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4篇
  免费   168篇
  国内免费   238篇
测绘学   93篇
大气科学   281篇
地球物理   277篇
地质学   493篇
海洋学   138篇
天文学   52篇
综合类   113篇
自然地理   13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0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1.
根据“三个代表”的思想 ,社会主义宪法应该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的宪法发展说明 ,什么时候代表了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什么时候中国宪法就能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2.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describe the lessons learned and actions that have been taken related to the seismic design of bridge structures after the Chi-Chi, Taiwan earthquake. Much variable near-fault ground motion data was collected from the rupture of Chelungpu fault during the Chi-Chi earthquake, allowing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bridge structures subjected to these near-fault ground motions to be carefully examined. To study the near-fault ground motion effect on bridge seismic design codes, a two-level seismic design of bridge structures was developed and implemented. This design code reflects the near-fault factors in the seismic design forces. Finally, a risk assessment methodology, based on bridge vulnerability, is also developed to assist in decisions for reducing seismic risk due to failure of bridges. Director of Center for Research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Supported by: the Science Council, Chinese Taipei, under grant no. SC 90-2211-E-002-028.  相似文献   
93.
基于“配料”的梅雨锋强降水预报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俊  李武阶  廖移山 《气象》2006,32(9):3-8
在梅雨锋暴雨预报中应用“配料法”,通过降水量的基本公式解释了强降水形成的基本配料,给出了建立配料的基本步骤,同时,通过一次暴雨个例分析,具体阐述了“配料法”在梅雨锋暴雨预报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基于暴雨等强对流天气形成物理机理认识的基础上,所选取的可降水量等动力、热力因子与暴雨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通过分析以上关键物理因子建立的过程,可以给出暴雨潜势预报。  相似文献   
94.
2005年3月22日华南飑线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罗建英  廖胜石  梁岱云  马艺  寿绍文 《气象》2006,32(10):70-75
2005年3月22日华南地区发生了一次飑线天气过程。利用常规观测、雷达回波、自动气象站资料及NCEP1°×1°的逐6小时资料,从天气形势、雷达回波、物理量场等多角度综合诊断分析了该飑线过程。结果表明:该过程具有低层增温、增湿,中高层降温、低湿的特征。飑线发生在快速东移的高空槽前上干冷、下暖湿的不稳定区域,华南地区700hPa低空急流的爆发及低层急流核向东传输对不稳定能量的突然释放有很大的触发作用。飑线系统在低空增温、增湿与对流层中层干侵入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产生大范围的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95.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研制的AREM中尺度暴雨数值预报模式, 对2003年6月29—30日发生在淮河流域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 低空急流迅速向北推进, 加强了其北侧的风速梯度和气旋性切变, 使涡度场发生了强烈变化, 强正涡度柱的发展导致了低层β-中尺度低压和气旋的新生; 而对流层中高层β-中尺度高压的发展所引起的地转偏差使得β-中尺度高压附近的风场发生明显变化, 并导致β-中尺度强辐散中心强烈发展, 最终造成强烈的上升运动。强上升运动出现在低层θse强锋区的南侧。  相似文献   
96.
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实时速报系统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根据我国地震监测台网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实时速报系统的发展目标,研究了实现这一目标应解决的实时数据流接收、震相自动识别、震相可靠性处理、实时地震定位、震相到时等值线实时绘制、地震震级的实时计算、地震动强度分布图的实时绘制等问题.我们编制了一套实时地震速报软件,实现了上述功能,并用福建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事件进行软件功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对于网内地震,软件处理结果基本达到中国地震局地震速报评比满分的要求,速报时间缩短至30~50 s.此外,通过实时仿真技术,系统可给出实际观测到的PGA、PGV、PGD等值线图,可以为应急救灾确定重灾区和有感范围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7.
廖必军 《气象科技》2007,35(Z1):75-78
针对多雷山区自动气象观测站的特点,对自动站的雷电防护工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讨论了自动气象观测站防雷的两个重要问题对雷电"拦截"手段的理解以及接地网分设与合设的理解.提出将接闪器布置在自动气象观测站外围,内外圈地网严格分开的有效"拦截"方法;在对雷击有效"拦截"的基础上,再综合运用分流、均压、屏蔽、箝位等各项技术对系统设备进行全方位保护的设计思路.对于传感器通道的内外传输电缆线难以断开安装浪涌保护器(SPD)的问题,提出设计制作配套的输入输出端口、合成功能SPD的思路.在地线接好后,SPD安装时只需进行接口插拔,而无需断开缆线.  相似文献   
98.
2005年AREM模式汛期试验结果评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颖  张兵  廖移山  李俊 《气象》2007,33(1):87-93
AREM2.3模式2005年在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汛期试验过程中计算稳定,计算了该模式降水预报的分区域(长江中下游、华南、华北、东北、西南、湖北省)汛期(6、7、8三个月)TS评分,全国范围汛期漏报率、空报率、预报偏差,及各区域年内重要降水过程预报和实况的对比及TS评分,计算该模式形势场预报的平均误差、均方根误差、倾向相关系数、误差标准差,并与持续性预报(将前一天的分析场当作前一天对当天的预报场,以此类推)对比,以此对模式预报效果进行分析、评估,并做出总结,为模式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分析结果表明:AREM2.3模式在2005年汛期试验期问48小时内预报稳定;对于长江中下游、华北、华南、东北、西南、湖北省以至全国范围均有较好的预报水平,但总体上对于强降水中心位置的预报情况不是很好;模式对于高空形势场也具有较好的预报能力,对500hPa位势高度的预报好于对500hPa温度的预报。  相似文献   
99.
14时探空在改进北京地区对流天气潜势预报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廖晓农  俞小鼎  谭一洲 《气象》2007,33(3):28-32
为了探讨增加14时探空对于对流天气短时临近潜势预报的作用。用1995—2005年北京地区22个人工观测站资料统计了夏季常见的对流天气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1.6%的雷阵雨、61.3%的冰雹以及58.5%的雷暴大风发生在15—-20时之间。利用探空资料计算并对比了出现在2006年7—9月14时探空释放后到20时期问11个雷暴个例的08时和14时BCAPE、DCAPE、CIN等对流参数。结果表明,对于多数个例,在判断对流是否发生时14时探空优于08时。因此,增加14时探空对于提高对流天气有无预报准确率有帮助。  相似文献   
100.
彭亮  姚展予  戴进  濮江平  汪晓滨  廖菲 《气象》2007,33(5):3-11
云降水的宏微观物理特征的观测和研究,有助于建立典型的云降水多尺度结构模型,为确定科学的人工增雨催化方案提供重要依据。借助于雷达、卫星等多种遥感探测手段,结合飞机的云中观测,对2004年3月31日河南云降水观测外场试验区(31.5-35°N,111-114°E)的一次云降水过程实施了综合探测,综合分析了此次云降水过程的宏微观物理特征。此次云降水系统属于比较典型的低槽、冷锋活动所造成的一次小至中雨过程。根据GOES卫星云图和天气图可以看出,沿锋面云系的后部,有一槽线,它对试验区的降水起主要作用,地面冷锋位于云带的前沿。雷达PPI回波显示为一条窄而长的回波带,宽度较窄,强度不大;RHI显示回波高度不高,回波云顶高度平均在5-6km左右,除存在一些20-30dBz的回波团外,回波强度比较均匀,回波中存在明显的0℃层亮带。这次降水为锋上高积云(Ac)和其下部液水较为丰沛的层积云(Sc)结合而成,在Ac云的4340m(-4.8℃)和3670m(0℃)液态水含量出现高值,分别为0.072g/m^3和0.086g/m^3,在Sc云中的0℃附近液态水含量出现高值。降水形成前,云中粒子谱型主要为单峰型,粒子直径大部分在5-10μm之间变化,大粒子浓度很低,不到0.1个/cm^3,且呈不连续分布,随着云中微物理过程的发展和降水的形成,粒子谱型逐渐转为双峰或多峰型,粒子浓度明显增高,粒子直径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