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613篇
  免费   12431篇
  国内免费   17583篇
测绘学   9363篇
大气科学   6521篇
地球物理   8924篇
地质学   32553篇
海洋学   9173篇
天文学   593篇
综合类   3964篇
自然地理   7536篇
  2024年   372篇
  2023年   1086篇
  2022年   3013篇
  2021年   3694篇
  2020年   2898篇
  2019年   3358篇
  2018年   3034篇
  2017年   2836篇
  2016年   2915篇
  2015年   3499篇
  2014年   3354篇
  2013年   4196篇
  2012年   4823篇
  2011年   4766篇
  2010年   4714篇
  2009年   4451篇
  2008年   4289篇
  2007年   3997篇
  2006年   3961篇
  2005年   3231篇
  2004年   2370篇
  2003年   1664篇
  2002年   1709篇
  2001年   1628篇
  2000年   1274篇
  1999年   545篇
  1998年   175篇
  1997年   111篇
  1996年   82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36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34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7篇
  1979年   32篇
  1978年   7篇
  1975年   8篇
  1964年   6篇
  1957年   18篇
  1954年   2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武汉市区第四系含水层地下水有机污染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详细调查武汉市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污染现状的基础上,获得了高精度的武汉市水环境中微量有机污染物的组成数据。所检测出的有机组分达30余种,以苯及相关苯系物为主,污染程度较高的地下水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区和工业,商业区,应用改进的DRASTIC模型-地下水污染敏感性评价模型,在GIS平台上,编制了武汉市区地下水污染敏感性分区图。根据其评价结果,建议集中对那些敏感性相对较高的区域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开发利用时应作出风险评价。  相似文献   
992.
八面河地区原油、烃源岩中甾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应用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对渤海湾盆地八面河地区31个分别形成于还原性咸化水体和淡水环境的页岩和泥岩样、20个油样中甾类化合物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该区烃源岩、原油中的甾类化合物异常丰富,主要包括C27-29规则甾烷、C28-304-甲基甾烷、甲藻甾烷以及芳香甾类;不同层段烃源岩中甾类化合物的分布各具特色,发育于牛庄洼陷南斜坡咸化水体的富藻类沙四段页岩富含4-甲基甾烷及甲藻甾烷,形成于淡水环境的沙三段泥岩中甲藻甾烷不太发育。烃源岩、原油中规则甾烷的分布型式明显有别于甲基甾烷,指示两类化合物可能来源于不同的藻类属种。甾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受控于古环境、生物先质种类及热成熟度等多种因素。不同层段甾类化合物的特征性分布使其成为该区油源岩确认的关键指标。结果还表明,甲基甾烷在油源岩识别中比规则甾烷具有更好的应用效果。依据甾类化合物,可判断埋深超过2700m的Es4烃源岩与原油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发育于牛洼洼陷南斜坡的未熟-低熟特殊烃源岩-富藻类页岩与原油没有可比性,该结论是对近期油源调查结果的进一步确认。  相似文献   
993.
通过对保留在沉积物中与水动力条件有密切联系的原生沉积构造的观察和研究,分析了淮北煤田芦岭井田二叠纪含煤岩系属于以河流作用为主的建设性三角洲沉积环境,阐明了根据原生沉积构造序列解释沉积环境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994.
基于栅格空间信息定量化的湖南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以湖南西部地区为研究区域,采用遥感影像作为主要数据源,针对区域主要生态问题,利用栅格数据结构为主的数字环境模型,建立了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 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格局进行了研究,通过将评价结果与数字高程模型迭加分析,研究了生态环境质量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探索适合以山高坡陡为主要地貌特征的山区生态评价方法,结果显示,湖南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呈正态分布,大部分地区环境质量属一般. 总体环境状况东南部好于西北部,河谷盆地优于山地. 研究表明,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区域生态环境评价,具有数据采集快速、客观,评价和制图自动化,评价结果空间定位精度高,直观性与实用性强等优点.  相似文献   
995.
冻融作用对地气系统能量交换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7,自引:12,他引:7  
李述训  南卓铜  赵林 《冰川冻土》2002,24(5):506-511
通过对温度波在地层内传播过程问题的分析研究, 讨论土在冻结和融化过程对地气系统能量交换的影响, 并以亚粘土为例应用近似方法计算了在冻结和融化过程地气系统能量交换和地温变化特征, 同时将相同条件下发生冻融作用与不发生冻融作用情况地气系统热交换量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冻融作用使地气系统热交换加强, 同时吸热和放热的过程也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996.
青藏高原各拉丹冬地区冰川变化的遥感监测   总被引:49,自引:20,他引:49  
以位于青藏高原长江源头的各拉丹冬地区冰川为例, 利用2000年的TM数字遥感影像资料、 1969年的航空相片遥感资料、地形图及数字地形模型, 通过遥感图像处理和分析提取研究区小冰期最盛期(LIA)、 1969年和2000年的冰川范围, 并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分析该地区冰川的进退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 该地区1969年冰川面积比小冰期最盛期的冰川面积减少了5.2%, 2000年的冰川面积比1969年的冰川面积减少了1.7%. 从1969年到2000年最大冰川退缩速度为-41.5 m*a-1, 最大冰川前进速度为+21.9 m*a-1. 本区的冰川基本处于稳定状态, 冰川退缩的速度不是太大, 并有前进的冰川存在.  相似文献   
997.
沙漠化:从圈层耦合到全球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沙漠化概念提出伊始 ,沙漠化成因机理的研究就一直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沙漠化过程究竟有多少是由自然因素所致 ,多少是由人类活动所为 ,诸因素与沙漠化之间有何内在关系 ,沙尘天气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诱因等 ,当属地球系统科学应解决的难题。文章从全球变化的角度 ,将沙漠系统视作一种类生命的非线性动力系统 ,指出沙漠化源于地球表层系统各圈层之间复杂的相关与耦合作用 :气候变化是控制沙漠进退的首要因素 ;陆表水持续亏损则是导致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漠化发展的直接原因 ;岩石圈构造运动塑造了不同的地形地貌单元 ,奠定了沙漠分布的地理格局 ;人类的不当活动和气候变化引起的生物生产力的衰退及土地覆盖的破坏 ,造成了现代沙漠化的快速扩张。  相似文献   
998.
华北古大陆与哥伦比亚超大陆   总被引:52,自引:4,他引:52  
由Rogers和Santosh等 (2 0 0 2 )提出的哥伦比亚超大陆 ,是约从 1.9~ 1.5Ga由Nena ,Ur和Atlantic等 3个大陆块体群 ,通过逐步汇聚而形成的一个超级大陆。它是前罗迪尼亚古 -中元古时期的超大陆。从 1.5Ga开始的裂解作用使哥伦比亚超大陆逐步破裂 ,并在 1.0Ga左右这些破裂的大陆块体又重新汇聚形成罗迪尼亚超大陆。文中除介绍Rogers等提出的哥伦比亚超大陆的概念、组成和古大陆重建图外 ,重点阐述了中国华北古大陆 2 .0~ 1.8Ga期间吕梁—中条造山运动和 1.8~1.6Ga时期大规模裂解事件群的性质、特点和同位素年龄数据。文中提出哥伦比亚超大陆汇聚主要峰期与吕梁—中条造山运动的时限相一致 ,华北古大陆属于哥伦比亚超大陆的组成部分 ,并可能为Nena大陆块体群的一员 ,在造山及裂解事件群的性质、特点和时代等特征上 ,华北与北美、西伯利亚和西北欧有更大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999.
张北地震区三维构造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震层析成像结果揭示了张北地震区的构造特征。震源区周围分布有相交的北北西和北东向低速异常带。极震区正下方壳内存在高速异常的坚固体 ,其周围被多条低速异常带围限。区域构造具备了大量积累应变能和向高应力区传递应变能的孕震构造特征 ,北北西和北东向的隐伏断裂共同构成了区域的发震构造。该震区在中新生代以来有过多期岩浆活动 ,震中区周围分布有几个新第三纪的火山口。极震区米家沟附近火山的三维剖分图给出了该火山从地表到壳内 10km深度的速度图像 ,中新生代的火山岩浆活动对该区域孕震构造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四平地区生态地质环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四平地区生态地质环境的调查,对该区水、土壤、大气、区域稳定性、生态资源、地层条件、放射性、矿藏、地方病、旅游地质及垃圾等进行环境现状综合评价。利用ISODATA模糊聚类分析法对该区的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分区。并利用面积加权法计算出该区的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结果为中上等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