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52篇
  免费   1144篇
  国内免费   1763篇
测绘学   766篇
大气科学   583篇
地球物理   685篇
地质学   3637篇
海洋学   690篇
天文学   84篇
综合类   400篇
自然地理   714篇
  2024年   51篇
  2023年   128篇
  2022年   315篇
  2021年   376篇
  2020年   294篇
  2019年   335篇
  2018年   320篇
  2017年   299篇
  2016年   314篇
  2015年   336篇
  2014年   316篇
  2013年   402篇
  2012年   411篇
  2011年   398篇
  2010年   386篇
  2009年   361篇
  2008年   347篇
  2007年   363篇
  2006年   338篇
  2005年   306篇
  2004年   237篇
  2003年   162篇
  2002年   193篇
  2001年   189篇
  2000年   166篇
  1999年   77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2篇
  1944年   2篇
  1942年   1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951.
1970~2008年安徽省气温时空格局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协同克里格(Co-kriging)指数模型对安徽省1970~2008年平均气温、日极端最高、低气温进行空间插值。结果表明:全省平均日极端最高气温的分布与平均气温分布基本相反,平均日极端最低气温的分布与平均气温分布基本一致,前者反映日极端最高气温时空格局是不稳定的,后者反映日极端最低气温时空格局是稳定的。20世纪全省日极端最低气温具有1970年代低、80年代高、90年代低、21世纪头10年高的年代际变化周期;全省年平均气温和日极端最高气温是70年代升高、80年代下降、90年代和21世纪头10年继续升高,但值得注意的是21世纪头10年代年平均气温增长量比90年代小0.1℃。芜湖、安庆、马鞍山等沿江城市对气温升高贡献率突出,90年代年平均气温和日极端最高气温分别比80年代增加0.7℃和0.25℃,21世纪头10年年平均气温和日极端最高气温分别比90年代增加0.8℃和1.13℃,已超过大别山区相应的增长量一倍以上。  相似文献   
952.
林冠截留在干旱、半干旱区水量平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的研究主要以样方尺度上的降水截留特征研究为主,基于遥感与GIS方法进行流域或区域景观尺度上的林冠降水截留模拟研究还比较少。以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林为研究对象,在典型的青海云杉-苔藓林内按照不同林冠结构布设林冠截留样方,通过2008年42次降雨事件的观测,将林冠截留模型与降雨及林冠结构特征联系起来。把表征冠层结构的叶面积指数引入到模型中对模型进行改进,经检验改进的截留模型对林冠截留模拟结果较好。为此,将模型中的降雨和叶面积指数进行空间化,通过改进模型实现小流域尺度上的林冠截留模拟。利用GIS工具对祁连山排露沟流域林冠截留量的空间分布分析,该流域2008年青海云杉林冠截留量在97.9~236.6 mm之间,平均为161.8 mm,林冠降雨截留量随海拔增加而增加;林冠截留率在27.92%~58.00%之间,平均为41.70%,截留率随海拔增加先增加而后减小;排露沟流域青海云杉林冠年截留量约为1.6×105m3,占整个流域总降雨量的13.25%左右。  相似文献   
953.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城市路网结构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杂网络理论为研究网络的拓扑结构和统计特征提供了新途径.该文将复杂网络理论应用于城市路网,首先探讨了复杂网络的统计分析方法,选择特征路径长度、聚类系数、节点的度分布、网络同配/异配性、网络弹性作为度量指标.在总结分析现有路网建模方法基础上,采用基于角度综合的对偶方法进行路网建模.最后以长沙市路网为例,利用ArcGIS和MatLab分别处理路网空间数据和计算统计指标,分析其小世界特性、无标度特性以及同配异配性、网络弹性等结构特性,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954.
彭明祥 《岩土力学》2010,31(10):3179-3183
墙后塑性区的临界深度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传统计算公式仅适用于一些特殊情况。基于极限平衡理论,视墙后填土为服从Mohr-Coulomb屈服准则的理想弹塑性材料,假定塑性区的一族滑移线为直线即平面滑裂面,提出弹性覆盖层取代传统的张拉裂缝,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滑楔分析模型,采用极限平衡法推导了在一般情况下的塑性临界压力、临界深度以及塑性区可能最大深度的解析解。计算结果表明,塑性临界深度的解析解与目前文献采用迭代计算的结果完全一致,传统计算公式是该解析解的一个特例。  相似文献   
955.
黄强兵  彭建兵  邓亚虹  范文 《岩土力学》2010,31(9):2882-2888
基于西安地裂缝成因、基本特征和未来活动趋势分析,通过几何缩比为1:5的地裂缝活动模型试验和地裂缝活动对盾构隧道影响的数值模拟计算,研究了西安地铁2号线隧道正交穿越地裂缝带的设防参数。通过分析地裂缝年平均活动速率和历史最大活动量,确定了与地铁2号线相交的各条地裂缝的最大垂直位移量的预测值和设计建议值。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正交条件下地铁隧道在地裂缝活动地段的设防宽度为60 m,即上盘为35 m,下盘为25 m;沿隧道纵向地裂缝两侧地层变形规律呈现台阶状突变变形,隧道纵向设计可将上盘视为整体下降来考虑;地铁隧道穿越地裂缝带必须分段设缝以适应地裂缝的变形,其分段长度在地裂缝主影响区按10 m进行设防,在一般影响区可按10~15 m进行分段设防。研究结果可为地铁隧道穿越地裂缝带的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6.
辽宁北票地区江沟山岩体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北票地区江沟山岩体主要岩性为二长花岗岩,属高钾钙碱性岩系.SiO2含量高(71.4%~73.78%),富碱并相对富Na2O(Na2O/K2O平均为1.17),Mg#较低(平均为0.18).岩石的铝饱和指数(A/CNK)较高(1.09~1.24),为过铝质岩石.标准矿物中普遍出现刚玉分子(1.36~3.01),应属S型花岗岩特点.稀土总量较低(平均为96.99×10-6),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a/Yb)N=6.27~32.88),有中等程度的负铕异常(0.77~0.87).在微量元素蜘蛛网图上,强烈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Ba),高场强元素(如Ti)强烈亏损.在R1-R2图解中,江沟山岩体投影在同碰撞环境.该岩体锆石U-Pb年龄加权平均分别为239±2 Ma和233±4 Ma,表明该岩体为三叠纪侵位.前人研究发现,本区西部有中三叠世(229.2~237.5 Ma)侵入的S型花岗岩体,认为是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的产物.本文结论与之完全一致,从而为两大板块边缘大陆岩石圈演化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957.
新疆南部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高光谱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土壤有机质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一个主要指标,也是影响土壤光谱特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研究以南疆地区的草甸土、灌淤土、盐土、水稻土、4种主要土壤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理化分析与光谱测试,研究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光谱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去有机质后光谱反射率不管在全波段还是在紫外、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都有明显的提高;反射率经不同形式的数学变换后与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有所变化,其中倒数与对数变换后在360~520 nm波段经倒数变换后相关系数有所提高,而在520~1 072 nm波段相关系数反而有所降低,而一阶微分变换后相关系数变化起伏波动较大,缺乏规律性,最显著的效果是个别波段相关性得到增强;利用光谱反射率与反射率的一阶微分均能较好的预测土壤有机质含量,反射率在600.5 nm处预测有机质的精度为72.3%,反射率的一阶微分在539.2 nm处预测有机质的精度为87.0%。  相似文献   
958.
基于AHP方法的天山北坡经济带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资源条件、生态条件、生态压力与环境威胁4个方面,选取与生态环境状况密切相关的15个指标,建立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天山北坡经济带各县市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表明,由于资源禀赋差异与自然生态条件的不同,天山北坡经济带各县市生态环境综合状况存在极大的差异,但总体来看,天山北坡经济带生态环境属一般和良好水平。  相似文献   
959.
在多年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衡山花岗岩地貌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显示,衡山花岗岩地貌类型多样,景观丰富。衡山发育着典型的群峰——条形岭脊花岗岩地貌,花岗岩山峰密集成群,条形岭脊突出。峰顶主脊线长逾2×104 m,众多列条形岭脊呈不对称肋骨状分布在主脊线东西两侧,从里到外呈阶梯状降低,共有4级阶梯,阶梯状地貌显著。此外,衡山断层构造地貌明显,水蚀地貌、崩塌堆积地貌以及石蛋地貌富有特色。研究认为,衡山花岗岩地貌代表着国内外一种典型的花岗岩景观,可称之为"衡山式"花岗岩景观,它是地壳运动、岩体性质、岩体构造、流水侵蚀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集典型性、稀有性、完整性、自然性及优美性于一体,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及旅游开发价值,并满足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多条标准。  相似文献   
960.
论新时期农村聚居模式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准确把握新时期农村发展形势的背景下,基于当前农村聚居模式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构建了由农村聚居模式研究理论与方法体系、农村聚居模式的类型、农村聚居模式的功能与结构、农村聚居模式的发展过程与机理、农村聚居模式的调控与优化等五个方面组成的农村聚居模式研究框架体系,探索了从人地共生、城乡统筹、地域协调、社会和谐等不同视角对农村聚居模式进行研究的总体思路,提出了从地理学方法的应用与创新、多学科方法的融贯综合等两个方面对农村聚居模式研究方法体系进行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