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5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212篇
测绘学   112篇
大气科学   69篇
地球物理   79篇
地质学   325篇
海洋学   140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5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781.
利用农业气象站观测资料对长江中下游地区1988-2010年遥感土壤湿度进行了验证,并与NCEP和ERA-Interim土壤湿度做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ECV遥感土壤湿度冬季平均土壤湿度最高,春季和秋季次之,夏季平均土壤湿度最低;这种季节性干湿变化与农业气象站观测资料一致。但是,NCEP和ERA-Interim土壤湿度再分析资料,则夏季平均土壤湿度高,春季和秋季次之,而冬季平均土壤湿度最低;这种季节性变化与ECV遥感土壤湿度和农业气象站观测资料呈反位相。就年际变化而言,ECV遥感土壤湿度与农业气象站观测资料和两套再分析资料均有较高的一致性,并在春季和秋季最高,尤其是在长江以北地区和长江以南洞庭湖、鄱阳湖两大湖区,相关系数达到0.7~0.9;而夏季一致性最低,相关系数仅为0.4左右。在研究时段,ECV土壤湿度在冬季明显增加,在夏季则有明显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82.
土壤湿度是联系陆地水循环和能量循环的纽带,是地表最重要的水资源,也是一个重要的气象预报因子。基于风云三号卫星微波资料,采用能量辐射传输模型反演了我国逐日地表土壤湿度(FY-3B),并估算了其系统误差;然后,与中国气象局农业气象站观测资料和ERA-Interim、NCEP再分析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FY-3B土壤湿度呈由西北地区向东北和东南地区逐渐增加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农气站观测资料和两套再分析资料基本一致;其系统误差与植被覆盖度密切相关,我国西南部植被茂密的地区系统误差较大。FY-3B土壤湿度的季节性变化与农气站观测资料在全国范围有较好的一致性,总体表现为冬季土壤湿度较高,随着春季气温升高蒸散发增加,土壤湿度逐渐降低;夏天雨季来临,土壤湿度回升。然而,FY-3B土壤湿度与ERA-Interim和NCEP再分析资料在东北部分地区和长江流域以南呈很强的负相关,这主要是由于季节性干湿变化的不一致性所致;这表明,ERA-Interim和NCEP土壤湿度再分析资料在这些地区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783.
当前,我国政府和单车企业多以划定电子围栏停车点的方式进行共享单车的规范化管理,由于单个电子围栏内部单车流入流出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较大,以单个围栏为单位进行单车管理的工作量大且不具现实意义。因此,有必要对电子围栏停车点进行聚类划分,实行区域化的管理与调度。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时空约束的网络图聚类算法,该算法综合考虑空间因素(地理位置、地理环境特征)和时间因素(历史订单),只需通过距离阈值设定即可实现电子围栏的多尺度聚类划分,实验分别在3000 m和700 m距离阈值条件下对厦门岛和乌石浦地区电子围栏进行聚类,结果显示该算法不仅能够将具有相似时空特征的电子围栏聚到同一社区簇内,而且能够使得单车流动主要集中在划分后的社区内部;随后,在社区划分基础上进行单车潮汐特征挖掘,能够有效识别和定位单车使用的热点地区;最后,利用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ong-Short Time Memory network, LSTM)进行单车订单需求预测,结果显示有84%以上社区的预测准确率在85%以上,平均预测准确率为91.301%,预测效果较好,可有效满足单车调度需求。本文研究成果可服务于电子围栏停车点规划与共享单车的区域化管理与调度工作。  相似文献   
784.
The effects of doubled carbon dioxide on rainfall responses to radiative processes of water clouds are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Two groups of two-dimensional cloud-resolving model sensitivity experiments with regard to pre-summer heavy rainfall around the summer solstice and tropical rainfall around the winter solstice are conducted and their five-day averages over the model domain are analyzed.In the presence of radiative effects of ice clouds,doubled carbon dioxide changes pre-summer rainfall from the decrease associated with the enhanced atmospheric cooling to the increase associated with the enhanced infrared cooling as a result of the exclusion of radiative effects of water clouds.Doubled carbon dioxide leads to the reduction in tropical rainfall,caused by the removal of radiative effects of water clouds through the suppressed infrared cooling.In the absence of radiative effects of ice clouds,doubled carbon dioxide changes pre-summer rainfall from the increase associated with the strengthened atmospheric warming to the decrease associated with the weakened release of latent heat caused by the elimination of radiative effects of water clouds.The exclusion of radiative effects of water clouds increases tropical rainfall through the strengthened infrared cooling,which is insensitive to the change in carbon dioxide.  相似文献   
785.
The authors quantify the impacts of sulfate and nitrate aerosol formation on surface-layer 03 concentrations over China using the one-way nested-grid capa- bility of the global three-dimensional Goddard Earth Ob- serving System chemical transport model (GEOS-Chem). Chemical reactions associated with sulfate formation are simulated to generally increase 03 concentrations in China. Over the North China Plain (NCP) and the Si- chuan Basin (SCB), where simulated sulfate concentra- tions are the largest, ozone concentrations show maximum increases in spring by 1.8 ppbv (3.2%) in the NCP and by 2.6 ppbv (3.7%) in the SCB. On the contrary, nitrate formation is simulated to reduce 03 concentrations by up to 1.0 ppbv in eastern China, with the largest reduc- tions of 1.0 ppbv (1.4%) in summer over the NCE Ac- counting for the formation of both sulfate and nitrate, the surface-layer O3 concentrations over a large fraction of eastern China are simulated to increase in winter, spring, and autumn, dominated by the impact of sulfate forma- tion, but to decrease in summer because of the dominant contribution from nitrate formation.  相似文献   
786.
以位于三峡库区的秭归县为研究区,选择国产2 m全色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进行地质灾害范围信息提取,选用国产HJ-1A/B CCD数据提取NDVI、土地利用分类、土壤含水量等动态地质灾害致灾因子,结合坡度、坡向、降水量、沟壑密度等静态因子,采用单因素叠加的信息量模型进行了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对利用国产遥感数据进行区域地质灾害信息提取和评价进行了有效探索。  相似文献   
787.
不同参数化方案对安徽一次暴雨过程模拟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使用WRF v3.4模式对2012年7月12—14日安徽的一次暴雨进行模拟。保持其他参数如辐射、陆面过程等不变, 将不同微物理过程(Eta、Kessler、Lin方案)与积云参数方案(KF、BMJ、GD方案)进行组合成9个试验。将试验模拟结果与实况进行对比分析, 发现:微物理方案的选取对于降水的雨强、位置、雨区范围的模拟都有一定的影响。积云参数化方案对于降水的范围, 雨带的位置模拟也都有影响, 但对于雨强的影响不大。将各试验模拟的逐小时降水与实况进行比较, 发现试验Eta-GD和Lin-GD模拟降水日变化与实况更接近。通过TS评分、ETS评分和系统偏差分析, 表明试验Eta-GD在此次暴雨过程的降水模拟中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788.
利用1961-2010年华东地区88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趋势分析和突变检测等方法,研究了华东地区年、季、月雨日和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华东地区年雨日和年降水量的长期趋势变化几乎相反,年雨日普遍减少(区域平均气候倾向率为-2.3d/(10a)),而年降水量除山东省外却普遍增加,反映年平均的日降水强度增加.季雨日与季降水量的长期变化较一致,秋季最相似;春季、秋季雨日和降水量都是大范围负趋势,但雨日的负趋势比降水量的范围更广、强度更大;夏季、冬季降水量在山东省呈减少趋势,在其他地区呈增加趋势,其中长三角地区夏季及江淮流域冬季的降水增加显著,而雨日在山东和福建是负趋势,其他地区为正趋势.年雨日在山东中东部、福建北部减少最多,这些地区一年四季雨日都是减少趋势,平均每10a减少3~5d.山东半岛年雨日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发生突变,此后年雨日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789.
060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结构特征及其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玲  娄小芬  胡亮  何金海 《气象科学》2013,33(2):208-214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FY2C卫星的OLR及红外云图资料,以及地面台站观测资料,对060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的结构特征以及对其登陆后深入内陆造成强降水的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结构不对称,南部云系发展旺盛,强降水集中在风暴南侧,呈现明显的不对称分布;(2)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位置偏西,使得热带风暴登陆后向西偏南方向移动,并在移动过程中与南海季风相互作用,激发了中尺度强降水系统的不断发生;(3)充沛的水汽条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并伴有深厚的较强上升运动,以及有利的地形都是热带风暴长时间维持并产生大范围强降水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790.
刘玉莲  娄德君  康恒元  孙爽  周贺玲 《气象》2020,46(6):813-822
利用1961—2017年松花江流域月降水数据计算Z指数,分析松花江流域夏季雨涝的气候学特征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与气候系统指数关系,得出结论:松花江流域夏季干流区雨涝发生最多(30 a中有12 a发生雨涝),其次是嫩江上游(11 a),小兴安岭山地区雨涝发生最少(7 a)。小兴安岭山地雨涝强度最大(平均2.1 a~(-1)),其次是第二松花江上游(1.8a~(-1)),张广才岭山地区(1.4 a~(-1))最小。松花江流域6月发生雨涝最多,8月最少;8月平均雨涝强度最大,7月最小。1961—2017年夏季和7月,嫩江下游雨涝减弱明显;6月小兴安岭山地区雨涝强度明显增强。松花江流域夏季的雨涝事件受前期大气环流和海洋因子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