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50篇
  免费   1875篇
  国内免费   2830篇
测绘学   1285篇
大气科学   1077篇
地球物理   1413篇
地质学   5148篇
海洋学   1400篇
天文学   117篇
综合类   679篇
自然地理   1336篇
  2024年   65篇
  2023年   167篇
  2022年   485篇
  2021年   548篇
  2020年   388篇
  2019年   502篇
  2018年   450篇
  2017年   417篇
  2016年   413篇
  2015年   506篇
  2014年   505篇
  2013年   614篇
  2012年   662篇
  2011年   764篇
  2010年   768篇
  2009年   758篇
  2008年   749篇
  2007年   704篇
  2006年   643篇
  2005年   558篇
  2004年   426篇
  2003年   306篇
  2002年   309篇
  2001年   277篇
  2000年   205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57年   6篇
  1944年   1篇
  1942年   3篇
  1940年   1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91.
The Dongfang1-1 gas field (DF1-1) in the Yinggehai Basin is currently the largest offshore self-developed gas field in China and is rich in oil and gas resources. The second member of the Pliocene Yinggehai Formation (YGHF) is the main gas-producing formation and is composed of various sedimentary types; however,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sedimentary types and development patterns is lacking. Here, typical lithofacies, logging facies and seismic facies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YGHF are identified based on high-precision 3D seismic data combined with drilling, logging, analysis and testing data. Based on 3D seismic interpretation and attribute analysis, the origin of high-amplitude reflections is clarified, and the main types an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ary facies are identified. Taking gas formation upper II (IIU) as an example, the plane distribution of the delta front and bottom current channel is determined; finally, a comprehensive sedimentary model of the YGHF second member is established. This second member is a shallowly buried “bright spot” gas reservoir with weak compaction. The velocity of sandstone is slightly lower than that of mudstone, and the reflection has medium amplitude when there is no gas. The velocity of sandstone decreases considerably after gas accumulation, resulting in an increase in the wave impedance difference and high-amplitude (bright spot) reflection between sandstone and mudstone; the range of high amplitudes is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gas-bearing traps. The distribution of gas reservoirs is obviously controlled by dome-shaped diapir structural traps, and diapir faults are channels through which natural gas from underlying Miocene source rocks can enter traps. The study area is a delta front deposit developed on a shallow sea shelf. The lithologies of the reservoir are mainly composed of very fine sand and coarse silt, and a variety of sedimentary structural types reflect a shallow sea delta environment; upward thickening funnel type, strong toothed bell type and toothed funnel type logging facies are developed. In total, 4 stages of delta front sand bodies (corresponding to progradational reflection seismic facies) derived from the Red River and Blue River in Vietnam have developed in the second member of the YGHF; these sand bodies are dated to 1.5 Ma and correspond to four gas formations. During sedimentation, many bottom current channels (corresponding to channel fill seismic facies) formed, which interacted with the superposed progradational reflections. When the provenance supply was strong in the northwest, the area was dominated by a large set of delta front deposits. In the period of relative sea level rise, surface bottom currents parallel to the coastline were dominant, and undercutting erosion was obvious, forming multistage superimposed erosion troughs. Three large bottom current channels that developed in the late sedimentary period of gas formation IIU are the most typical.  相似文献   
992.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虾类之一。近年来, 细菌性感染造成罗氏沼虾养殖业病害频发, 经济损失巨大。因此了解其免疫机制对于指导疾病防控至关重要。线粒体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itochondrial manganese superoxide dismutase, mMnSOD)被认为是抵御氧化应激的第一道防线, 在先天性免疫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 甲壳动物中mMnSOD的免疫功能尚不清楚。为此, 本研究克隆了罗氏沼虾mMnSOD基因(mMnSOD of M. rosenbergii, MrmMnSOD), 制备了多克隆抗体, 分析了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感染下, MrmMnSOD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 肝胰腺和肠组织中MrmMnSOD的基因表达水平分别在感染后3h和6h达到最大; 组织免疫荧光分析显示, 肝胰腺和肠组织中MrmMnSOD均在感染后12h达到最大荧光强度。以上结果表明, mMnSOD参与了罗氏沼虾对嗜水气单胞菌的免疫应激反应。进一步的蛋白抑菌实验表明, MrmMnSOD可显著抑制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嗜水气单胞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的生长, 推测该蛋白可能属于免疫相关分子, 可通过抑菌反应发挥免疫功能。当前的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甲壳动物先天性免疫基础理论, 也可为今后罗氏沼虾的病害防控和药物研发提供新的靶点参考。  相似文献   
993.
目的:观察醒神健脑方治疗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cy)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VCIND伴Hcy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各30 例。对照组予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其基础上加用醒神健脑方治疗,共治疗8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和治疗8周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临床痴呆评定表(CDR)、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评分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治疗组MMSE、MoCA、CDR、ADL、Hcy、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对照组仅ADL、Hcy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8周后MMSE、CDR、ADL、中医证候总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及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MoCA、Hcy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中,思维呆滞、善忘无记、语言紊乱、性情改变、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肢体困重、唇甲紫暗、二便等均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醒神健脑方可提高VCIND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其机制与降低高Hcy对血管的危害、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对血管和神经元的损伤,进而改善脑部供血有关。  相似文献   
994.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寻找“卷柏-猕猴桃根”药对的主要活性成分,探讨其在肺结节治疗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在TCMSP网站中检索草药卷柏和猕猴桃根,获得两药所含化合物。经过ADME筛选与文献检索,确定药对主要活性化合物。利用PubChem、ChEMBL寻找该药对化合物的预测靶点。利用GeneCard、DisGeNET寻找肺结节的相关基因。利用Venny 2.1在线工具进行韦恩分析,寻找药对与肺结节共有的基因靶点。在OmicShare tools中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在KEGG ORTHOLOGY数据库中进行基因靶点KO映射。利用分子对接技术验证化合物与预测靶点的对接能力,并进行筛选。在Cytoscape 3.7.1软件中,构建对接成功的“药物-关键化合物-关键靶点-关键通路”网络。结果:本研究共获得9种关键化合物、21个关键靶点。卷柏和猕猴桃根的关键化合物为苏铁黄酮、穗花杉双黄酮、秦皮素、儿茶素、芹菜素、表儿茶素、芦荟大黄素、香草酸、原儿茶酸。关键靶点为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3-激酶催化亚单位δ(PIK3CD)、磷酸二酯酶4D(PDE4D)、热休克蛋白90α家族A类成员1(HSP90AA1)、醛酮还原酶家族1成员B10(AKR1B10)、囊性纤维化跨膜转导调节因子(CFTR)、原癌基因酪氨酸蛋白激酶(ROS1)、髓样细胞白血病蛋白1(MCL1)等,关键作用通路为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叉头框蛋白O(FoxO)信号通路、凋亡(Apoptosis)、环磷酸腺苷(cAMP)信号通路等。结论:“卷柏-猕猴桃根”的多种活性化合物通过作用于多通路的靶点蛋白而发挥治疗肺结节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5.
降水是全球能量/水循环中的重要过程。本文着重分析 FY-3 气象卫星降水探测能力,展望风云卫星后续规划中降水探测技术的发展前景。分析表明,以 FY-3 降水星为主星,与其他 FY-3 极轨卫星组成的 FY-3 气象卫星降水探测体系,在设计层面上,从载荷类型、数量、通道设置等方面均优于由美国发起并已在轨运行的全球降水测量(Global Precipitation Measurement,GPM)计划核心星的设计性能。FY-3 降水星设计装载 Ka / Ku 双频降水测量雷达,卫星轨道设计覆盖南北纬 50°范围内的中低纬地区,对影响我国区域的台风暴雨等强对流天气系统结构具有三维探测能力。FY-3 气象卫星星座的降水探测能力为气象防灾减灾提供了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996.
冰雪旅游是推动冰雪经济与旅游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现已成为文旅产业中最具潜力的领域之一。然而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冰雪旅游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文章以北京市为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冰雪旅游情境中城市居民的气候变化感知、感知价值、旅游意向和环境责任行为等变量间的影响关系及其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气候变化感知分为气候变化表征和气候变化风险两个维度,且两者显著正向影响冰雪旅游感知价值。同时,气候变化风险显著正向影响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2)冰雪旅游感知价值显著正向影响冰雪旅游意向和环境责任行为。(3)冰雪旅游意向显著正向影响环境责任行为。(4)旅游经历在气候变化感知对冰雪旅游意向和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关系中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本研究对厘清冰雪旅游情境下气候变化感知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复杂影响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相关部门把握“后冬奥”黄金机遇,推动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97.
运用LISA时间路径、收敛检验等方法考察了二战后全球宗教多样性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格局演变以及在此过程中的收敛性。研究发现:(1)二战后宗教多样性呈先快后慢的上升趋势,1945—2015年间多样性指数增幅达81.07%。宗教分类上则主要表现为基督教信仰者数量的持续下滑以及伊斯兰教信仰者数量的稳步上升。(2)LISA时间路径表明二战后全球宗教多样性具有较强的空间锁定效应,且其空间演化具有较强空间整合性。(3)二战后全球宗教多样性水平存在着显著的σ收敛与绝对β收敛,即全球、洲级层面上宗教多样性水平的内部差异都在逐步弥合,宗教多样性水平较高的地区对周边较低地区存在溢出效应。(4)二战后全球宗教多样性演化受土地覆盖类型、国力指数、民族数量、人均GDP、人口规模等因素共同作用而收敛于不同的稳态水平;从洲级层面上来看,各洲级单元收敛性对影响因素的敏感程度不同,体现了二战后全球宗教多样性演化显著的地域分异性。  相似文献   
998.
ICESat-2(Ice, Cloud, and land Elevation Satellite-2)是美国NASA(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在2018年发射的激光测高卫星,其上搭载的激光测高系统ATLAS(Advanced Topographic Laser Altimeter System)采用微脉冲多波束光子计数激光雷达系统,因其低能耗、高探测灵敏度、高重复频率的特性极大改善了沿轨采样密度,但也使获取的数据中包含大量的噪声,如何有效实现光子点云去噪分类成为后续应用的关键,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光子点云去噪和分类算法。首先将光子点云按照沿轨和高程方向划分格网,去除明显的噪声光子,并将每个粗信号光子点栅格化为影像;然后基于少量样本构建的卷积神经网络分类模型实现光子点云精去噪和分类;最后利用机载激光雷达数据进行验证,并与ATL08产品的去噪分类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对于裸地和森林区域,卷积神经网络算法均能有效去除噪声光子,特别对于森林区域,可同时实现去噪和分类;其中,裸地区域地表计算的R2RMSE分别为1.0和0.72 m,森林区域地表和树冠计算的R2分别为1.0和0.70, RMSE分别为1.11 m和4.99 m。本文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实现光子点云去噪分类,在裸地和森林区域均取得了较好的结果,为后续光子点云数据处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99.
莒县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以来,莒县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办及时进行实地调研,全面了解分析村情,确定工作方案,调整工作重点。但工作中存在权属争议较多、历史遗留问题多、时间紧迫、所需经费较多等问题,今后工作中应加大力度,创新工作方法,妥善调处好各类土地权属纠纷;加大软件开发力度,全面实现土地登记信息化;充分应用调查成果,积极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以确保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按时、全部完成。  相似文献   
1000.
新疆哈密大南湖矿区北露天煤矿首采区东南部需要揭露Ⅲ火烧岩区一部分,这使得烧变岩水成为露天煤矿矿井充水的主要水源。资源勘探阶段的水文地质资料表明,烧变岩区赋水空间发育、透水能力强,储存量非常可观,但由于受资源勘探阶段水文地质勘探工程量制约,水文地质条件未能详细查明。因此为达到查明烧变岩地下水水力联系、水质变化情况,充分暴露Ⅲ火烧区烧变岩的水文地质条件的目的,设计了该次群孔抽水试验。该次试验查明了烧变岩含水层的水文地质条件,为烧变岩地质条件下防治水工作提供了依据。综合分析表明Ⅲ火烧区烧变岩为储存量型含水层,其补给条件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