   419篇
地质学   1338篇
海洋学   341篇
天文学   30篇
综合类   168篇
自然地理   267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148篇
  2021年   140篇
  2020年   108篇
  2019年   166篇
  2018年   112篇
  2017年   120篇
  2016年   147篇
  2015年   124篇
  2014年   143篇
  2013年   187篇
  2012年   193篇
  2011年   165篇
  2010年   190篇
  2009年   161篇
  2008年   178篇
  2007年   137篇
  2006年   131篇
  2005年   110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991.
利用宽频带地震数据资料研究辽宁地区的地壳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收集辽宁省地震局数字地震台网34个地震台站记录的2008—2009年的60个震中距为30°~90°之间,震级6,信噪比较高的远震记录数据,采用频率域反褶积方法计算获得各台站的远震P波接收函数,并用H-Kappa叠加方法对获得的接收函数进行叠加处理获得各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以及泊松比。通过研究表明,辽宁地区的地壳泊松比在0.24~0.29之间,地壳厚度介于30~36km之间。  相似文献   
992.
 被长期质疑的绿洲-荒漠过渡带在不断观测和丰富积累的基础上让我们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以策勒绿洲为例对其进行剖析,作为绿洲-荒漠过渡带的一种典型类型,绿洲-沙漠过渡带可以界定为自绿洲边缘(人工防护体系或天然稀疏灌木林边界)到植被盖度为20%~25%的固定-半固定沙地为外缘边界(绿洲与流动沙漠之间)的荒漠地带。过渡带的内缘边界为绿洲外缘的人工防护体系,包括防风阻沙林带或天然稀疏灌木林。过渡带形成是因为从绿洲到外部荒漠存在水热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导致植被、土壤、地貌等综合景观展现出过渡特征,其组成与结构模式为:由绿洲向沙漠方向,稀疏灌木林(或边缘防护林体系)地-缓起伏灌草沉沙地-起伏灌丛沙堆和高起伏灌丛沙堆地。过渡带是乡土动植物重要的保留与保护地,是绿洲与沙漠间能流物流输送交换的缓冲带、绿洲的天然生态屏障,对地貌、土壤以及植被具有保护功能,且具有重要的固碳作用。  相似文献   
993.
蛇绿岩以岩块形式镶嵌于甘孜—理塘结合带内,经拼合可见一个较为完整的蛇绿岩套。形成于洋中脊环境,火山岩显示张裂速率大于3cm.a-1,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  相似文献   
994.
通过对天然气的组成和生物标志物的综合研究,依据实际地质条件,综合分析了自贡西部地区雷口坡组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雷口坡组存在三种来源与成因类型天然气:以须家河组来源为主的天然气,主要分布于雷三段储层中;以深层来源气为主的天然气,主要分布在雷一1段储层中;须家河组烃源和深层烃源的混合型成因气,在雷一段~雷三段储层中均有分布。  相似文献   
995.
对埃达克岩及其与成矿的关系的研究是近几年花岗岩地质研究的重要进展之一.本文通过对驱龙—甲玛矿集区新近纪花岗岩地质和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综合分析,探讨了新近纪花岗岩类的成因及形成的动力机制、成矿意义.结果表明,新近纪花岗岩具有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其岩浆起源于下地壳,在上升或演化过程中与幔源岩浆发生了混合,该混合作用对成矿具有重要意义.23~10 Ma岩石圈伸展导致软流圈上涌并诱发含石榴石镁铁质岩石拆沉,拆沉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埃达克岩浆.岩浆混合、岩浆流体出溶的地质、矿物学证据以及有利的大地构造背景、深部物质组成、蚀变特征表明驱龙—甲玛矿集区新近纪“似埃达克岩”具非常重要的成矿学意义.  相似文献   
996.
对于以低渗透性基岩为处置围岩的核废物地质处置库来说,基岩中的裂隙网络是地下水进入处置库和放射性核素从处置库向外界环境迁移的主要通道.因此,研究基岩内裂隙网络的空间分布特征,对核废物的地质处置是否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花岗岩为例通过野外试验,分析研究了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ERT),对处于不同状态条件下的基岩中裂隙网络进行三维原位识别的效果及能力.结果表明在以高阻值为主要电特性的基岩中,利用ERT对基岩中三维裂隙网络进行原位识别是可行的,并且裂隙的电阻率特征能较好的反映出裂隙的空间分布位置和形态,但对裂隙网络识别的效果与测线方向有关.  相似文献   
997.
以九嶷山地区ETM+遥感影像数据为信息源,通过信息提取与解译快速获取该区断裂构造.运用分形理论的盒维数法对断裂构造体系进行分形研究,结果表明,区内断裂构造在0.05~2.75km尺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自相似性和分形特征,总体分维值D=1.1155、R2=0.9964,分维值接近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稳定区分维值;不同走向断裂分维值D在0.9184~1.0441间、R2介于0.9983 ~0.9996间,各分维值D不仅定量描述了各走向断裂分布的复杂性和构造演化的成熟度,而且还反映了断裂的成矿作用:NE向断裂分维值最大,D值在1.0441附近时主要表现为导矿构造;SN向断裂分维值次之,D在0.9870附近时主要表现为控矿构造;NW向断裂分维值偏小,D在0.9502附近时主要表现为含矿构造.  相似文献   
998.
新疆尉犁县且干布拉克超基性杂岩体位于塔里木北缘隆起带库鲁克塔格前寒武纪地块中西段,兴地塔格断裂带附近。该蛭石矿床是继南非Palabora、美国Libby和俄罗斯Kovdorsk蛭石矿之后的第4个超大型蛭石矿床。根据野外地质观察和室内薄片鉴定结果,结合该区已有的岩石地球化学和矿床学资料,并通过与国外同类型矿床进行详细对比,从含矿杂岩体的岩石组合、矿体发育特征和矿物共生组合等不同层面探讨了该杂岩体的演化过程和矿床成因,并建立了相关成岩成矿模型。结果表明,且干布拉克杂岩体是裂谷背景下,富集岩石圈地幔低程度部分熔融岩浆经岩浆分异和不混熔作用并以橄榄岩-黑云母透辉岩-碳酸岩等岩相依次侵入的产物,蛭石矿床中的金云母是岩浆晚期高温富碱质热液交代超基性岩的产物,云母类矿物在剥蚀到近地表后,在大气降水作用下发生表生风化最终形成蛭石矿床。矿床的形成过程复杂,经历了从地幔交代、超大陆裂解、岩浆分异、热液蚀变到表生风化作用等五大地质过程。这一模式的建立将为进一步寻找和深入研究该类矿床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999.
务川大竹园铝土矿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务川大竹园铝土矿分布于黔中-渝南铝土矿成矿带的北部,成矿地质条件较好。本文通过大竹园矿区系统采集样品微量元素分析结果,与全球地壳丰度、中国大陆地壳丰度及山西铝土矿进行分析对比,探讨微量元素在平面上及纵向上的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分析其综合利用可能性。研究表明,微量元素在向斜两翼平面上的没有明显变化特征,而各元素在各类型岩(矿)石中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发现Li、Be、Sc、Ca、Zr、Nb等“三稀”元素达到了综合利用价值,这对下一步铝土矿综合勘查、合理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四川祁家河铅锌硫多金属矿选矿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四川祁家河铅锌硫多金属矿采用优先浮选流程,实现了铅、锌、硫的有效分离回收,获得了的铅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55.50%和75.45%的铅精矿,锌的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50.58%和92.87%的锌精矿,硫的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47.22%和71.76%的硫精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