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5篇
  免费   225篇
  国内免费   382篇
测绘学   173篇
大气科学   91篇
地球物理   181篇
地质学   749篇
海洋学   226篇
天文学   26篇
综合类   61篇
自然地理   8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01.
非开挖HDD地表变形数值模拟及DCRP识别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平贺  乌效鸣 《探矿工程》2010,37(10):61-64
采用非开挖水平定向钻进技术近地表施工时,由于地层及钻井液压力等原因易产生地表变形。结合美国梅萨市一处通信管道施工实例,对0-0.9 MPa钻井液压力作用下的地表变形程度进行了数值分析,得到地表最大隆起量为26 mm。采用DCRP技术及水准仪方法对该变形区域钻井液压力作用前后的地表进行位移检测,得到地表最大隆起量分别为28 mm和30 mm,表明数值模拟分析结果同现场检测结果比较吻合。同时,在现场所布置的26个检测点中,两种方法检测到的隆起量最大相差2.7 mm,表明其精度比较接近。此外,由于DCRP技术属于非接触式三维检测,受施工现场条件及人员操作限制少,故具有较为理想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2.
广西资源县云头界钨矿异常区多被表土覆盖,局部出露钨矿化。据钨重砂矿物化学性质较稳定,风化剥蚀后迁移距离较近,而异常区表土覆盖不厚的特点,采用次生晕化探方法对云头界钨矿异常区1.4km2开展化探扫面找矿。根据8条化探剖面线共575个样品分析结果,圈出了6个钨异常区,在其中4个钨异常区施工槽探工程,都发现对应的石英脉型钨矿体。这揭示了该区矿体与次生晕异常的分布具有非常一致的对应关系。次生晕化探异常表明,该矿主矿脉沿走向长度超过1km,矿床规模可望达到中型。常规次生晕法在云头界钨矿异常区找矿效果明显,这对华南风化土层覆盖区钨矿找矿工作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3.
梅子窝钨矿位于粤北瑶岭—梅子窝钨矿带的东部,成矿作用同期形成白云母的40Ar/39Ar年龄为(155.9±0.6)Ma,与华南中生代燕山期大规模W,Sn成矿作用的年龄一致,代表梅子窝钨矿的成矿年龄。矿床下部600m中段附近出现的隐伏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体的锆石SHRIMPU-Pb年龄为(430.4±3.6)Ma,为加里东期,与成矿作用无关。因此,矿区不存在前人提出的两套叠加的"五层楼"成矿模式。成矿年龄与隐伏花岗闪长岩的年龄显示梅子窝钨矿的形成可能与更深部的隐伏燕山期花岗岩有关,矿床向深部可能延伸更大。  相似文献   
104.
水下无线光通信(Underwater Wireless Optical Communication,UWOC)是水下物联网感知层的新兴技术之一。在感知层中,UWOC 技术常被用于支持数据的纵向上行传输。针对几何光学理论无法准确描述 UWOC 链路衰减的问题,研究了基于 MIE 散射理论的纵向 UWOC 信道模型;提出了分层的纵向海水介质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利用蒙特卡洛仿真方法对 UWOC 纵向链路进行评估的方案。该方案考虑了收发装置空间位置的非对齐以及出现位置失配的情况,通过该方案可求得 UWOC 链路冲激响应的数值结果,研究成果对于 UWOC 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5.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的雷诺平均法(RANS方法),并考虑了自由表面的影响(采用VOF方法模拟自由表面),来模拟三维球体的单自由度强迫摇荡运动,得到纵荡、升沉及横摇的附加质量与阻尼系数。该数值模拟结果与三维势流理论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趋势基本一致,但CFD方法更能凸显粘性的作用。本文所应用方法能合理给出浮式结构物的水动力系数,更精确描述海洋浮式结构物周围的流场,可应用于船舶与海洋工程浮式结构物的水动力性能研究。  相似文献   
106.
1961-2010年辽宁省高温日数和高温热浪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0年辽宁省52个气象站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辽宁地区高温日数及热浪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辽宁省区域年平均高温日数为7.72 d/ a。辽宁高温日数呈东少西多的空间分布,沿海地区较少甚至部分地区无高温情况出现。高温日出现最多的朝阳站,为26.48 d/ a。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高温日数呈缓慢增加趋势,其中2000年为有气象记录以来高温日最多的年份。热浪也呈东少西多的分布特征,热浪最多的朝阳站发生频次为2.90次/ a。辽宁省以持续3-5 d的轻度热浪为主,占86.27 %,中度热浪占12.58 %,超过10 d的重度热浪占1.14 %,仅有喀左、北票和羊山地区发生过持续10 d以上的重度热浪。  相似文献   
107.
为探讨中国近海黄姑鱼类的系统进化关系,通过PCR扩增了黄姑鱼(Nibea albifora)、浅色黄姑鱼(N.coibor)、日本黄姑鱼(N.japonica)和状黄姑鱼(N.miichthioides)等4种黄姑鱼类的16S rDNA和COΙ基因片段并进行了序列测定,计算其种间及种内遗传距离并结合来自GenBank的13种石首鱼科鱼类的相应基因片段序列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1)利用16S rDNA片段可以对4种黄姑鱼类进行分子鉴定;但是基于COΙ基因片段计算的日本黄姑鱼和状黄姑鱼的种间遗传距离为0.002—0.005,尚未达到种间分化水平,应用该基因片段进行这两种鱼的分子鉴定值得商榷;(2)分子系统树显示日本黄姑鱼和状黄姑鱼与黄姑鱼和浅色黄姑鱼处于不同的系统发育阶元,日本黄姑鱼和状黄姑鱼与白姑鱼属鱼类聚为同一类群,支持形态学上将日本黄姑鱼和状黄姑鱼划归为白姑鱼属的分类学观点。  相似文献   
108.
本文通过对比中国标准与美国ASTM标准关于平板载荷试验的规定,总结归纳出两者主要区别在于承压板尺寸和沉降稳定标准,并研究其对试验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出工程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美国标准通用性较强,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而中国标准相对详细严格。笔者针对博茨瓦纳电厂的平板载荷试验,分别采用中美标准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砂类土等强度较高的地层进行试验,采用中美标准所得到的试验结果相差不明显。本文研究可为我国勘察设计人员进行需采用美标开展平板载荷试验的国外工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9.
娄昊  董永胜  张修政  邓明荣  张乐  许王 《地质通报》2014,33(9):1391-1399
猫耳山岩组分布于龙木错—双湖缝合带西延的关键区域,具有复杂的岩石组合和变质变形特征,是理解缝合带西部构造演化的关键。1∶25万查多岗日幅区调认为猫耳山岩组为一套晚泥盆世遭受角闪岩相变质作用改造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夹基性火山岩沉积建造,其中部分变质基性火山岩显示出蛇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近期的研究表明,原猫耳山岩组是由形成于不同时代和构造背景,遭受不同程度变质作用改造的岩片构造混杂而成,对其进行必要的解体工作,是认识该区物质组成及构造演化的前提。在大量野外观察和实测剖面的基础上,结合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将原猫耳山岩组初步解体为晚古生代蛇绿岩、早古生代蛇绿岩、早石炭世咸水河岩组、中三叠世拉顺岩组等不同地质单元,并概述解体依据和不同单元的物质组成、变质特征、形成时代及构造背景,为进一步深入理解缝合带西部物质组成、从整体上认识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0.
娄峰  伍静  陈国辉 《地质通报》2014,33(7):960-965
广西栗木泡水岭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显示,泡水岭花岗岩体可能存在3期岩浆活动:210Ma、222Ma和239Ma,佐证了栗木岩体是印支期岩浆活动的产物。结合最新的研究,栗木花岗岩体形成于印支期,岩浆活动集中在210Ma±4Ma~222Ma±5Ma之间,并且在239.8Ma±4.3Ma可能存在印支早期的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