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6篇
  免费   498篇
  国内免费   703篇
测绘学   265篇
大气科学   261篇
地球物理   353篇
地质学   1220篇
海洋学   289篇
天文学   21篇
综合类   126篇
自然地理   232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122篇
  2021年   119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146篇
  2018年   97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120篇
  2015年   112篇
  2014年   131篇
  2013年   173篇
  2012年   176篇
  2011年   159篇
  2010年   176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65篇
  2007年   125篇
  2006年   122篇
  2005年   108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黄山东铜镍硫化物矿床产于东天山地区的黄山—镜儿泉韧性剪切带中,大地构造上属中亚造山带东天山觉罗塔格岛弧带。该铜镍矿所在的黄山东镁铁—超镁铁岩体呈纺锤状侵位于晚石炭世火山岩中,其边部发生了与区域剪切带总体走向一致的强烈糜棱岩化作用。矿床中的部分矿体发生强烈韧性变形,其中17号矿体完全产于韧性变形带内,岩石和矿石都发生了强烈的破碎和蚀变而形成矿石糜棱岩。在上述韧性变形带内,还发育一定规模的网脉状和细脉状富铜碳酸盐—硫化物脉。论文在野外地质和构造形迹观察的基础上,对黄山东矿床不同类型的矿石开展了细致的显微岩相和矿相学观察,识别出三种类型矿石:原生矿石、强烈变形矿石和热液叠加矿石。海绵陨铁结构的原生矿石中,脉石矿物几乎不发生蚀变和变形,矿石矿物仅发生脆性破裂;强烈变形矿石中,脉石矿物和矿石矿物均发生强烈变形,主要以纤闪石的波状消光和膝折、金云母的书斜构造、磁黄铁矿的定向拉长为特征;热液叠加矿石中的磁黄铁矿普遍发育颗粒的扁平化、重结晶,局部可见磁黄铁矿的退火平衡结构。黄山东铜镍硫化物矿床的侵位与变形时间与区域黄山-镜儿泉剪切带的韧性剪切作用时间相一致。岩体冷却过程经历的强烈韧性剪切变形作用不但造成矿石矿物的强烈韧性变形而形成矿石糜棱岩,还使伴生脉石矿物发生细粒化和热液蚀变,释放出流体和成矿元素,并叠加于变形的矿石和岩石之上,从而形成了网脉状和细脉状矿体。黄山东铜镍矿的原生硫化物固熔体铁含量较高,因而在硫化物熔体结晶过程只形成六方磁黄铁矿而无伴生单斜磁黄铁矿和黄铁矿。在热液叠加过程中,流体沿边缘和裂隙面交代早期六方磁黄铁矿,形成单斜磁黄铁矿反应边。本次研究还发现六方磁黄铁矿形成的新机制:即在高硫逸度和高氧逸度的条件下,随着体系温度的降低,单斜磁黄铁矿可从热液六方磁黄铁矿中出溶形成呈叶片状单斜—六方磁黄铁矿交生体。  相似文献   
992.
夜间灯光数据驱动的成渝城市群空间形成过程重建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6年4月发布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首次正式确定了成渝城市群的内涵和具体边界,重建成渝城市群的形成过程,有利于把握未来发展趋势,并合理优化与调整其发展过程。在重建技术方面,对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传统的不变目标区域校正法加以改进,将成渝城市群2013年城市市区范围内的全部像元加入校正模型的拟合中,设计了统计数据的校正规则,再通过二分比较法较好地恢复了成渝城市群内各城市建成区的时序空间信息。提取面积与统计面积总体平均相对误差为-0.38%,利用高分辨率Google Earth图像验证的建成区提取准确率达到98.29%,相比其他研究结果,经方法改进后的提取结果精度高且稳定。在结果分析方面,基于提取结果展开对城市群建成区重心转移过程与城市聚合过程的深层次研究,剖析了城市群的内部格局与时空变化特征。分析表明,成渝城市群的聚合情况与《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高度吻合,城市群已进入快速发育阶段,随着区域差异的持续扩大,成都、重庆都市圈的核心地位逐渐形成,而重庆的发展态势稍好。  相似文献   
993.
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遥感影像道路自动提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遥感影像上道路的自动提取是摄影测量与遥感、计算机视觉等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图像小波系数的分析,完成道路节点的提取。随后利用基于小波变换的边缘提取算子,对道路进行边缘提取。边缘提取出来之后,以道路节点为种子点,对道路进行Snake跟踪。为保证提取效果,对图像进行了预处理。实验表明,利用本文提出的理论与方法能为道路网的自动提取与识别提供一个可靠的依据,同时也对其他地物(如建筑物)的自动提取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994.
甘肃民勤地区新增加的几次中强历史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甘肃省民勤地区进行历史地震资料考证和野外实地调查过程中,从新获得的《镇番遗事历鉴》等文献中新发现了6次中强历史地震的史料。根据综合分析及类比的原则和方法初步确定了各次地震的基本参数,为分析该地区的地震构造活动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995.
在我国当前地震安全性评价中,普遍使用考虑地震活动时空不均匀性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CP-SHA),它规定以地震带为统计区域计算地震活动性参数b值和v4值。正在编制的中国地震动区划图(五代图)提出了针对潜在震源区进行三级划分原则:划分地震带、地震带上划分地震构造区、地震构造区内再划分潜在震源区。本文提出以地震构造区为统计区域回归统计方法计算b值和v4值,然后进行概率危险性分析计算,这样得到的结果可能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996.
基于采矿环境再造的开采顺序时变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建华  雷涛  周科平  陈庆发 《岩土力学》2011,32(8):2517-2522
根据卡房矿新山矿段的地质条件和生产能力要求的实际情况,基于采矿环境再造连续开采的思想,提出了3种可行的开采顺序优化方案。运用MIDAS/GT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复杂矿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并分析了3种不同开采顺序优化方案的力学时变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开采的逐步推进,采场的应力和位移不断增大,并出现了明显的应力集中;3种方案中采场周围最大压应力均达到了27 MPa,顶板最大压应力不超过15 MPa,最大拉应力达到了1.2 MPa;顶板最大沉降位移值分别为82.9、84.4、84.5 mm;顶板有较大范围的拉应力区域出现,3种方案拉应力区域面积占顶板面积的比例最大分别达到22%、22.3%和23.5%,但拉应力区域的时变规律表现出显著的不平衡性和突变性。运用采场结构对采动过程响应的时变分析,以拉应力损伤区域和顶板的沉降位移为评价指标,提出方案1的开采顺序为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997.
曹权  施建勇  雷国辉  艾英钵  陈鸿 《岩土力学》2011,32(12):3604-3610
以有效应力原理为基础,结合考虑应变软化、桩径和弹性区孔压分布等因素的桩周土固结解,推导出软土中单桩桩侧承载力时效性的理论解。与传统桩的承载力时效性简化分析方法不同,该理论解不仅考虑了多土层地基中各土层刚度指数的差异对固结过程的影响,还考虑了各土层因固结系数不同对孔压消散速率的影响。通过现场不同间歇期的单桩载荷试验测试结果验证了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998.
主要介绍了基于北斗卫星的野外地质调查系统在丛峦叠障、植被覆盖茂密的中南地区野外地质调查中应用的情况,包括野外作业管理、人员安全保障以及遥感异常查证等。试验结果显示,利用该系统基本可实现野外地质调查人员的实时地理位置显示、历史轨迹回放、态势分析以及路线规划等;试验区内系统的通讯基本通畅,可以实现终端与终端、终端与指挥机之间的双向短报文通讯;利用北斗系统的定位功能,可实时记录异常查证点信息,对室内解译的遥感成果进行及时调整和修改,提高了野外地质调查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999.
盐尘暴及其生态效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总结了盐尘暴的概念及其一般特征,系统分析了盐尘暴的发生条件、分布、扩散沉积和生态效应。盐尘暴是由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涸湖底蒸发盐风蚀所致的一种化学尘暴;大面积松散富盐沉积物和频繁的大风天气是其发生的基本条件;盐尘暴扩散过程中沉积通量和化学组分随迁移距离表现出明显的分异规律;盐尘暴扩散导致干旱区“盐随风来”,致使土壤盐渍化,加剧冰雪消融,抑制植物叶片对营养元素的正常吸收。系统认识盐尘暴对干旱区灾害防治和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大震后区域静态库仑应力变化直接影响地震活动性速率的变化、主震断层外余震和即将失稳断层的发震概率的变化.利用滑移速率和状态相依赖的摩擦定律,结合2008年3月21日于田地震前后的地震活动性水平,定量计算了2008年于田地震后该地区周边断层发震概率的变化,着重解释了2014年于田地震发震的可能根源.此外,本文还对库仑应力明显变化的周边三条断层进行了发震概率的定量计算.贡嘎错断裂中段、贡嘎错断裂西南段和康西瓦断裂中段分别经历了发震概率先降后升、先升后升和先降后降两个阶段,充分显示了库仑应力的细微变化造成的周边断层的危险性的变化.这三条断裂发生7.0级以上地震的发震概率超越95%均需要500年左右;贡嘎错断裂西南段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性较大,而康西瓦断裂中段活跃度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