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8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328篇
测绘学   83篇
大气科学   57篇
地球物理   62篇
地质学   557篇
海洋学   9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3篇
自然地理   14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华北地区燕山期岩石圈减薄的深部过程   总被引:71,自引:10,他引:61  
大陆动力学领域今后 10~ 15a的主要科学目标是 ,建立东亚大陆中新生代演化的动力学模型 ,为资源勘查、灾害减轻和环境保护提供新的预测与评价理论。未来 10~ 2 0a会诞生地幔分异作用与岩石圈成因的综合性理论 ,为建立这个理论 ,采用地质学、岩石学探针、地球化学、数字模拟等学科交叉 ,以岩浆构造事件序列和火成岩构造组合为主线 ,探索华北燕山期岩石圈巨量减薄的机制与过程 ,对流地幔物质和热注入陆壳诱发壳幔相互作用、大规模岩浆活动和岩浆热构造变形之间的反馈关系。以岩石圈巨量减薄的深部过程这个视角 ,为华北地区大地构造性质的巨大转换 ,即从稳定的克拉通突发地转变为造山带的“燕山运动”或“大陆活化”提供深部动力学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2.
993.
Extracellular products(ECP)produced by Vibrio anguillarum strain M3 originally isolated from diseased flounder(Paralichthys olivaceus)were prepared.ECP of M3 showed gelatinase,casinase,amylase and haemolytic activity on agarose plates.High protease activity against azocasin was detected.Bacterium M3 showed highest growth and protease activity at 25℃。The Protease present in ECP showed maximal activity at pH 8 and 55℃;was completely inactivated by application of 80℃ heat for 30 min;was completely inhibited by EDTA and HgCl2,and was partially inhibited by PMSF,SDS,MnCl2 and iodoacetic acid;but not inhibited by CaCl2 and MgCl2.The ECP was toxic to flounder fish at LD50 values of 3.1 μg protein/g body weight.The addition of HgCl2 and application of heat at 50℃ decreased the lethal toxicity of ECP.When heated at 100℃,ECP lethality to flounder was completely in-hibited.After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of ECP into flounder,it showed evident histopathological changes including necrosis of muscle,extensive deposition of haemosiderin in the spleen,dilated bolld vessels congested with numerous lymphocytes in the liver.These results showed that ECP protease was a lethal factor produced by the baterium V.anguillarum M3.  相似文献   
994.
对侵位于云南兰坪中新生代红层盆地中的碱性岩进行了Ar_Ar同位素定年 ,获得永平卓潘碱性杂岩体的侵入年龄为 36 .70Ma,巍山莲花山碱性石英二长斑岩的侵入年龄为 38.81Ma。兰坪盆地的构造演化受控于古特提斯的闭合及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的造山作用 ,盆地经历了陆内裂谷、拗陷盆地和走滑盆地 3个阶段的发育过程。喜马拉雅期盆地处于走滑拉分阶段 ,可分为 4个构造幕 ,碱性岩主要在第 1构造幕期间侵入。盆地中的碱性岩体是青藏高原东缘总体呈NW走向的金沙江红河巨型富碱侵入岩带的组成部分。金沙江红河断裂带经历由转换压扭变形(42~ 2 4Ma)到转换张扭变形 (2 4~ 16Ma)、再到东西向伸展 (<16Ma)的过程 ,兰坪盆地的碱性岩发育于转换压扭变形期间。认为兰坪盆地碱性斑岩的侵入和盆地的喜马拉雅期构造演化主要受控于古特提斯扬子地块向西的俯冲板片遗迹引发的地幔上隆和部分熔融  相似文献   
995.
中国花岗岩与大陆地壳生长方式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5,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大陆造山带花岗岩可分为东西两个区,西区的中亚造山带、秦祁昆造山带和青藏高原冈底斯造山带为与大洋发育有关的造山带花岗岩,东区主体的东北、华北和华南是形成于中国大陆拼合之后的燕山期造山带花岗岩。根据不同造山带花岗岩的形成背景、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差异,以阿尔泰、东昆仑、华北燕山、东北和南岭造山带花岗岩为例讨论花岗岩与大陆地壳生长的关系,区分出中国大陆的5种大陆地壳生长方式:阿尔泰式是古亚洲洋背景上形成的古生代对流地幔物质、热输入和上地壳混合为主的方式;东昆仑式是元古代造山带TTG陆壳背景基础上古生代一早中生代对流地幔物质和热输入,改造元古宙造山带基底的方式;东北式是燕山期中亚造山带背景上对流地幔物质和热输入改造显生宙陆壳的生长方式;燕山式是燕山期对流地幔物质和热输入改造太古宙基底的方式;南岭式燕山期对流地幔输入大陆的是以热为主、物质为辅,大陆地壳生长是以陆壳物质再循环为主(零增长)的生长方式。它们构成中国大陆显生宙地壳生长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996.
东昆仑造山带广泛出露三叠纪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它们具有共同的特征:岩体成分变化大;花岗岩类岩石中富含镁铁质微粒包体(mafic microgranular enclave--MME);不同岩性之间常常呈渐变过渡关系。同时,这些岩体无一例外都和代表下地壳的深变质岩共生,暗示岩浆就位于地壳深部。此外,东昆仑地区广泛发育基性侵入体,它们产在深变质岩中,或者与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类共生,暗示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和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的形成有可能与基性岩浆底侵作用有关。笔者选择东昆仑加鲁河这一典型的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体为例,对其岩石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幔源岩浆底侵作用是这类岩体形成的直接原因,并对幔源岩浆底侵作用和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之间的成因联系以及幔源岩浆底侵作用在东昆仑造山带三叠纪地壳生长和构造演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讨论,构建了加厚陆壳背景下的断离-底侵-混合-拆沉作用模型。  相似文献   
997.
介绍了低阻储层成因研究的现状,并总结了针对不同低阻成因的导电模型的发展。明确影响岩石导电性的几种因素,通过分析对比,讨论了几种导电模型的优点与不足。综合导电模型是评价低阻油气层模型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98.
遥感影像纠正中GCP选取及自动化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面控制点的选取是遥感影像几何纠正中的重要环节。控制点的数量、分布和精度直接影响影像纠正的精度和质量。本文较为系统地总结了控制点选取的诸多要素及注意事项,并对GCP选取的自动化技术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999.
石炭纪火山岩广泛分布于西天山伊犁陆块周缘,其岩性复杂,并大多与陆源碎屑岩伴生或互层。其中伊宁阿希、尼勒克和那拉提3个剖面的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这些火山岩属于钙碱性系列,由玄武岩、粗玄岩、玄武质安山岩、玄武质粗面安山岩、安山岩、流纹岩、英安岩和粗面岩组成。稀土元素含量较高,轻稀土元素较重稀土元素富集。这些火山岩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Zr等,而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Th,Rb等,因而这些岩石的形成与板块俯冲有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图解进一步表明,这些岩石形成于大陆岛弧环境。与之共生的早、中石炭世浅海—滨海相沉积地层以及伊犁陆块北缘巴音沟—莫托沙拉沟晚泥盆世—早石炭世蛇绿岩带的存在,表明伊犁陆块北缘在石炭纪时其环境为活动大陆边缘,石炭纪火山岩的形成可能与晚泥盆世—中石炭世早期北天山洋盆向南的俯冲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00.
冈底斯造山带的时空结构及演化   总被引:143,自引:72,他引:143  
冈底斯带的构造属性及其构造单元划分一直是青藏高原基础地质研究中最热门的科学问题之一。根据新的地质调查资料、研究成果并结合我们的分析数据,对冈底斯带的地质构造格局进行了厘定和划分,讨论了冈底斯带晚古生代-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冈底斯带可划分为6类不同的构造单元和18个次级单元,这些不同级别的构造划分较为全面准确地概括了冈底斯带的地质面貌。通过对不同构造单元时空结构的剖析和对相关火山岩浆作用记录的分析,认为冈底斯带不是简单的地块、陆块或地体,而很可能是以隆格尔-念青唐古拉为主轴,经历石炭-二叠纪、早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始新世六次造弧增生作用和相关的弧-陆、陆-陆碰撞作用并最终定型于新生代晚期的复合造山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冈底斯带的构造演化很可能受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向南、雅鲁藏布洋向北的双向俯冲的制约。强调以增生弧为背景的火山岩浆弧(如昂龙岗日火山岩浆弧、东恰错弧、桑日火山弧)可能是冈底斯地区寻找斑岩铜矿的最佳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