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97篇
  免费   1079篇
  国内免费   3610篇
测绘学   488篇
大气科学   1692篇
地球物理   3312篇
地质学   5605篇
海洋学   1032篇
天文学   423篇
综合类   690篇
自然地理   1144篇
  2024年   65篇
  2023年   178篇
  2022年   96篇
  2021年   196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131篇
  2018年   184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156篇
  2015年   154篇
  2014年   263篇
  2013年   260篇
  2012年   315篇
  2011年   395篇
  2010年   220篇
  2009年   298篇
  2008年   334篇
  2007年   469篇
  2006年   504篇
  2005年   575篇
  2004年   567篇
  2003年   402篇
  2002年   459篇
  2001年   486篇
  2000年   525篇
  1999年   242篇
  1998年   188篇
  1997年   205篇
  1996年   182篇
  1995年   220篇
  1994年   212篇
  1993年   407篇
  1992年   364篇
  1991年   438篇
  1990年   391篇
  1989年   419篇
  1988年   442篇
  1987年   370篇
  1986年   263篇
  1985年   356篇
  1984年   292篇
  1983年   215篇
  1982年   169篇
  1981年   122篇
  1980年   178篇
  1964年   89篇
  1960年   52篇
  1959年   109篇
  1958年   120篇
  1957年   12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23.1 介绍 模拟与频率和方向相关的大洋波谱F(f,θ)的工作是极其困难的。唯一有点统一的理论(Hasselmann,1967)也还没有简化成一种实用形式。这篇研究中所探讨的是结合零散的,现有的理论,以达到这样一种目的:即发展一种与我们目前对风浪成长谱的了解相一致 ·95.的波谱模式。本章中我们将讨论一种离散的谱模式,这种模式采用了一种改进的能量传播的特征方法。数值方法最早是由Barnett等(1969)提出的。  相似文献   
152.
153.
154.
大西洋扇贝贝壳生长年轮的氧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只活的大洋扇贝Placopecten magellanicus分别于1983和1985年采自加拿大诺瓦·斯科舍省布朗斯浅滩,其氧同位素记录展示出一种年度性的循环,并与由环境海水的实测温度和同位素组成所预计的贝壳同位素组成十分接近。外生长线的位置与这些循环中δ~(18)O的最大值吻合,这说明外生长线于底层海水温度最低时(春季)形成。据测定的δ~(18)O的结果证明,外生长线是年度性形成的,这与生物学证据一致。  相似文献   
155.
156.
157.
澳大利亚是个大陆岛,界于南纬11°—43°,东西长5000公里,面积约770万平方公里(包括塔斯马尼亚岛等)。她与南极大陆隔以3000公里的海域。在澳大利亚和亚洲大陆之间有一列岛屿,其中新几内亚位于与澳大利亚相同的大陆架上,在第四纪时通常是相连的。  相似文献   
158.
本文用在加拿大诺瓦·斯科舍省芬克湾采集到的两只活体偏顶蛤(Modiolus)贝壳上的氧同位素组成重建了过去十年间的底层海水温度记录,它也可作为一种独立的方法来确定贝壳上外生长线的沉积时间。由于对贝壳进行了密集采样(可多至每个贝壳沉积年份取15个样品),贝壳上的δ~(16)O变化反映了芬克湾底层海水的季节性变化。两只贝壳所得的温度剖面符合得很好,说明它们基本上是与真实的环境温度相对应的。本研究证明在海胆疾病爆发时底层海水的温度并没有异常升高,这说明疾病传播的关键因素是带病的生物体,而不是温度。同位素技术也说明了在贝壳外表面上可见的外生长线是年轮性的,它们是在每年冬季最低水温时沉积出来的。  相似文献   
159.
To analyze global gene expressions, we constructed a cDNA microarray from a basal chordate, the ascidian Ciona intestinalis. Ciona is a cosmopolitan species and a genomic analysis of Ciona revealed that ascidians had approximately 15,500 protein-coding genes. Our "Ciona intestinalis cDNA chip version 1 (Ci cDNA chip ver. 1)" has arrayed 13,400 unique Ciona cDNAs. To establish a detection system for gene expression profiles in wild ascidians using a cDNA microarray, we analyzed gene expressions in the whole body of Ciona adults after exposure to 100 nM tributyltin (TBT) for 24 h. In our preliminary array data using Ci cDNA chip ver. 1, we found more than 200 genes that showed strong differential expressions. These genes encoded proteins that were concerned with stress response, detoxification, oxidoreduction reaction, biosynthesis, and catabolism. This, the first large cDNA microarray of this animal, should facilitate analyses of global gene expressions following exposure to TBT.  相似文献   
160.
一个与转移作用有关的盆地的演化:Ardea盆地(意大利中部拉齐奥地区)C.Faccenna等地层Ardea盆地是拉齐奥边缘最深的盆地之一。充填了1600m中新-更新统沉积。这套沉积物覆盖在一套中新统以泥灰质-砂泥质为主的复理石异地构造层上,复理石上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