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61篇
海洋学   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61.
Ground water injection and sampling systems were developed for bacterial transport experiments in both homogenous and heterogeneous unconsolidated, surficial aquifers. Two types of injection systems, a large single tank and a dynamic mixing tank, were designed to deliver more than 800 L of amended ground water to the aquifer over 12 hours, without altering the ground water temperature, pH, Eh, or dissolved gas composition. Two types of multilevel samplers (MLSs) were designed and installed. Permanent MLSs performed well for the homogenous surficial aquifer, but their installation procedure promoted vertical mixing, which could obfuscate experimental data obtained from vertically stratified, heterogeneous aquifers. A novel, removable MLS was designed to fit in 2- and 4-inch wells. Expandable O-rings between each sampling port hydraulically isolated each port for sample collection when a nut was tightened at the land surface. A low-cost vacuum manifold system designed to work with both MLS designs used 50 mL centrifuge tubes to efficiently sample 12 MLS ports with one peristaltic pump head. The integrated system was developed and used during four field campaigns over a period of three years. During each campaign, more than 3000 ground 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in less than one week. This system should prove particularly useful for ground water tracer, injection, and push-pull experiments that require high-frequency and/or high-density sampling.  相似文献   
62.
岩溶泉域的水文地质及水文地球化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3.
64.
Mill.  CT 曹玉清 《世界地质》1993,12(3):131-138
有效地管理地下水系统需要论述和预测该系统中污染质的运移和消亡情况,以便能更好地运用数学模型准确地描述系统的物理现象。影响许多有机污染物运移的最明显现象是在固(土壤)和液(地下水)两相之间的分配现象。污染物的分配趋势大体可以用对辛醇的基本性质的测量值进行估计,即取决于污染物的水分配系数和土壤的有机碳含量。这个粗略估计是定性评价的基础,但对系统的定量描述就不行,特别是所考虑的问题是非线性平衡吸附问题,分配取决于动力条件或是不可逆的,或者滞后相的分布现象等。准确地进行溶质运移模拟常常需要结合动力学参数和非线性吸附方法才能正确地确定质量守恒方程中的溶质运移现象。实验的方法可以用来确定重要的吸附因子,有机溶质和土壤系统的动力学性质及平衡分配关系。因此利用这种方法能够更准确地模拟污染质的迁移情况。  相似文献   
65.
本文主要研究空气带内盐分运移规律和盐发引起的盐分聚焦过程,从土地利用的角度,考虑这些作用的环境影响。地下地质、地球化学和构造影响着地下水的质量及其流动。随着人类活动对如水等自然资源需求的增加,对土壤和植物分布影响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浅部含水层很容易受蒸发作用影响,在这样的地区农业活动如灌溉可导致地下水位升高;在海滨和岛屿地区由于地下水过量开采和深部挖掘导致海水入侵。土壤盐化作用可以使富饶的土地变成盐漠。  相似文献   
66.
地区的工业发展引起了地下水化学成分的显著变化,从而导至水质恶化和增强对建筑物基础的侵蚀作用。恢复工业设施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目前是以地下水化学成分变化预测为基础的。由于许多工业区没有监测网络,也就没有水文地球化学方面的资料,尤其是在工厂运转期间的影响更是如此。进行多方面调查研究并获取地下水化学成分变化预测资料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而某一工业区出现的严重污染状况需要及时做出决策。因此如果出现严重情况,应采取综合措施,首先应在水文地球化学条件最不利区段进行清理  相似文献   
67.
碳酸盐岩地区水质和化学动力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描述了在碳酸盐岩分布的水文地质系统内,怎样利用水质相对,绝对含量,运用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和水动力学的理论及方法,进行半定量或定量的确定研究区某些水文地质信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文章就系统水文地球化学类型分带模型和成因;系绕水化学分带溶蚀特征的定量评价;以及定量评价水文地质条件的化学动力学法等三个方面展开讨论。理论和计算在山东、河北、山西等省区某些水文地层系统中运用时,获得与实际水文地质特点相吻合的效果。  相似文献   
68.
Midd.  MF 昝淑芹 《世界地质》1991,10(1):137-138
本文目的是要建立形成坎宁(Canning)盆地的构造物理模式。该盆地位于西澳,形成于奥陶纪和志留纪。当时的坎宁盆地东部与Amadeus盆地相接,南北两翼均为元古宙岩石(图1)。Amadeus盆地是一个晚元古代和古生代的前陆盆地,形成于中澳地区的面内挤压构造运动(Iambeck,1983)。古生代时,中澳地区的挤压或聚敛构造造成了Petermann山脉的造山运动(600—580Ma)、Rodingan运动(?500—420Ma)、Pertinjara运动(370Ma)和Alice Springs造山运动(?375—320Ma)。这些造山运动标志着整个古生代时该区一直处于受挤压状态。本文所提模式的基本前提是:古生代时中澳的构造运动控制着坎宁盆地的演化。奥陶纪时,坎宁盆地为一陆表海。奥陶系自下而上为:底部碎屑岩(Nambeet组)浅海相碳酸盐岩(Willara组)、盆地页岩和灰岩(Goldwyer组)。该岩系之上被晚  相似文献   
69.
根据水文地质单元的简易水文地质、抽水试验、水化学等资料与O_2灰岩含水层顶板标高关系的分析,获得了一些曲线和方程,依据各曲线特点分析研究区水文地质空间分带及相应的指标,划分出径流带,并确定研究区的边界条件以及供水的最佳勘察地段,布孔优先考虑地段。在此基础上,用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理论,确定区内O_2含水层(组)的渗透系数及分区,为水资源评价和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勘察实践证明上述理论和方法基本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70.
7.泉域隐伏区主要含水层(组)的水平分带在用统计法获得隐伏岩溶区主要层(组)“垂向”分带标高和相应指标的基础上,便可作研究区的水平分带图,即把不同迳流带的分带标高,分别放在“奥灰”顶面等值线图上,便获得泉域隐伏岩溶分布区的水平分带图(图5),图中由边部到中部划分为强迳流带、中等迳流带、弱迳流带,实线和数字为分带界线和标高,虚线和数字为富水性界线和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