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5篇
  免费   443篇
  国内免费   712篇
测绘学   342篇
大气科学   295篇
地球物理   308篇
地质学   1404篇
海洋学   224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224篇
自然地理   34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146篇
  2021年   154篇
  2020年   107篇
  2019年   133篇
  2018年   133篇
  2017年   119篇
  2016年   133篇
  2015年   132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173篇
  2012年   158篇
  2011年   172篇
  2010年   174篇
  2009年   171篇
  2008年   152篇
  2007年   134篇
  2006年   150篇
  2005年   132篇
  2004年   122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
以济南市南部山区为试验区,探讨在ArcGIS中进行DEM总体精度计算的方法,并分析不同比例尺DEM对地面坡度分级统计的影响。为有效校正地面坡度分级统计的误差,构建高精度的1∶2 000地面坡度与1∶1万地面坡度的"地面坡度转换图谱"。在此基础上根据回归统计得出各级别对应的二次拟合曲线,校正能够大幅度提高地面坡度统计的精度。  相似文献   
12.
大兴安岭白音诺尔铅锌矿控矿构造研究与找矿预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成矿物质来源及控矿因素是矿床学研究的前沿课题。过去人们认为成矿物质主要源于含矿围岩的萃取。因此,找矿重点是寻找矿源层。但是,更多的事实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深源,通过地幔热柱多级演化迁移至地壳,并在幔枝构造较好的控矿构造空间聚集成矿。本文探讨了大兴安岭中南段的成矿作用,总结了该区的主要控矿构造,指出了不同级别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并预测了不同级别的成矿靶区。  相似文献   
13.
首都圈地区现今地壳运动的GPS观测与构造活动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首都圈地区1992~2004年间280多个GPS点位复测资料,获得了该地区高精度的地壳形变速度场,相对欧亚板块的水平速度场由北向南由4 mm/a逐渐增加到9 mm/a;采用边界元(BEM)理论及位移不连续的多边形元素构建断层的三维模型,并利用均匀介质且各向同性的半无限线弹性空间模型反演计算了断层滑移量,模拟了GPS点位的位移场,在此基础上获得了主要活动断层和首都圈地区的地表、地表下15 km和25 km剖面的静态位移场、应力及应变场.结果表明,GPS点位的模拟位移场与观测值在南北向和东西向的误差分别为0.68 mm及0.77 mm,各个主要活动断层在1992~2004年间的构造活动较弱,随着深度的增加,剖面的应变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4.
在晚侏罗世华北克拉通东部破坏之初出现了区域性隆起,全区缺失上侏罗统沉积。在早白垩世早期,出现了区域性的伸展活动,断陷盆地形成,克拉通南、北缘伸展活动最强,北部燕山构造带以出现变质核杂岩为特征,南部出现宽裂谷型盆地。早白垩世中期华北克拉通东部普遍出现了火山活动与岩浆侵入。早白垩世晚期克拉通上以出现窄裂谷型盆地为特征,沿北北东走向的郯庐断裂带断陷活动最强。这些断陷盆地的演化过程揭示,经历地表抬升后,克拉通破坏之初的岩石圈热而弱,从而形成变质核杂岩或宽裂谷型盆地。这期间的破坏强度在空间上具有不均匀分布的特征,受控于早期岩石圈地幔的结构。经过早白垩世中期的大量岩浆活动之后,早白垩世晚期克拉通岩石圈温度降低、强度变大,从而利用早期大型断裂构造形成窄裂谷型盆地。这现象支持华北克拉通东部晚中生代的岩石圈减薄是以逐渐拆沉机制为主。  相似文献   
15.
Two apparently distinct, sub-parallel, paleo-subduction zonescan be recognized along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the North Qilian Suture Zone (oceanic-type) with ophioliticmélanges and high-pressure eclogites and blueschistsin the north, and the North Qaidam Belt (continental-type) inthe south, an ultrahigh-pressure (UHP) metamorphic terrane comprisingpelitic and granitic gneisses, eclogites and garnet peridotites.Eclogites from both belts have protoliths broadly similar tomid-ocean ridge basalts (MORB) or oceanic island basalts (OIB)in composition with overlapping metamorphic ages (480–440Ma, with weighted mean ages of 464 ± 6 Ma for North Qilianand 457 ± 7 Ma for North Qaidam), determined by zirconU–Pb sensitive high-resolution ion microprobe dating.Coesite-bearing zircon grains in pelitic gneisses from the NorthQaidam UHP Belt yield a peak metamorphic age of 423 ±6 Ma, 40 Myr younger than the age of eclogite formation, anda retrograde age of 403 ± 9 Ma. These data, combinedwith regional relationships, allow us to infer that these twoparallel belts may represent an evolutionary sequence from oceanicsubduction to continental collision, and continental underthrusting,to final exhumation. The Qilian–Qaidam Craton was probablya fragment of the Rodinia supercontinent with a passive marginand extended oceanic lithosphere in the north, which was subductedbeneath the North China Craton to depths >100 km at c. 423Ma and exhumed at c. 403 Ma (zircon rim ages in pelitic gneiss). KEY WORDS: HP and UHP rocks; subduction belts; zircon SHRIMP ages;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我国华北东南部中生代幔源岩浆活动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总结来进一步厘定该地区中生代岩石圈地幔的性质和组成,并通过与华北内部如鲁中地区中生代岩石圈地幔的对比研究探讨华北东部岩石圈的时空演化规律、富集过程及其形成机理。幔源岩石的 Sr-Nd-Ph 同位素特征表明华北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地幔存在明显的时空不均匀性,其中心部位如鲁中地区以弱富集地幔为主体;而东南部如鲁西南和胶东地区则为类似 EM2型地幔(~(87)Sr/~(86)Sr_i 可高达0.7114)。华北东南部中生代岩石圈地幔随时间的演化特征也很明显。这些幔源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和玄武岩中地幔岩捕虏体(橄榄岩和辉石岩)和捕虏晶(橄榄石和辉石)的组成和结构特征皆证明华北东南部中生代岩石圈地幔曾受到过富硅熔体的强烈改造。橄榄岩-熔体的相互反应是该区岩石圈改造和组成转变的重要方式,从而造成古生代高镁橄榄岩转变为晚中生代低镁橄榄岩和辉石岩。进入岩石圈地幔的熔体具下/中地壳物质重熔的特征,从而导致该区晚中生代岩石圈地幔的快速富集。有关华北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减薄和改造的时限、过程和机制等问题也进行较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基于DEM的地形简化方法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形简化作为一门重要的数据压缩技术已广泛应用于DEM。在大量简化算法中,地形简化指标作为地形简化的核心环节,其好坏直接关系到地形简化的好坏。本文对基于局部误差、曲率和法向量的五个地形简化指标进行了分析评价,用离散的高斯合成曲面来模拟真实DEM,以解析得到的高斯曲率作为地形简化指标“真值”,对比研究了在离散高斯曲面上得到的五个简化指标与解析所得“真值”,通过对各个指标“保特征性”可信度的分析,获得了对这五个指标的整体评价,最后,实例验证了本文结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8.
库车坳陷下侏罗统沉积特征及砂体展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库车坳陷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北缘是南天山山前断裂带,南缘是塔北隆起,呈NEE向展布,东西长250km,南北宽20-60km,面积约21170km^2。下侏罗统自下而上发育阿合组、阳霞组。对吐格尔明、克孜勒努尔、库车河剖面及依南2井岩芯观察发现,阿合组和阳霞组按其岩性特征均可以划分为5个岩性段,各个岩性段在全具有对比性。还可分出4类和17个亚类岩相。阿合组细砂岩以上的粗碎屑岩含量为80%以上;阳霞组细砂岩以上的碎屑岩含量为50%-60%。砂岩厚度占总地层厚度的50%-60%以上,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目的层系。以吐格尔明剖面为代表的依南2井以东地区的阿合组和阳霞组岩矿特征基本相似,以克孜勒努尔地区为代表的依南2井以西地区有较大差异,即阳霞组长石含量几乎为零。两区共同点是以岩屑砂岩为主,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中等,岩屑含量较高。从岩性组合、沉积构造、微观岩石成分、结构和砂体形态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认为,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是该区阿合组和阳霞组的主要沉积体系。阿合组砂体纵向上以多个辫状三角洲平原上的辫状分流河道砂岩加积复合为主,横向上指状镶嵌叠置呈东西向展布。阳霞组第3岩性段砂体纵向上以多个辫状三角洲前缘上的水下辫状分流河道砂岩加积复合为主,横向上指状镶嵌叠置也呈东西向展布。第2、4、5岩性段砂体以河道滞流砂岩侧砂为主,横向叠瓦状叠置呈东西向展布。  相似文献   
19.
济阳坳陷孤南洼陷低熟油成藏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建渝  田波等 《地球科学》2002,27(4):435-440
孤南洼陷具有丰富的低熟油资源,低熟油中的生物标志物以高伽玛蜡烷含量,植烷优势,低成熟度为特征。下第三系沙一段是低熟油的源岩,其岩性为富含藻类有机质的油页岩,油泥岩,低熟油在平面上环生烃洼陷分布,剖面上层位集中在沙二-沙一段,断层控制了低熟油的运移距离和聚集层位,低熟油的成藏模式有3种,即自源侧向运移聚集成藏,自源断层垂向运聚成茂混合运取成藏模式。孤南洼陷低熟油盆地内部以侧向运移,侧向充注入岩性-断块圈闭为主,形成单源油藏。在断藏带原油是以垂向运移及垂向充注断块圈闭为主,形成混源油藏。  相似文献   
20.
地下水数值计算中断层处理的"切割-导通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对断层导水性能的分析出发 ,提出了地下水数值计算中断层处理的“切割—导通法” ,既考虑断层侧向导水性 ,又考虑了其垂向导水性 ,更符合断层导水的实际情况 ,也易于描述较大断裂在走向上的导水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