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85篇
  免费   1862篇
  国内免费   2829篇
测绘学   1250篇
大气科学   1458篇
地球物理   1520篇
地质学   5015篇
海洋学   1239篇
天文学   201篇
综合类   768篇
自然地理   1125篇
  2024年   77篇
  2023年   214篇
  2022年   638篇
  2021年   711篇
  2020年   489篇
  2019年   698篇
  2018年   624篇
  2017年   589篇
  2016年   622篇
  2015年   647篇
  2014年   643篇
  2013年   696篇
  2012年   766篇
  2011年   709篇
  2010年   692篇
  2009年   612篇
  2008年   549篇
  2007年   495篇
  2006年   417篇
  2005年   320篇
  2004年   249篇
  2003年   157篇
  2002年   133篇
  2001年   134篇
  2000年   127篇
  1999年   109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内蒙古东乌旗早二叠世超镁铁岩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东乌旗晚古生代地幔性质和造山演化特征,对在东乌旗西部首次发现的超镁铁岩—辉闪橄榄岩进行系统的岩相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东乌旗辉闪橄榄岩主要由橄榄石、角闪石、斜方辉石及少量斜长石、单斜辉石组成,SiO_2含量介于42.84%~43.96%、MgO(24.10%~26.10%)、Na_2O+K_2O(1.52%~2.32%,小于3.5%),低m/f(3.03~3.54)比值和高FeO~T(12.67%~14.33%)的含量、高Mg~#(76.42~79.20),属铁质超镁铁岩和拉斑玄武岩系列。岩石稀土总量较高(∑REE=39.57×10~(-6)~83.32×10~(-6)),轻稀土(LREE)相对于重稀土(HREE)明显富集[(La/Yb)_N=4.04~7.66],Eu异常不明显(δEu=0.90~0.95),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表现为轻稀土相对富集的右倾型。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Cs、Rb、Ba、Sr、K等,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Ta,具明显的Nb、Ta、Ti负异常,而又有别于强烈Nb、Ta亏损的岛弧岩浆岩;相容元素Cr(769×10~(-6)~2480×10~(-6))、Ni(454×10~(-6)~901×10~(-6))含量较高;低Th/U(2.54~3.03)、Nb/U(3.40~12.85)比值和高La/Nb(2.60~3.63)、Ba/Nb(43.11~72.52)、Zr/Y(5.45~7.83)比值。综上,结合区域最新研究成果,我们认为辉闪橄榄岩来源于受俯冲流体交代的尖晶石相地幔橄榄岩部分熔融,上升过程中受地壳物质不同程度的混染,形成于早二叠世板内伸展构造体制,与古亚洲洋闭合之后板内非造山作用有关。这一认识填补了早二叠世幔源岩浆事件和非造山阶段超镁铁质岩石记录的空白。  相似文献   
182.
华北陆块晋冀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金属和能源矿产资源基地,近年来新的找矿进展和预测成果不断涌现,使之成为我国重点找矿地区之一,需要对其开展系统的成矿区划和部署研究工作。本文以新的研究成果和找矿突破为基础,通过综合分析,在该地区划分新的重要成矿部署区带,厘定边界并将其命名为"华北陆块晋冀Al-Fe-Au-Pb-Zn-Ag-Cu-煤成矿带"。结合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的综合研究,在区内划分了10个成矿亚带,初步建立了Al-Fe-Au-Pb-Zn-Ag-Cu-煤成矿带成矿谱系,其成矿作用具有多期次发育和多系统控制的特点,在时间演化上表现为多旋回性、继承性、新生性和叠加性特点,主要成矿期有前寒武纪,寒武纪-晚二叠世,晚三叠世-晚白垩世和新生代,其中晚侏罗-早白垩世是内生金属矿床成矿大爆发期。该带产出的矿床类型复杂多样,与岩浆有关成矿作用有岩浆岩型、斑岩型、矽卡岩型、海(陆)相火山岩型、岩浆热液型和石英脉型,变质成矿作用有沉积变质型、绿岩建造型,层控成因矿床有碳酸盐岩中热液型,沉积成矿作用有海(陆)相沉积型、砂矿型、风化壳型矿床等。结合区域找矿进展和潜力评价最新成果,认为本区铝土矿、铁、金、锰、钼、铜、铅锌、煤矿潜力巨大,为下一步勘查部署的主攻矿种,同时在本区划分了26个重点远景区,对研究区下一步矿产勘查部署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3.
随着地质大调查的开展,豫西地区新的找矿进展和预测成果不断涌现,使之成为我国重点找矿地区之一,需要对其开展系统的成矿区划和部署研究工作。本文以新的研究成果和找矿突破为基础,通过综合分析,在该地区划分新的重要成矿部署区带,厘定边界并将其命名为"豫西Au-Mo-W-Pb-Zn-Ag-Fe-铝土矿-石墨成矿带"。结合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的综合研究,在区内划分了10个成矿亚带,初步建立了Au-Mo-W-Pb-Zn-Ag-Fe-铝土矿-石墨成矿带成矿谱系,其成矿作用具有多期次发育和多系统控制的特点,在时间演化上表现为多旋回性、继承性、新生性和叠加性特点,主要成矿期有前寒武纪、寒武纪-早石炭世、晚石炭世-中三叠世和晚三叠世-早白垩世,其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是内生金属矿床成矿大爆发期。研究区主要成矿类型为岩浆热液型金银铅锌矿、斑岩型-矽卡岩型钼钨矿、层控热液型和海相火山岩型铅锌矿、古风化壳残积型铝土矿、沉积-变质型铁铜石墨矿和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等。结合区域找矿进展和潜力评价最新成果,认为本区金、钼钨、铅锌银、铝土矿、铁、石墨、煤矿潜力巨大,为下一步勘查部署的主攻矿种,同时在本区划分了25个远景区,其中14个为重点远景区,11个为一般远景区,对研究区下一步矿产勘查部署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4.
利用GNSS干涉信号振荡幅度反演土壤湿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汉牟田  张波  杨东凯  洪学宝  杨磊  宋曙辉 《测绘学报》2016,45(11):1293-1300
根据干涉效应和GNSS接收机信噪比估计方法,推导了利用GNSS干涉信号幅度进行土壤湿度反演的模型,建模过程考虑了天线增益、土壤介电常数和噪声的影响。提出了使用AMPD算法从含有噪声的归一化干涉功率曲线中提取干涉峰值与谷值,进而反演了土壤介电常数与土壤湿度的方法,并对其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利用提取出来的干涉谷值进行反演性能比峰值好,相对稳定准确的卫星仰角范围为5°~25°,湿度大于0.06cm~3/cm~3时反演结果更为准确,标准差在0.01cm~3/cm~3左右波动。  相似文献   
185.
艾青松  徐天河  孙大伟  任磊 《测绘学报》2016,45(Z2):132-138
根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星载原子钟自身的物理特性,采用武汉大学IGS数据中心发布的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1月1日共306天的事后钟差产品进行谱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3类卫星钟都存在一定的周期特性;其中GEO和IGSO卫星钟的主周期相对较为明显;GEO卫星钟的主周期依次为12、24、8和6h;IGSO的主周期为24、12、8和6h;而MEO的3个主周期为12.9、6.4和24h。依据各类原子钟的周期特性,同时对各天之间钟差的起始点偏差进行修正,并利用修正模型对北斗卫星钟差进行预报和精度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改进的预报模型能显著提升北斗卫星的钟差预报精度,北斗卫星钟差24h、12h、6h的平均预报精度分别能达到6.55ns、3.17ns和1.76ns。  相似文献   
186.
海陆影像分割对于后续的海岸线提取、潮间带地形反演、海岸演化状况分析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了四叉树、测地线活动轮廓(GAC)模型和Canny边缘检测算子等在海陆影像分割中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四叉树、Canny算子和GAC模型相结合的海陆影像分割方法。该方法综合利用上述各方法的优点,将Canny算子边缘检测结果融入到基于四叉树初分割的GAC模型中,重构边界停止函数,演化水平集方程,实现海陆影像分割。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海陆影像分割速度快、精度高、可靠性强和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对于弱边缘以及严重凹陷边缘,都能实现自动和准确分割。  相似文献   
187.
地理国情普查外业调绘核查系统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晓东  王海银  胡振彪  韩磊 《测绘科学》2016,41(2):58-61,80
针对传统的基于纸质地图的外业调绘核查工作具有操作复杂、采集数据不精确、作业流程不规范等缺点,该文设计开发了基于iPad的地理国情普查外业调绘核查系统。在内业高精度遥感影像判读的基础上,采用全数字化的外业调绘核查技术,进行地理国情要素移动式、网络化外业调查和验证,快速采集和编辑调查数据,为外业工作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该系统在青岛市崂山区和城阳区的试点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较好地验证了移动GIS技术用于外业信息采集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8.
介绍了时间序列分析模型ARMA进行模型识别、参数估计、模型检验和模型预测及其在变形监测数据处理中的应用。并结合某一工程实例,采用该模型对一组实测变形数据进行了分析、预测,取得了较好的数据拟合与预测效果,该模型对变形监测数据处理与预报是十分可靠和可行的,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9.
Th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differential code biases (DCB) provided by the 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 (IGS) show solar-cycle-like variation during 2002–2013.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whether this variation of the GPS DCBs is associated with ionospheric variability. The GPS observations from low earth orbit (LEO) satellites including CHAMP, GRACE and Jason-1 are used to address this issue. The GPS DCBs estimated from the LEO-based observations at different orbit altitudes show a similar tendency as the IGS DCBs. However, this solar-cycle-like dependency is eliminated when the DCBs of 13 continuously operating GPS satellites are constrained to zero-mean. Our results thus revealed that ionospheric variation is not responsible for the long-term variation of the GPS DCBs. Instead, it is attributed to the GPS satellite replacement with different satellite types and the zero-mean condition imposed on all satellite DCBs.  相似文献   
190.
侯家窑遗址位于泥河湾盆地西北部,自发现至今,历经40余年,但遗址年代和古人类生存环境问题仍悬而未决。本文基于地质地貌观测、电阻率测深、高程测量等工作,试图通过遗址区地层结构和古河流发育情况研究,阐释上述问题。结果如下:①伴随着泥河湾古湖的快速萎缩,在侯家窑遗址区发育了一条源自北部熊耳山、宽逾1 km的古河流。它形成于240 ka B.P.前,消亡于晚更新世初,发育历史贯穿了侯家窑古人类生存阶段的始终。②遗址古文化遗存不是埋藏在湖相泥河湾层中,而是埋藏于距今约224~161 ka的牛轭湖沉积层和壤化黏土层内,表明古人类在此倚河而居长达6万年。③遗址区面向东南的宽阔圈椅状地形,为古人类生存造就了相对温和舒适的地理环境;古河流既为古人类提供了水源,良好的流域生态环境也给古人类提供了富足的食物;熊耳山既是古河流源地,也是优质石料产地,古河流将石料搬运至遗址附近,石器制作便利。因此,在寒冷气候条件下生活的古人类,选择生境较好的侯家窑遗址区倚河而居势成必然。④遗址区古河流发育在易遭侵蚀的泥河湾湖相沉积层之上,河水泥沙含量高、浑浊,唯有遗址附近的牛轭湖区水流缓滞、清澈,而且植物繁茂,是各类动物优先猎食和饮水的地方。但牛轭湖独特的地貌特点,使动物们在急迫情况下难以逃脱,古人类此地围猎,远较他地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