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3篇
  免费   547篇
  国内免费   683篇
测绘学   249篇
大气科学   439篇
地球物理   639篇
地质学   1412篇
海洋学   387篇
天文学   81篇
综合类   267篇
自然地理   249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199篇
  2021年   220篇
  2020年   163篇
  2019年   210篇
  2018年   207篇
  2017年   190篇
  2016年   204篇
  2015年   211篇
  2014年   158篇
  2013年   164篇
  2012年   187篇
  2011年   159篇
  2010年   152篇
  2009年   121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韩经纬  孟雪峰  宋桂英 《气象》2006,32(10):57-63
利用斯一代天气雷达和T213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对2005年4月1日发生在内蒙古中部偏南地区的一次局地强沙尘暴和雷雨大风天气过程进行了连续的监测和分析。诊断分析表明:局地强沙尘暴发生前,动力、热力场条件和系统结构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沙尘暴发生区域,低层散度的辐合中心和垂直运动的上升中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并与雷达资料的逆风区相对应。物理量场的强度达到甚至超过了当地暴雨或强对流天气的强度,而在沙尘暴发生区域上空整层的相对湿度均特小,低层尤为干燥。进一步结合新一代天气雷达的探测结果,在对雷达回波逆风区沿入流方向(SWNW)的空间剖面分析表明,沙尘暴区域的低层850hPa有强辐合中心,高层存在辐散中心,700hPa附近存在强上升中心,且上升高度一直达到350hPa附近。局地强沙尘暴和强风主要是雷暴内中-γ尺度系统强的辐合旋转造成的,反射率最大区与正负速度最大区接近或重叠,并由正速度区过渡到负速度区,产生了强烈的风切变,使中-γ尺度系统的辐合旋转加强,加之低层较强的垂直运动,造成了局地强沙尘暴天气。沙尘暴区域以外的强风是雷暴系统外部产生的,其最大风速出现在弓形回波突出的部位、出流回波区域及径向速度图上速度模糊区域,而强沙尘暴天气却出现在中-γ尺度的逆风区中。  相似文献   
992.
基于专家评分模型和GIS的滑坡预警分析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层次分析法,结合专家评分模型,构建了滑坡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开发出滑坡预警分析系统。采用该系统不但能预测滑坡灾害的空间发展趋势,而且还可反映出某一时段内其发生发展态势。文中以河北省太行山地区为例,利用该系统,实现了该区的滑坡预警评价分析。其结果与实地滑坡分布规律存在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93.
激发极化法在呼市草原水源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建春  池海 《中国煤田地质》2006,18(2):62-63,68
在呼市草原古隆起带,第四系地层沉积较薄,地下1-5m即为安山岩,玄武岩和火山碎屑岩,找水有一定难度。为得到可靠的电性参数,减小测量误差,府保证一次电位差不于小300mV,并采用无极差电极作测量电极,以增大Ip测量信号。在总结该区宴测资料的基础上,绘制出不同富水程度的地电响应特征。  相似文献   
994.
膨胀土胀缩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南(宁)友(谊关)膨胀土大量的室内试验为基础,研究了膨胀土胀缩时程曲线特征,寻找膨胀土膨胀和收缩曲线的异同点,探求了土的初始含水量、干密度与膨胀变形量的定量关系等。  相似文献   
995.
基于地球天然交变电磁场的基本理论,研究了磁静日、磁暴时的视电阻率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磁暴时ρs有明显变化,一般大于或等于2倍的磁静日的标准差。同时发现,由于地下介质的不均匀性,天然交变电磁场各种频率成份对地下电性介质的贡献不同,集肤效果也不同,从而使得在同一地电台、相同观测环境、相同观测条件下,磁暴时地电阻率的测道的差异,其干扰水平显著出明显的方向性。最后对研究中所发现的一些问题尽可能地给予了物  相似文献   
996.
The metallogen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ushan deposit are discussed based on its regional geology, mine geology, mineralization temperature and stable isotopic compositions. The depos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granodiorite both spatially and genetically, thus belonging to intrusive massive sulphidr deposits, which art. different in metallogenic features from that of the volcanogenic massive sulphidr deposits.  相似文献   
997.
To monitor the activity of the Huangzhuang-Gaoliying and Babaoshan faults in their middle sections,a network for leveling,short-side ranging,and gravity and geomagnetic observations at the same time and at the same station was set up.By this network,the time and space distribution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different observations have been studied.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Huangzhuang-Gaoliying fault is in a locked state for rapid strain energy accumulation,while the Babaoshan fault is in a state of creep or unrestrained motion.To do comprehensive monitoring of fault activity by making deformation,gravity,and geomagnetic observations at the same time and at the same station,it would be possible to acquire the microscopic state of fault activity and the data of earthquake preparation; such an approach is considered worth popularizing.  相似文献   
998.

Paleomagnetic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four localities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rim of the Tarim basin. The samples were taken from volcanic rocks erupted between Jurassic and Quaternary. Detailed analysis of all samples has been carried out with progressive thermal demagnetization. A characteristic remanence (ChRM) with higher unblocking temperature has been isolated from all samples. The pole position from the middle Jurassic is at 52.5°N, 187.9°E(dp = 3.7°,dm =6.5°); the directions of the ChRM of Cretaceous correspond to a paleopole at 69.7°N, 211.6°E (dp = 9.8°,dm = 15.9°); the Quaternary pole from the Pulu site is at 79. 9°N, 183.1°E(dp = 1.6°.dm =2.4°). On the basis of these new paleomagnetic data, tectonic evolution of Tarim block i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999.
库车坳陷同沉积演化的古地磁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邓云山  康健 《沉积学报》1998,16(4):109-113
运用古地磁学方法研究了库车坳陷第三系同沉积褶皱,同褶皱检验发现上新统和渐新统原生剩磁主要是同沉积剩磁,说明该区上新世和渐新世表现出较强的构造活动性;因而,对推断控制库车坳陷油气分布的构造格架和相关的构造形迹有十分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生态交错带理论及其在海洋生态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介绍生态交错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开展海洋生态交错带研究。海洋生态交错带定义为相邻海洋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海洋生态交错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建立海洋生态交错带的划分标准;②生态交错带的三维结构;③生态交错带的生态功能;④海洋生态交错带对全球变化的敏感成分和响应机制;⑤海洋生态交错带的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⑥海洋生态交错带与渔场形成的关系。讨论了海洋生态交错带与陆地生态交错带和海洋锋面的不同之处,指出海洋生态交错带研究极有希望成为海洋生态学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