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966篇
  免费   12194篇
  国内免费   17766篇
测绘学   9482篇
大气科学   6520篇
地球物理   8910篇
地质学   32535篇
海洋学   9292篇
天文学   594篇
综合类   4018篇
自然地理   7575篇
  2024年   372篇
  2023年   1086篇
  2022年   3014篇
  2021年   3693篇
  2020年   2898篇
  2019年   3699篇
  2018年   3045篇
  2017年   2833篇
  2016年   2915篇
  2015年   3498篇
  2014年   3353篇
  2013年   4194篇
  2012年   4823篇
  2011年   4761篇
  2010年   4711篇
  2009年   4443篇
  2008年   4288篇
  2007年   3993篇
  2006年   3956篇
  2005年   3224篇
  2004年   2368篇
  2003年   1662篇
  2002年   1706篇
  2001年   1627篇
  2000年   1272篇
  1999年   544篇
  1998年   175篇
  1997年   111篇
  1996年   82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36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34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7篇
  1979年   32篇
  1978年   7篇
  1975年   8篇
  1964年   6篇
  1957年   18篇
  1954年   2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西范坪斑岩铜矿钾硅酸盐化作用的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范坪铜矿是我国近年来新发现的斑岩型铜矿床。伴随铜矿化发生了强烈的钾硅酸盐化。蚀变作用使成矿主岩的 Si O2 ,K2 O增加 ,Ca O,Na2 O,Fe2 O3 减少 ;大离子亲石元素含量降低 ;L REE减少 ,L a N/ Yb N 比值升高 ,δEu值降低。通过研究认为 ,西范坪铜矿成矿母岩是富钠 (Na2 O>K2 O)斑岩 ,而不是富钾 (K2 O>Na2 O)岩石 ,这说明相对富钠的斑岩也能成矿。  相似文献   
972.
柴北缘绿梁山地区辉长岩的锆石U-Pb年龄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柴达木盆地北缘绿梁山地区的辉长岩侵入到古生代滩间山群及超基性岩中 ,地球化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显示出源幔特征。选自其中的锆石明显具岩浆型锆石特点 ,4个单颗粒锆石U -Pb同位素年龄均为谐和年龄 ,2 0 6 Pb 2 38U表面年龄统计权重平均值为 (496 .3± 6 .2 )Ma ,代表了该岩体的结晶年龄 ,从而间接地否定了本区滩间山群的时代为晚奥陶世 -志留纪的认识。辉长岩与滩间山群是柴北缘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岛弧的组成部分。此类岩体同位素地质年龄的确定对柴北缘榴辉岩、滩间山群时代及大地构造性质的重新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73.
本文详细阐述了大青山地区绿岩型金矿的地质特征和找矿标志,指出金矿化带赋存在二道洼群大理岩与其它岩层的接触部位,同时受韧性剪切带控制,在大理岩褶曲部位或下层位有利于形成较富矿体。该类型金矿的发现,大大地拓展了在大青山地区的找矿空间。  相似文献   
974.
蓄能器容积的变化与夯管锤的工作过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于活塞的前后运动以及在运动过程中的每一时刻所需要的油量不同的,理想状态就要通过蓄能器的容积变化来调节,就是说蓄能器的容积变化要与夯管锤的冲击振动相耦合。简要介绍了油压夯管锤结构原理,分别解释了油压夯管锤蓄能器与夯管锤的容积压力耦合。  相似文献   
975.
中超长钻孔灌注桩的沉降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现有的桩基沉降计算理论不仅难以完整地描述桩-土系统的复杂程度,在应用上也难以满足各方面的要求,根据中超长钻孔灌注桩的实际情况,采取一些合理的简化措施后,提出了一种实用的桩基沉降计算方法,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可较好地预测桩的沉降量。  相似文献   
976.
介绍了交流变频调速CD-2B型岩心钻机研制情况,技术参数,主要特点及型式检验,生产试验等情况。  相似文献   
977.
岩浆混合作用——来自甘肃北山的野外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 1∶2 5万马鬃山幅区调填图和方法研究工作中 ,通过观察到的一些与岩浆混合模式相关的现象 ,指出暗色微粒镁铁质包体是岩浆混合作用的有利证据 ,讨论了与花岗岩侵入体相关的镁铁质小岩体混合成因的可能性 ,认为岩浆混合作用在造山带岩浆活动中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  相似文献   
978.
格尔柯金矿 (即大水金矿 )是产于西秦岭南带西倾山—迭山逆冲褶断带南缘的特大型金矿。矿床控矿地质条件为构造单元界断裂带、深源浅成花岗闪长斑岩小侵入体、下三叠统马热松多组 (T1m)碳酸盐岩沉积建造 ,与金矿关系密切的矿化蚀变有硅化、赤铁矿化、褐铁矿化和方解石化 ;矿床成因类型为层控—热水溶滤构造蚀变岩型。  相似文献   
979.
山东省宋家沟金矿位于胶莱盆地东北缘 ,产于莱阳群林寺山组断裂破碎带中。牟—即断裂带为切割莱阳群的断裂 ,对金矿起控制作用。早白垩纪晚期的火山—岩浆活动为深部含金热液的运移提供了通道 ,并在其有利的构造部位沉淀成矿。稀土元素特征和氧、硫同位素特征亦说明宋家沟金矿的物质来源以深源为主 (幔源及下地壳中的金 ) ,是早白垩世晚期的火山—岩浆活动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80.
Abstract: A series of super large‐scale and large‐scale Pb and Zn, and Au deposits are distributed in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China. Gold deposits were generally ascribed to Carlin‐type originated from circular meteoric water. Visible and coarse‐grained gold (up to over 3mm in grain size) was recently identified in some gold deposits in the Fengxian‐Lixian area, Qinling. Au‐bearing quartz lodes related to magmatism were discovered in the Xiaogouli gold deposit. Two types of Au‐bearing quartz veins, i.e., NW‐trending quartz veins and NE‐trending quartz veins cutting strata are widely present in the Baguamiao gold deposit. Both are spatially associated with each other. The former is generally snake–like, S‐shape or zigzag, which was resulted from plastic deformation by ductile shearing, being generally cut by the latter. The latter is generally linear with widely developed bleaching alteration zones in its adjacent wall rocks, which symbolizes the superimposition of brittle deformation and filling and metasomatism of magmatic hydrothermal solution in ductile shear zones after uplifting of the shear zones near the surface. The NW‐trending quartz veins contain Au of lower than 3ppm. The NE‐trending quartz veins contain Au of more than 3 ppm, so that NE‐trending quartz veins and the adjoining altered rocks are important ores. The NW‐trending Au–bearing quartz vein was dated as 210.61.26 to 232.581.59 Ma by 40Ar–39Ar method, i.e., late Indosinian epoch (Triassic). The NE‐trending Au–bearing quartz vein was dated as 131.910.89 to 197.451.13 Ma by 40Ar–39Ar method, i.e., Yanshanian epoch (Jurassic). The 40Ar–39Ar age of the NW‐trending Au–bearing quartz veins represents the age of the ductile shear formation. The isotope data of the NE‐trending quartz veins indicate that gold mineralization was closely related to Indosinian and Yanshanian granite intrusives not only in time and space, but also in orig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