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1篇
  免费   406篇
  国内免费   690篇
测绘学   257篇
大气科学   346篇
地球物理   373篇
地质学   1242篇
海洋学   450篇
天文学   80篇
综合类   141篇
自然地理   308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108篇
  2021年   130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148篇
  2018年   119篇
  2017年   114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130篇
  2013年   141篇
  2012年   151篇
  2011年   136篇
  2010年   137篇
  2009年   118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127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109篇
  2002年   178篇
  2001年   145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48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61.
基于1961—2017年京津冀地区126个气象观测站逐日最低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该区域寒潮发生频次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定义的干湿判别指标分析区域性寒潮的干湿特征。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单站寒潮年平均发生频次空间分布呈西北多东南少,86%的站点寒潮年发生频次呈减少趋势。(2)1961—2017年寒潮累计发生站次呈显著减少趋势(P<0.001),气候倾向率为-5.7站次·a^(-1),且在1983年发生突变。1961—1971年寒潮累计发生站次出现峰值,从1972年开始锐减,2007—2017年寒潮平均发生站次为历史最少。(3)1961—2017年区域性寒潮发生频次年际变化总体呈递减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82次·(10 a)^(-1),1960年代冬季区域性寒潮发生频次最多,1970年代秋季和春季最多,2000年代冬季和春季为次高峰期,2011—2017年3个季节最少。区域性寒潮发生频次季节分布中以秋季出现最多、其次是冬季、春季最少;10月、11月寒潮最为活跃。(4)京津冀地区区域性寒潮过程干过程发生频次最多,2011—2017年区域性寒潮过程干湿特征趋向于干过程和湿过程两极化分布。  相似文献   
962.
渤海湾西岸贝壳堤堆积与海陆相互作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渤海湾西岸淤泥质海岸已见两类砂体,滨外坝先形成于水下,而后随着海岸进积和在海洋动力作用下,逐渐出露于潮间带和陆地上; 另一种普遍出现的是具沿岸堤意义的贝壳堤,而且是在海岸进入弱侵蚀期即形成。研究发现,在海岸进积和海-陆相对稳定条件下,海岸线附近中潮坪-高潮坪受向岸风和波浪作用也可形成雏形贝壳堤砂体。目前研究区海岸上的贝壳堆积有3类,即:风暴潮堆积的沿岸堤型贝壳堤,主要堆积在中潮坪-高潮坪-滨海低平原上; 潮沟~潮汐河道型"贝壳堤",为潮汐河口湾顶或潮道外侧风暴贝壳堆积(自潮汐通道水下堆积延续到低地); 以及沿海低平原在大潮或风暴潮天气背景下出现的无序贝壳堆积。贝壳堤堆积既有风暴潮大浪瞬时、高能幕式堆积,又有大浪、向岸风综合作用下堆积的可能,贝壳测年及贝壳堤层序表明其形成是复杂的再堆积过程,不宜解释为海平面变化。在三角洲不均衡推进过程中,有可能形成不规则的海岸线,向岸风浪对不同地貌岸段的作用,可导致形成并非与现代海岸线平行的贝壳堤。贝壳堤术语的随意使用,已经造成海岸线变迁研究的简单化。严格使用沿岸堤的贝壳堤概念,可进一步划分三角洲叶瓣变迁,但是事件堆积必须剔除。将贝壳堤的研究与三角洲顶面泥炭测年相结合,可能更精确重塑海岸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963.
彭舒  赵有松  汤海  陈军 《测绘科学》2007,32(4):108-110
通过对高分辨率影像上长城特征的分析,本文提出了“在山地地貌条件下长城沿山脊线分布”的推理假设,基于该假设,进一步提出了以基于梯度方向滤波的边缘提取、基于DEM山脊特征的长城边缘线段判定以及基于区域特征的线状区域分割相结合的长城提取算法。通过基于1m分辨率正射影像的相关实验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提取山地条件下的长城目标  相似文献   
964.
Wu  Peipeng  Shu  Longcang  Comte  Jean-Christophe  Zuo  Qiting  Wang  Mei  Li  Fulin  Chen  Huawei 《Hydrogeology Journal》2021,29(6):2107-2125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geological heterogeneity on the performance of managed aquifer recharge (MAR) in terms of effective groundwater storage is crucial to design MAR systems. Natural aquifers are affected by a variety of geologic strata and structures at different scales, which are responsible for wide ranging hydraulic properties. This study combines physical experiments and numerical modeling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geologic structures commonly encountered in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on MAR-induced groundwater flow patterns using injection wells. Models were conceptualized and parametrized based on the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Tailan River basin in arid NW China, which hosts a typical, structurally complex, alluvial-fan aquifer system affected by sediment layering, clay lenses and anticline barriers, and is extensively studied for the strategic potential of MAR in addressing water shortages in the region.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to a homogeneous scenario, high-permeability aquifer layers shortened groundwater ages, decreased the thickness of the artificially recharged water lenses (ARWLs), and shifted the stagnation points downstream. Clay lenses increased groundwater residence times but had little effect on spatial flow patterns due to their elongation parallel-to-flow direction. Overall groundwater ages, as well as the thickness of ARWLs created through injection on the upstream side of an anticline, increased, and this to a larger extent than through injection on the downstream side, which did not increase significantly compared to the homogeneous scenario. Results provide insights for MAR optimization in naturally heterogeneous aquifer systems, along with a benchmark tool for application to a wide range of typical geologica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965.
郭祥琳  成枢  程方 《北京测绘》2018,32(5):546-549
时间序列分析是一种动态的数据处理方法,广泛应用于数据处理中。变形监测是一种延续性的数据收集过程,本文通过介绍时间序列分析方法,验证其在建筑物沉降监测中的适用性。变形监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预测,保证工程的安全进行。针对预测步长越长精度越低的问题,进一步地,在获取新数据之后,利用原预测值进行修正预测,在尽量少的增加工作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新获得数据较好的提高了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966.
文章从区域地质背景和矿区地质特征入手,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深入分析了照壁山铁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探讨了矿床成因类型,建立了找矿标志。研究发现:照壁山铁矿主要产于石炭系土坡组和臭牛沟组的砂岩、粉砂岩中,矿体主要沿着近EW向的断裂和裂隙分布,构造控矿明显;矿体多呈脉状、透镜状、似层状,具有原生矿石和氧化矿石2中类型,围岩蚀变表现为硅化、褐铁矿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等,围岩蚀变较强;铁矿的形成主要与中酸性岩浆的侵入关系密切,矿床类型为中低温热液矿床;近EW向的构造破碎带、弧形构造的扩容带、层间裂隙以及"硅钙面"附近是寻找铁矿的有利部位,在其深部还具有较大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967.
黑龙江省东南部张广才岭群新兴组的形成时代及物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张广才岭群新兴组的形成时代和物源,本文测定了其碎屑锆石和岩浆锆石的年龄。在新兴组中测得的两组碎屑锆石(LA- ICP- MS U- Pb)产生多组谐和年龄,BP18R15样品91个测点最小峰值(谐和)年龄为260Ma (41个点),BP18R83样品100个分析点最小峰值(谐和)年龄为253Ma (52个点)。锆石绝大多数呈自形—半自形晶,显示典型振荡岩浆生长环带或条痕状吸收,且Th/U值相对较高,暗示其岩浆成因。以此确定新兴组沉积下限为晚二叠世之后。结合侵入于新兴组的正长花岗岩年龄为210 ±1Ma,表明张广才岭群新兴组形成于晚二叠世—晚三叠世之间,而非前人所确定的新元古代。从新兴组中碎屑锆石的年龄频数可看出,新兴组的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周边晚古生代地质体以及次要的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和早中生代地质体。前寒武纪碎屑锆石的存在暗示新兴组沉积时,区域地表或浅部曾存在一些具有类似年龄的前寒武纪残余地质体。新兴组几乎所有沉积物源来自松嫩- 张广才岭地块,暗示松嫩- 张广才岭地块与佳木斯- 兴凯地块及华北地块的拼合应晚于晚二叠世。  相似文献   
968.
寒区大坝心墙土料冬季冻融与防控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两河口水电站是雅砻江干流规划开发中的中游控制性龙头电站,大坝为300米级砾石土心墙堆石坝。由于地处川西高原气候区,冬季气候寒冷干燥,大坝心墙土料填筑过程中面临着冻融问题的困扰。基于一个完整冬季的现场监测,系统分析了这一寒区大坝心墙建筑过程中砾石土、接触黏土土料温度变化规律、冻融特征与影响因素以及现有保温措施防冻效果。结果表明,无保温措施条件下,砾石土、接触黏土均出现了负温冻结现象,其中砾石土最大冻结深度达20 cm,接触黏土达14 cm,土料冻结持续时间不超过1个昼夜,为短时冻土。土料降温冻结过程以与外界大气对流换热过程为主,受气温、风速条件影响显著,波动范围较大,而升温融化过程以太阳辐射增温过程为主,与有效辐射起始时间密切相关,因此波动范围较小。监测期内,采用三布两膜保温材料覆盖可有效防止心墙土料冻结的发生,有、无保温材料覆盖条件下浅层土料最低温度可相差约5℃。结合监测结果和现场实际,建议将现有心墙防渗土料半幅填筑方式转换为全幅填筑,并研发轻质、憎水保温材料及其快速收放机械设备,以提高填筑作业进度、强化防冻效果。系统完整的现场实测结果,可为未来寒区水电大坝建设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69.
长江中下游是中国东部一个重要的与中生代岩浆作用有关的Cu-Au-Mo-Fe矿成矿带。近期勘查工作在庐枞矿集区东顾山地区深部首次发现了与隐伏花岗岩密切相关的钨钼多金属矿化。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隐伏花岗岩具有高硅富碱高钾、贫铁贫镁及铝弱饱和的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具有富集Rb、Th、U等强不相容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Nb、P、Ti、Y等高场强元素,低ε_(Nd)(t)(-18.2~-17.1)和相对高的((~(87)Sr/~(86)Sr)_i)(0.70596~0.70631)的特征,推测其岩浆来源于扬子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岩浆在就位之前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分异结晶作用。利用LA-ICP MS锆石U-Pb定年获得96.7±1.3Ma的锆石年龄,表明其属于晚白垩世早期岩浆活动的产物。结合区域成岩成矿时空格架,认为东顾山地区隐伏花岗岩及与之有关的钨钼多金属矿化可能代表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新一期成岩成矿事件。  相似文献   
970.
降雨是导致边坡失稳的主要因素。目前,使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进行降雨滑坡计算时,过程比较复杂,计算工作量大。同时,对降雨边界的处理更加大了计算的复杂性,从而影响了强度折减法在降雨滑坡计算中的推广应用。为了更加准确、高效地将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应用于降雨滑坡计算,首先基于Geostudio软件采用迭代算法对降雨入渗边界进行处理,通过计算得到每一时刻边坡内的水压分布,然后利用Fortran编制程序将水压转化为等效结点力并导入ABAQUS中,之后结合“基于场变量的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ABAQUS进行二次开发,最终建立降雨条件下边坡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计算平台。该平台利用Geostudio考虑了降雨入渗边界的复杂性,克服了ABAQUS软件中不能准确模拟降雨边界的问题。同时采用ABAQUS软件提供的场变量,对有限元强度折减法的计算过程进行简化,提高了计算效率,经过一次计算即可求得每一降雨时刻的边坡稳定系数。通过与传统极限平衡法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得出的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该计算平台是稳定、可靠的。最后采用该平台对降雨滑坡机理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可为边坡防减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