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74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174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对菲律宾吕宋岛Zambales蛇绿岩杂岩的详细岩石学研究揭示出它具有复杂的演化历史,经历了多阶段的分熔、分离结晶和火山作用。业已查明这一蛇绿岩杂岩至少由两个上地幔-地壳岩系组成,即Acoje Black(AB)和Coto Black(CB),它们分别具有岛弧和大洋脊玄武岩的特点(见Bacuta,1978;Hawkins和Evans,1983;Geary等,1986)这两个地块在其幔-壳厚度、结晶相、矿化类型、岩组方向,当然也包括地球化学特点诸方面表现出差异(见Nicolas和Violette,1982)。不过,尽管存在着这些差异,但作者提供的资料表明AB与CB的化学特征基本上是过渡的,并不需要大规模构造运动将它们并置于一起。两个地块的镁铁质堆积体中的斜长石表现出形成AB中斜长石(An90-97)的熔体比形成CB中斜长石(An80-90)的熔体更富钙。其他学者(见Thy,1987;Browning,1984)曾指出斜长石富钙的特点表明当时的水压高,因此他们认为可能代表着俯冲事件。把适当的一些数据投影到Beard(1986)的Fo~*-An~*图解上,可以看到Acoje样品投到岛弧区而Coto样品投影到洋中脊玄武岩。这就表明在AB形成期间俯冲事件起着主要作用。从两个地块的可能形成环境及其残余岩系-堆积岩系之关系角度考虑,  相似文献   
182.
Sen.  AMC 刘俊来 《世界地质》1991,10(1):123-124
平行于造山带走向的走滑断层作用的存在及其意义在20世纪早期就已受到关注,而且板块构造为其定位提供了合理的解释。除此以外,还发展了以剖面综合为主的早期造山带板块构造模式,及其工作方法,以制作穿越整个造山带的平衡剖面,并推测深部构造。近年来,关于沿造山带的侧向运动的认识又趋普遍,这主要是由对于沿北美科迪勒拉有大量地壳断块(称为地体)的径向运动的认识引起的。  相似文献   
183.
Saint-Barthelemy地块位于Nolth Frenean断层北部,它形成于海西运动时期,并在后期始新世比利牛斯运动期间逆冲到周围中生代沉积物之上。本文主要讨论地块的内部构造,并集中讨论海西后至比利牛斯前这一段时期的构造。已经查明在这一时期有拉伸构造。该地块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MMB(主糜棱岩带)(Passchier,1982)、MMB将古生代岩石构成的上盘(自底部至顶部:混合岩、寒武-志留云母片岩及泥盆-石碳变质沉积岩系)与片麻岩构成的下盘分隔开来,后者遭受到300Ma的麻粒岩相变质作用。 MMB走向NlloE,倾向200N,厚约100m。它由几条叠加带构成。每条带内都含  相似文献   
184.
辽吉古裂谷内带顺层构造片岩的变形构造与变形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变形构造,尤其是变形显微构造研究入手,探讨了广泛发育于辽吉古裂谷内带的泥质构造片岩的形成与演化。对石榴石、石英和黑云母的变形亚结构及岩石变形构造分析揭示出,构造片岩的形成主要包含了伸展环境下出现的剪切作用、挤压作用以及扩散蠕变过程。同时还应用变形轨迹图展示了构造片岩的形成及形成后的改造过程。  相似文献   
185.
大洋钻探计划的第131号井成功地穿过了Nankai增生棱柱的下缘(toe),见到前缘冲断层、底部滑脱带、下冲沉积物与部分大洋基底。对岩心所进行的良好复位也使得收集了大量构造、波速(垂直岩心轴P波的异向性)与磁异向性(低场区AMS)数据,这里利用剩磁方向确定了这些组构的方向。它们在滑脱带上、下及内部表现出本质上的差异型式。  相似文献   
186.
在辽吉岩套发育区识别出韧性剪切带内以围岩为角砾、铅锌硫化物为胶结物的角砾状矿化类型。矿体宏观形态简单而微细特点复杂,分别说明成矿裂隙兼具有压扭及张性特点。综合分析表明,成矿流体是高盐度卤水,重要意义在于它对铅锌成矿物质具高溶解度,携有足够量的成矿物质,它使先成矿体(化)中的铅、锌物质被淬取、活化和迁移。同时,对含矿裂隙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促进意义。 角砾状矿体的出现与韧性剪切带晚期变形阶段岩石由韧性向脆性的转化有密切关系,在此过程中沿着Riedal裂隙系统的D裂隙系有铅锌成矿物质充填就位。Secor模式对角砾状矿体成矿空间的力学属性给出了很好的解释。液压扩容破裂作用是这种成矿空间产生与扩展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87.
认识我们赖以生存的大陆,是理解地质历史时期洋陆格局、相互作用及演变的重要途径,也是固体矿产资源与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和人类生存环境改善所必要的基础和保障。尤其21世纪以来,地质学家们已经意识到,在地球的动力学环境中大陆岩石圈各圈层的表现、构造活动性及演化与组成和结构相对简单的大洋岩石圈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开展大陆构造研究、完善大陆动力学理论体系已经成为构造地质学与大地构造学领域的重要方向,多学科大陆构造变形和大陆构造解析相关理论及其应用研究成为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 长期以来,大陆构造研究得到我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在许多重要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在陆内变形与大陆再造演化、陆缘板块相互作用及构造岩浆成矿响应和陆内(陆缘)盆地演化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工作。本期《大陆构造:从陆内到陆缘》专辑共收录15篇相关文章,介绍了近年来我国学者在上述三个方向上的部分研究成果。 张忠义基于对大巴山地区开展的大比例尺地质制图及构造解析,重点分析了从露头尺度到区域尺度叠加褶皱变形的时空变化和成因,确定了褶皱的构造属性与变形时限。宋志冬等对扬子地块西南缘瓮安穹隆不整合面进行研究,着重分析了瓮安穹隆出现的不整合构造并对其进行年代限定,并进一步探讨了瓮安穹隆的构造演化及大地构造意义。郑媛媛等以华北克拉通早白垩世遭受区域性伸展环境下发育的辽南变质核杂岩为例,重点讨论了在地壳拆离过程中金州拆离断层带内发育的不同类型褶皱构造特点及其演化,并阐述了褶皱类型对于地壳拆离作用的约束。李刚等分析了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的变形构造特点,侧重开展了晚中生代时期区域性构造岩浆活动性分析,提出花岗质岩浆就位机制与围岩构造环境具有密切成因关系。陈宇等以哀牢山-红河剪切带点苍山杂岩新生代剪切变形构造研究为基础,采用多种方法系统分析了剪切变形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的发育特点,并深入讨论了流体活动性对于岩石剪切变形的促进作用。马金保等应用无人机技术开展低空遥感地貌观测,精确定量表征了张流沟滩逆断层陡坎的精细特点,并提出了合理的模型解释其成因,研究结果证明无人机低空遥感地貌观测技术的应用可以作为浅表变形和传统古地震研究的辅助手段,并有其独特的方法优势。 华北克拉通中部带保留了地球早期演化过程中古陆块相互作用的记录。中部带的性质是近年来华北克拉通演化研究争论的焦点之一。赵远方等根据中部带韧性剪切带重新划分了中部带中段的构造格架,提出中部带中段在古元古代末发生了3次重要的构造变形事件。冯志强等以大兴安岭北段为例,对中亚造山带东段保留的蛇绿岩开展深入研究,揭示出自新元古代以来区域多阶段洋陆演化的证据。江小均等基于对滇西北义敦-格咱岛弧带休瓦促钨钼矿床含矿花岗岩岩体的年代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提出义敦-格咱晚白垩世花岗岩形成于新特提斯洋盆闭合期间发生的先存碰撞造山带加厚下地壳减压部分熔融作用。韦天伟等对于中拉萨地块西部赛利普地区捷嘎组火山岩开展了系统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提出其可能是在班公湖-怒江新特提斯洋盆南向俯冲消减过程中,由于板片发生回转,导致软流圈上涌并诱发被交代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而形成。 曹代勇等以藏东昌都盆地为例,讨论了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叠合盆地演化的多期构造控制与改造,并分析了盆地含煤性特点。王勇生等根据华北板块东南缘合肥盆地圆筒山组沉积岩的碎屑锆石与扬子板块锆石年龄分布特征的高度一致性,提出沉积物源来自扬子板块,并结合区域构造特点阐述了合肥盆地发育过程中的构造活动性与盆山演化。吴孔友等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数据,并结合钻井资料分析了义东地区的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剖析了义东断层的形成机理。漆家福等对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中段地震资料解释的构造样式分析,厘定了多阶段伸展构造属性并阐述了其演化特点,并提出软流圈流动引起的岩石圈伸展变形及岩石圈热结构变化是控制盆地结构及断裂系统发育的主要因素。丁航航等解释了横穿南海西南次海盆的两条多道地震测线,对西南次海盆的基底形态特征进行了表征和分类,探讨了基底形态变化与扩张速率之间的成因关系。 感谢所有作者、审稿专家和编辑部人员为本专辑出版付出的辛勤劳动。  相似文献   
188.
据SCI数据库统计,2009年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已达12.75万篇,其中大部分发表在海外期刊上,这对世界了解中国科技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但由于不少中国国内读者不易看到原版海外杂志,抑或没有足够时间、精力和水平阅读外文科技期刊,使得中国作者发表在国际期刊上的许多科研成果不能广泛、及时地被国内读者了解和利用,造成遗憾。本...  相似文献   
189.
据SCI数据库统计,2009年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已达12.75万篇,其中大部分发表在海外期刊上,这对世界了解中国科技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但由于不少中国国内读者不易看到原版海外杂志,抑或没有足够时间、精力和水平阅读外文科技期刊,使得中国作者发表在国际期刊上的许多科研成果不能广泛、及时地被国内读者了解和利用,造成遗憾。本刊不定期开设"中国作者国际地学论文简介"栏目,其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中国读者了解在国外发表地学论文的中国作者的基本联络信息、研究思路和成果,以便更有效地利用这些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190.
通过显微和亚微分析揭示出辽东地区3种变形特点的角闪质岩石(片麻状斜长角闪岩、条带状斜长角闪岩和糜棱状斜长角闪岩)具有差异的显微及亚微构造。通过地质温压计计算,3种斜长角闪岩及其原岩的形成与变形温压条件具有从升温升压经降温升压到降温降压的变化规律(片麻状斜长角闪岩:597.0 ℃,0.536 GPa;条带状斜长角闪岩:617.3 ℃,0.455 GPa;糜棱状斜长角闪岩:558.8 ℃,0.514 GPa)。从其趋势和规律,结合显微构造分析,3种岩石是同一期变形不同阶段的产物。在递进变形作用过程中,塑性变形是斜长角闪岩流动和蠕变的主要机制。结合前人的实验变形结果,修正了大陆岩石圈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