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5篇
  免费   192篇
  国内免费   177篇
测绘学   33篇
大气科学   183篇
地球物理   233篇
地质学   470篇
海洋学   45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93篇
自然地理   1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 毫秒
61.
A new estimate of the fracture parameters of earthquakes is provided in this paper. By theMuskhelishvili method (1953) a number of basic relations among fracture-mechanics parameters are derived. A scheme is proposed to evaluate the slip weakening parameters in terms of fault dimension, average slip, and rise time, and the new results are applied to 49 events compiled in the earthquake catalogue ofPurcaru andBerckhemer (1982). The following empirical relations are found in the paper: $$\begin{gathered} \frac{{\tau _B - \tau _f }}{{\tau _\infty - \tau _f }} = 2.339 \hfill \\ {{\omega _c } \mathord{\left/ {\vphantom {{\omega _c } {W = 0.113}}} \right. \kern-\nulldelimiterspace} {W = 0.113}} \hfill \\ \log G_c \left( {{{dyne} \mathord{\left/ {\vphantom {{dyne} {cm}}} \right. \kern-\nulldelimiterspace} {cm}}} \right) = 2 \log L (km) + 6.167 \hfill \\ \log \delta _c (cm) = 2 \log L (km) - 1.652 \hfill \\ \end{gathered} $$ whereG c is the specific fracture energy,ω c the size of the slip weakening zone,δ c the slip weakening displacement,τ B ?τ f the drop in strength in the slip weakening zone,τ ?τ f the stress drop,L the fault length, andW the fault width. The investigation of 49 shocks shows that the range of strength dropτ B ?τ f is from several doze to several hundred bars at depthh<400 km, but it can be more than 103 bars ath>500 km; besides, the range of the sizeω c of the strength degradation zone is from a few tenths of a kilometer to several dozen kilometers, and the range of the slip weakening displacementδ c is from several to several hundred centimeters. The specific fracture energyG c is of the order of 108 to 1011 erg cm?2 when the momentM 0 is of the order of 1023 to 1029 dyne cm.  相似文献   
62.
钮学新 《大气科学》1984,8(4):450-456
本文从动力-热力学方程出发。得到反映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参数和几个物理因子.然后对这些因子和热带气旋强度变化之间的关系用统计方法进行处理,得到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预报方程.124个历史样本的拟合结果和1981年台风的试报情况表明,线性模型的预报方程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63.
论太行山构造岩浆带的岩浆来源及其成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牛树银  董国润 《地质论评》1995,41(4):301-310
本文以太行山构造岩浆带及其东西两侧断陷盆地的地质特征及深部探测资料为依据,探讨远离俯冲板内构造岩浆带中岩浆的成因、来源及侵位机制。提出了韧性流变-岩浆隆起模式。认为在区域构造应力场和地幔位势差、密度差的控制下?隆升的造山带剥蚀物向两侧断陷盆地搬运,而中下地壳则沿深部向山根缓倾的韧性拆离带迁移到造山带的深部,并在拆离剪切作用及流体的参与下形成深熔岩浆,这种深熔岩浆,在沿陡倾剪切带上侵过程中,不断与中  相似文献   
64.
本文以太阳系星球的物质状态、形态面貌、体积、物质密度、运动速度、运动方向和角动量等作为根据,研究它们在宇宙空间上的分布特点、相互关系、内在联系以及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太阳系(乃至宇宙星球)是在46亿年前,宇宙中一个巨大灼热的星球,在高速度左旋旋转(公转和自转)运动的过程中,从尾部分离出来的物质,经过……恒星、行星和卫星依次波状旋转分离运动产生的。  相似文献   
65.
新型随机地震动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研究结构的随机地震反应时,要用大量的符合场地条件的地震记录作为输入数据。但强震历史记录却不是每个地区都有的,因此根据符合场地条件的现有地震记录建立随机地震动模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中国抗震规范2001版修正选取的样本波作为目标波,考虑了幅值和频率的双重非平稳性,建立了新型随机地震动模型——改进的时变ARMA模型随机地震动模型。通过使用残差的卡方检验法,对多种非平稳ARMA模型生成的模拟波进行检验;同时又比较丁模拟波与目标波的功率谱密度图和反应谱图。结果证明:此法能够更精确地反映不同场地条件地震动的频谱和幅值的真实内容,从而建立符合目标场地条件的更为有效的模拟地震动,为相关研究与工程设计架起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66.
详细的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位于郯庐断裂(郯城—庐江断裂)带上张八岭隆起东侧边界上的滁州火山岩形成于早白垩世,具体年龄为132~116Ma,岩浆具有多期喷发的特点。该岩浆活动中132Ma的喷发年龄是郯庐断裂带上同期钙碱性岩浆最早出现的时间,代表了该断裂带上岩石圈伸展运动的开始时间。尽管滁州火山岩在构造位置上属于扬子克拉通,但岩浆岩中的古老锆石指示岩浆来源于古老的华北克拉通,这一现象可以用大陆碰撞后楔入模型来解释。该火山岩形成于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的动力学背景之下,为岩石圈减薄及壳幔相互作用造成的早白垩世大规模岩浆活动的同期产物。与华北克拉通内部的同期火山岩年代学资料相比,断裂带上火山活动具有相对较早的开始时间和较长的演化历史,表明断裂带内岩石圈具有较克拉通内部强烈的减薄程度和长期的减薄历史,这一特点可能与郯庐断裂带于早白垩世初的大规模左行平移有关。  相似文献   
67.
贺兰山地区沙尘暴若干问题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利用贺兰山地区沙尘暴历史资料和综合观测资料 ,对大气背景、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发生期间的大气气溶胶数浓度谱、质量谱、大气总悬浮颗粒 (TSP)及粒径分布、微气象、分光日射观测以及沙尘样品进行中子活化处理 ,分析了该地区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形成规律 ,气候变化特征和贺兰山的影响。并综合研究了沙尘气溶胶尺度谱特征、光学厚度和化学组分等变化特征 ,提出了若干结果。  相似文献   
68.
郯庐断裂带的伸展活动及其动力学背景   总被引:106,自引:17,他引:10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郯庐断裂带的伸展活动发生于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控制形成了-系列断陷盆地.安徽段的断陷出现在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苏鲁段仅发生于晚白垩世,而山东潍坊以北的断陷皆出现在早第三纪,显示了伸展活动南早北晚的迁移规律.这一伸展活动叠加在前期走滑构造之上,呈现为幕式的正断层运动.现可鉴别出断裂带的伸展活动经历过5次显著的断陷事件.郯庐断裂带的伸展构造多不同于典型的裂谷.它与中国东部同期一系列伸展盆地形成的动力学背景一致,是太平洋板块向西正面高角度俯冲下、中国东部岩石圈上拱中出现的巨型伸展构造.  相似文献   
69.
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等现代微观微区测试手段,对高炉矿渣及含硫高的矿山尾矿砂混合体系的水化反应过程进行检测和分析,了解这一过程中新、旧物相的变化情况,通过对主要新生相钙矾石的生长和生成量的检测,选出理想的激发剂和合适的养护时间,从而给出以高炉矿渣作粘合剂,以富硫尾矿砂作骨料研制新型建筑材料的具体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70.
改进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双参数地震破坏模型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4  
本文在分析现有结构地震破坏模型的基础下,提出了一种改进掇参数地震破坏模型。文中采用三线退化型恢复力模型对实际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实际地震作用下的变形与累积耗能,极限变形与极限滞回耗能进行了分析,通过模型计算的破损结果与实际在结果的对比,研究了模型参数,从而建立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双参数地震破坏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