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5篇
  免费   257篇
  国内免费   364篇
测绘学   162篇
大气科学   236篇
地球物理   167篇
地质学   528篇
海洋学   230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72篇
自然地理   18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97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61.
基于机载三维激光扫描的实时一体化摄影测量及数据处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课题结合机载三维激光扫描实时一体化技术研究,从系统设计、航测规划、空中测量、地面监控、质量检查、DEM重采样等核心环节按“实时一体化”要求进行了详细设计和深入实践。从而为实时一体化测量提供了前中后期的配套模块,为机载三维激光扫描具体应用提供了详细的应用方案,为快速精确获取全方位、立体化地理数据提供了技术支持。实验表明,该方案能最大限度满足军事地理数据的实时获取要求。  相似文献   
862.
徐州是江苏省地质环境最复杂的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影响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基于现有地质灾害调查成果,研究徐州岩溶塌陷、采空塌陷和地面沉降的分布特征、发育规律、危害和形成条件。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63.
地质调查大数据研究的主要问题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地质调查大数据包含地质调查工作中产生的多来源、多模态地质数据,以及公共服务与支撑管理产生的数据。一些与数据和计算有关的地质问题,限于当时的信息技术条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解决这类地质问题及信息数据共享问题是地质调查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基本目标。在地质调查大数据处理技术中,应当积极开展多类型地质数据采集器、新型非易失性存储技术、分布式计算、内存计算技术产品开发与应用,然后集中开展、深度分析与挖掘、可视分析技术产品开发与应用,最终形成地质调查大数据处理技术体系与产品线,以产品应用推动资源共享,提升地质调查信息化服务品质。  相似文献   
864.
对蒙古国南戈壁地区查干苏布尔加和苏廷斑岩型矿床的容矿花岗岩进行SHRIMP锆石U-Th-Pb同位素测定,结果表明查干苏布尔加斑岩型铜钼矿床矿化花岗闪长岩的侵位年龄为368±4Ma,苏廷铜矿花岗岩的侵位年龄为333±4Ma,表明它们形成于不同的时代。结合已有资料提出,蒙古南戈壁地区发育2条时代不同的斑岩型铜矿带:一条为晚泥盆世,以欧玉陶勒盖和查干苏布尔加矿床为代表;另一条为中晚石炭世,以苏廷及曼达赫斑岩型矿床为代表。同时,结合区域资料,初步探讨了2条斑岩成矿带的成矿地质背景。  相似文献   
865.
王忠智  苗维凯  沈云中 《测绘工程》2021,30(1):30-36,50
基于北斗卫星的几何观测模型,处理3种型号接收机的4组短基线和零长度基线北斗观测数据,通过与MINQUE方法估计的随机模型进行比较,验证直接利用残差估值计算北斗观测值随机模型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分析北斗卫星观测值高度角相关的精度、交叉相关性、空间相关性和时间相关性;结果表明北斗对地静止轨道(GEO)卫星的观测误差、空间相关性、时间相关性均大于倾斜同步轨道(IGSO)卫星和中轨道(MEO)卫星;北斗卫星的同类型观测值之间均具有较强的交叉相关性,不同类型观测值间的交叉相关性较弱,且随机模型的估计结果受接收机的内部误差和测站的外部误差影响.  相似文献   
866.
杂卤石作为一种重要的钾盐矿产,在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嘉四-五段(T1j4-5)分布广泛,而T1j4-5埋藏深,杂卤石横向分布不稳定,利用地震技术对杂卤石进行预测是本区钾盐勘探的必要需求。而杂卤石夹杂在低速盐膏岩和高速膏云岩互层的地层中,一般单层较薄,在地震剖面上反应弱,地震识别困难。本文通过井震联合对比和地震正演分析,总结了杂卤石的地震响应特征,认为杂卤石由于形成机理的特殊性,其一般位于厚层盐膏层的上部,因此在地震上具有低频、强波谷背景上的高频、弱振幅的特征。在低频地震剖面上,杂卤石对应低频、强波谷的部位;而在高频地震剖面上,杂卤石对应高频、弱波峰的部位。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传统的层属性在杂卤石预测上的难点和制约因素,提出了利用杂卤石在高、低频地震体上的幅频差异特征,通过体属性运算预测杂卤石分布的技术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预测效果。该方法可为其他地区杂卤石的地震识别和预测提供借鉴。研究结果认为,杂卤石在纵向上主要发育于T1j4-5第2旋回盐膏层的上部,平面上主要在盐膏层塑性变形增厚的部位富集,呈条带状展布。  相似文献   
867.
思茅盆地江城含盐带勐野井地区在“二层楼”钾盐成矿理论的指导下,逐步在侏罗系钾盐资源调查中取得重要成果,但盆地内其他含盐带研究程度薄弱。本文以整董含盐带的磨黑L2井勐野井组(K1m)盐岩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显微镜观察、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石盐矿物元素含量电子探针微区原位测试方法的建立,精细研究了样品岩相学、石盐矿物学及元素含量特征。同时,测试了江城含盐带勐野井地区MK-1井花开左组(J2h)石盐样品。对比研究两个井样品中石盐矿物微量元素K和Br含量及103Br/Cl值(质量分数比)特征,结合研究区地质演化,取得以下认识。L2井K1m(含)泥砾盐岩中石盐矿物发育两类产状:一类是胶结碎屑颗粒的主体石盐,具塑性流变特征;另一类是析出在碎屑中被盐类或黏土矿物碎屑包裹的石盐,两类包裹体特征指示均属次生成因。电子探针测得L2井K1m的主体石盐、碎屑包裹和勐野井MK-1井J2h含钾盐层石盐的K含量分别为≤0.09%、≤0.18%和≤0.13%,Br含量分别为≤60×10-6、70×10-6~410×10-6和70×10-6~500×10-6,103Br/Cl值分别为≤0.10、0.12~0.71和0.12~0.85,主体石盐显著低于后二者,处于陆源或海陆混合源石盐阶段或重结晶石盐阶段,而后二者数值接近,大多处在海源石盐阶段,小部分处在海源母液结晶钾石盐阶段和光卤石阶段。推断磨黑L2井碎屑包裹的石盐属深部古盐体刺穿贯入的证据,可能的成矿模式为深部中侏罗统海相古盐体受盐底辟作用迁移到浅层下白垩统勐野井组后,部分被盆地内侧向迁移来的中侏罗世残留海水、盆地周缘汇入的陆源水以及深部热液的共同溶蚀淋滤和混染改造形成新的卤水,部分以固体古石盐砾保留下来,在早白垩世晚期新母液卤水蒸发成盐过程中被形成的盐类和陆源碎屑矿物包裹,后期在母液结晶的主体石盐胶结下沉积成岩和成矿。以上认识完善了“二层楼”成矿理论在整董含盐带的勘探实践。  相似文献   
868.
构造转换带是油气藏勘探开发研究的重要领域,分布在多种类型的挤压或伸展盆地中。基于转换带的理论基础,认为同沉积时期其对砂体的汇聚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平湖斜坡带孔雀亭地区平湖组处于断拗转换期,厘清该时期同沉积断裂体系所组成的构造转换带如何控砂控相,对下步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和录井资料研究,通过构造样式、断裂体系与生长指数梳理,厘清孔雀亭地区平行、共线与叠覆三种转换带类型;同时,转换带控制洼隆相间古地貌的形成,进而控制沉积砂体在近断裂转换点且可容纳空间大的地势低洼区卸载与富集,发育形成坡积扇、前缘水下扇和复合砂坝等沉积微相。根据古地貌特征、转换带类型与沉积砂体的匹配关系,厘定挠曲型平行转换带控砂模式、雁列型共线转换带控砂模式和扭动改造型叠覆转换带控砂模式。其中,挠曲型平行转换带与雁列型共线转换带聚砂效果最为显著。论文工作为后续构造—岩性油气藏勘探提供一定经验。  相似文献   
869.
Extreme heat over the North China Plain is typically induced by anomalous descending flows associated with anticyclonic circulation anomalies. However, an extreme heat event that happened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region on 12–13 July 2015,with maximum temperature higher than 40℃ at some stations, was characterized by only a weak simultaneous appearance of an anomalous anticyclone and descending flow, suggesting that some other factor(s) may have induced this heat event. In this study, we used the forecast data produced by the Beijing Rapid Updated Cycling operational forecast system, which predicted the heat event well, to investigate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is extreme heat event. We calculated the cumulative heat in the mixed-layer air column of North China to represent the change i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The cumulative heat was composed of sensible heat flux from the ground surface and the horizontal heat flux convergenc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horizontal heat flux in the mixed layer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igh temperatures.The horizontal heat flux was found to be induced by distinct distributions of air temperatures and horizontal winds at low levels during the two days, implying a complexity of the low-level atmosphere in causing the extreme heat.  相似文献   
870.
利用安徽省82个气象观测站自建站至2018年2月雨凇、雾凇、混合淞日数,15个观冰站覆冰厚度和海拔高度数据,通过建立覆冰厚度与凇日数之间的关系,推算安徽省82个测站30 a、50 a和100 a一遇的标准冰厚,最后利用地形对标准冰厚进行订正。结果表明:安徽省各重现期下的标准冰厚与雨凇、雾凇和混合凇总日数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海拔高度与各重现期下标准冰厚呈指数关系;对海拔高于100 m的地区利用海拔高度对标准冰厚进行订正,可得到更为合理的安徽省各重现期下标准冰厚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