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69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119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7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准噶尔盆地是发育在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与古生代褶皱基底双重基底之上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盆地东北缘陆东—五彩湾地区发育大量的石炭系中、基性火山岩,主要由玄武岩、熔结玄武岩、气孔-杏仁玄武岩与辉绿岩组成。其中、基性火山岩具有低钾高钛、高∑REE的特征,球粒陨石标准化的REE配分曲线表现轻稀土富集,轻、重稀土分异的谱线特征,微量元素具有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Ta、Nb亏损的现象,可能与板内拉张环境下地壳混染或地幔源区有富Ta、Nb的残留体有关,微量元素环境判别图解中大部分样品点落入板内玄武岩区域,少量漂向岛弧火山岩区,表现出主体为板内构造环境;高场强元素Th/Nb、Nb/Zr比值进一步表现出火山岩具有板内火山岩的特征。综合区域地质特征及前人的研究结果,认为准噶尔盆地陆东—五彩湾地区中、基性火山岩应属造山期后伸展背景下的火山作用产物,但岩浆源区可能受到古洋壳板片俯冲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2.
赖绍聪  杨永成 《地球化学》1998,27(3):283-293
南秦岭勉县-略阳结合带中超基性岩为主要为方辉橄榄岩石纯橄榄岩,稀土特征为轻稀土亏损,有富集型;辉绿岩均为轻稀土富集型。变质火山岩可区分为两种组合:一为轻稀土亏损的洋脊拉斑玄武岩,其Ti/V、Th/Ta、Th/Yb、Ta/Yb表明其为MORB型玄武岩,代表本区消失了洋壳岩石,指示本区晚古生长-早中生代期间的一个古洋盆。另一类为岛弧火山岩组合,除岛弧拉斑玄武岩外,甚至还有大量中,酸性岛弧火山岩。它们并  相似文献   
103.
东亚原特提斯洋(Ⅰ):南北边界和俯冲极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原特提斯洋是从新元古代Rodinia裂解到早古生代发育于滇缅泰/保山微陆块以北、塔里木-华北陆块以南的一个复杂成因的洋盆。长期以来对原特提斯洋的南、北边界及其早古生代末俯冲极性还存在争论,而这是恢复重建Pangea超大陆聚合前构造背景的关键。本文综合利用野外地质、构造、岩浆、沉积学、地球化学、构造年代学和层析成像等最新成果,以期界定原特提斯域的南、北边界位置,确定原特提斯洋边界俯冲极性。集成分析结果表明,北界为古洛南-栾川缝合线(或宽坪缝合线)及其直至西昆仑的西延部分;南界为龙木措-双湖-昌宁-孟连缝合线。原特提斯洋北部在华北-阿拉善-塔里木陆块泥盆纪向南俯冲并与冈瓦纳大陆北缘拼合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巨型弯山构造,现保存在祁连-阿尔金-柴达木地区的中国中央造山带内。原特提斯洋南部分支也可能在泥盆纪闭合,使得包括羌北、若尔盖、扬子、华夏、布列亚-佳木斯等在内的大华南陆块、印支陆块等也向南俯冲与冈瓦纳北缘发生了聚合。  相似文献   
104.
周家湾变质玄武岩岩片位于秦岭-大别微板块与扬子板块的分界断裂构造混杂带内,形成于印支期。岩石为一套亚碱性拉斑系列火山岩,具扁平型稀土配分型式;Th/Yb,Ta/Yb,Ti/Zr,Ti/Y,Zr/Y比和Nb,Th丰度表明其形成于初始型小洋盆的大地构造环境。该岩片可能是秦岭勉略缝合带在大别南缘出露的岩石学证据。  相似文献   
105.
岩浆的侵位过程和侵位过程中岩浆体内的流变学特征及有关的流动组构特征的研究是岩浆运移物理过程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方面的内容将使得我们能够从更广阔的角度去研究岩浆及岩浆作用。目前,底辟作用已经成为解释花岗岩浆上升和侵位的一种重要模式。岩浆由于浮力作...  相似文献   
106.
青藏高原新生代埃达克质岩的厘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赖绍聪 《地学前缘》2003,10(4):407-415
常量、微量及Sr-Nd-Pb同位素研究表明,青藏高原藏北石水河—浩波湖—多格错仁北部分布的一套新近纪(9.4~26.9 Ma)安山质-英安质-流纹质火山岩具有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岩石ω(SiO_2)>58%,ω(Sr)>350×10~(-6),低Y和Yb,高La/Yb比,无铕异常。岩石N(~(87)Sr)/N(~(86)Sr)=0.706 365~0.708 156,N(~(208)Pb)/N(~(204)Pb)=38.955~39.052,N(~(207)Pb)/N(~(204)Pb)=15.651~15.672,N(~(206)Pb)/N(~(204)Pb)=18.679~18.839,N(~(143)Nd)/N(~(144)Nd)=0.512 411~0.512 535,ε(Nd)=—2.01~—4.43,充分表明它们为一套典型的壳源中酸性火山岩系,源自高原加厚陆壳下部的一个榴辉岩质源区的部分熔融。  相似文献   
107.
秦岭勉(县)略(阳)缝合带及南秦岭地块的变质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将变质地质学与构造地质学的研究相结合,将造山过程与变质演化相结合,系统研究了勉(县)略(阳)缝合带的康县—高川段变质动力学特征及其与佛坪递增变质带的关系,认为该区变质作用时空演化特征表现为:不同构造环境同时出现不同类型的变质(如俯冲、拉张等),同一地带不同时期或阶段变质类型的叠加(如俯冲与碰撞),不同地段具差异抬升的历史等特征,从而导致变质类型在空间上的复杂性。这一结果也表明勉略带是一复杂的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其内部不同的一系列构造岩片早期曾有不同的变质演化历史,后期经历了相似的变质叠加,最后在构造作用下差异抬升。该区变质作用演化可细分为4个阶段:主体发生于海西期并延续至印支早期的拉张变质作用阶段,晚海西—印支期俯冲变质作用阶段,印支晚期碰撞变质作用阶段和印支末期的热接触变质作用和动力退变质作用阶段。勉略缝合带康县—高川段不同岩片及佛坪递增变质带的PTt轨迹研究,揭示了它们不同的变质动力学演化及俯冲、碰撞、拆沉的构造演化过程和机制,也反映了缝合带是由不同层次、起源和环境的岩石经构造作用混杂而成,并经历了后期差异隆升剥蚀历史。  相似文献   
108.
勉略构造带蛇绿岩及相关火山岩的系统研究表明, 该构造带由德尔尼-南坪-琵琶寺-康县至略阳-勉县地区, 并越巴山弧型构造向东到达随县花山, 最东延伸至大别山南缘清水河地区. 从西到东1500余公里断续残存蛇绿混杂岩, 包括蛇绿岩及相关的岛弧、洋岛等火山岩, 揭示了沿线曾存在已消失的古洋盆与古碰撞缝合带. 洋盆主要扩张形成时期是在石炭纪-二叠纪期间, 它对于确立华北-秦岭陆块与扬子陆块的碰撞时代和秦岭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均有重要的大地构造意义.  相似文献   
109.
详细的地球化学解析表明,西乡群火山岩系具有Nb,Ta亏损等弧岩浆系列特征,其中白勉峡组火山岩与一个部分亏损的地幔源地区有关,形成于洋内岛弧(或初始岛弧)的大地构造环境,而局限于柳树店-孙河-三郎铺一带分布的孙家河组,三郎铺组和大石沟组火山-沉积岩系可能为一外来构造移置体,形成了泥盆-石炭组,与一个活动大陆边缘及加积增生岛弧型地壳裂陷形成的初始弧间盆地环境有关,并在区域上与勉略缝合带相关联,原应为该缝合带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0.
赖绍聪 《矿物学报》1999,19(2):236-244
本文系统地讨论了青藏高原玉门,可中西门里及芒康岩区新生代火山岩中橄榄石、辉石,长石以及石榴子石巨晶和透长石巨晶的矿物化学特征,并利用矿物学资料探讨了火山岩形成的温度及压力条件,指出青藏高原新生代火山岩主体乃是一套陆内造山带钾玄岩系列火山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