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102篇
测绘学   34篇
大气科学   32篇
地球物理   52篇
地质学   189篇
海洋学   55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91.
含地下水的土层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综合地介绍了含地下水的土层对地震波传播的研究成果,并对一些普遍性的原则问题进行了讨论.在不变形介质的前提下详细研究了二维地下水的波动问题,应用和开发了线单元-特征线法、交替方向隐式差分法和伽辽金有限单元法,求解了一些边值问题.还研究了介质的不均匀性、地层的成层性等对地下水波动的影响以及地下水波在界面上的透射、反射现象,发现了一些新的规律.从普遍方程出发,论证了地下水波在可变形介质和不变形介质中的差别,导出了两者的换算关系.开辟了由不变形介质的解求可变形介质的解的一个间接途径. 在可变形介质的前提下,直接从两相介质动力方程组出发,对含水土层中的波动问题进行了详尽研究,考虑了弹塑性、非线性本构关系、剪胀性、刚度退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通过计算对各种土壤刚度、渗阻条件、边界透水条件、荷载形式、本构关系和不均匀性等情况做了比较研究,发现一些新规律.在垂直地震荷载作用下发现了两种不同形态的孔隙水压反应--阶变形和振荡形的机制,并用间断波理论解释了孔压阶跃的原因.最后对发现的新现象做了一些讨论和总结.  相似文献   
292.
浙东大衢山花岗岩中淬冷包体及其成因机制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9  
周新民  姚玉鹏 《岩石学报》1992,8(3):234-242
  相似文献   
293.
针对南海油气田勘探开发溢油污染防治需求,开发了国内首套深水区水下溢油三维可视化模拟系统,由三维海流预报模型、深水溢油模型、三维可视化仿真系统和数据库组成。海流预报模型基于ROMS模式,通过考虑波致混合影响,并利用最优插值技术同化卫星测高资料和嵌套技术,保障了预报结果的准确性。深水溢油模型由羽流模型和对流扩散模型组成,考虑了卷吸、油气分离、溶解、水合物生成、漂移、扩散等复杂过程。系统能够预测深水区水下油气泄漏后行为和归宿过程,提供油、气、天然气水合物粒子的大小、分布、移动速度和漂移轨迹、扩散面积、水体溢油残存量、水面溢油量等三维可视化动态模拟结果。目前系统已经在油气田勘探开发中得到应用,为南海深水溢油应急提供了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294.
本文以ERA5(ECMWF Reanalysis v5)再分析资料为初始场,利用WRF(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对2020年4月19~20日的一次大范围暴雪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模式采用不同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进行敏感性试验,并与实测数据(自动站降水数据、雷达基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了此次暴雪天气过程不同阶段的降水、雷达反射率、动热力和水凝物的时空演变和三维细致结构特征。研究表明:Morrison方案更好的模拟出了本次暴雪天气过程,表现在模拟的雷达回波强度、范围及形态更与实况一致,模拟出的降水量的相关系数和均方根误差都优于其他方案;其微物理细致结构表现为强上升运动和低层正涡度的长时间维持,以及7 km以上高层较多的冰晶、中低层较少的霰粒子和雨水粒子。从热动力场上看,bin(SBM fast)方案在600 hPa高度以下存在明显的涡度波列,这主要是因为bin方案将粒子群分档处理,没有捆绑不同粒子类型运动,更能细致描述出不同粒子的下沉拖曳作用。从云微物理特征上看,不同方案模拟的雪、霰、云水以及雨水粒子的比质量都较为接近,而对冰晶比质量的模拟不管在量级还是在分布范围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不同微物理方案模拟的雷达回波和降水量级和相态的差异。  相似文献   
295.
从油气公司的角度阐述了开展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分析了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油气勘探面临的形势,指出未来陆上油气资源战略选区主要有五大领域:前陆盆地、叠合盆地中下组合、青藏高原、中小型盆地和非常规油气。这几个勘探领域都有良好的资源条件,具有多个战略目标及较好的勘探前景。建议战略选区项目工作要遵循四大原则: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和风险性。  相似文献   
296.
首先,分析了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优选出的3个战略选区重点目标,即河套盆地、塔里木东南坳陷和羌塘盆地的油气资源条件,认为这3个目标都具有资源量大、资源丰度较高的特点,具有开展战略选区的油气资源基础。其次,论述了3个目标的储盖组合和油气显示情况,指出每个地区虽然具有不同的特点,但都具有基本的油气成藏条件和较好的勘探前景。最后,在分析3个目标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勘探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297.
针对平面不规则混凝土框架结构,考虑地震作用对其产生的附加扭转振动效应,提出了两种计算侧向力分布的方法。通过对一平面不规则框架结构进行推覆分析,得到各楼层侧移、层间问侧移角和塑性铰分布情况,并与时程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推覆分析得到的塑性铰分布情况与时程分析得到的情况相符合,楼层侧移和层间位移角与时程分析结果吻合也较好,并且从结果精度上看,分层法的误差要小一些。  相似文献   
298.
层状结构岩质边坡动力稳定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所进行的层状结构岩质边坡动力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水平地震动加速度达到0.4g时,层状结构岩质边坡就会出现局部的层间错动现象,当水平地震加速度达到0.8g时,层间结合力较弱的边坡将发生大面积的表面滑动和崩塌。而在铅直地震力作用下,当地震加速度达到1.0g时,才会出现破坏现象。因而对层状结构岩质边坡来说,其水平地震力造成的危害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299.
2016年10月11日在西藏波密县白龙沟地区发生一次大型泥石流灾害,经济损失严重,对居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威胁,有必要对该区进行泥石流灾害的易发性评价。基于白龙沟泥石流的流域特征和形成条件,共选取18个评价因子,采用模糊数学和权的最小平方法进行泥石流易发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白龙沟泥石流处于易发的状态,评价结果与实地调查结果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300.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NaCl concentrations, nitrogen sources, carbon sources, and carbon to nitrogen molar ratios on biomass accumulation and polyhydroxybutyrate (PHB) production were studied in batch cultures of the marine photosynthetic bacterium Rhodovulum sulfidophilum P5 under aerobic-dark condi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cumulation of PHB in strain P5 is a growth-associated process. Strain P5 had maximum biomass and PHB accumulation at 2%-3% NaCl, suggesting that the bacterium can maintain growth and potentially produce PHB at natural seawater salinity. In the nitrogen source test, the maximum biomass accumulation (8.10±0.09 g/L) and PHB production (1.11±0.13 g/L and 14.62%±2.25% of the cell dry weight) were observed when peptone and ammonium chloride were used as the sole nitrogen source. NH 4 + -N was better for PHB production than other nitrogen sources. In the carbon source test, the maximum biomass concentration (7.65±0.05 g/L) was obtained with malic acid as the sole carbon source, whereas the maximum yield of PHB (5.03±0.18 g/L and 66.93%±1.69% of the cell dry weight) was obtained with sodium pyruvate as the sole carbon source. In the carbon to nitrogen ratios test, sodium pyruvate and ammonium chloride were selected as the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 respectively. The best carbon to nitrogen molar ratio for biomass accumulation (8.77±0.58 g/L) and PHB production (6.07±0.25 g/L and 69.25%±2.05% of the cell dry weight) was 25. The results provide valuable data on the production of PHB by R. sulfidophilum P5 and further studies are on-going for best cell growth and PHB yie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