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69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119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7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81.
伯阳第三系流纹岩出露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特殊的构造部位,位于青藏、华北和扬子三大构造域的交接转换区域。岩石的w(Si O2)介于68%~76%,w(K2O)>w(Na2O),w(K2O)/w(Na2O)平均值1·25,为一套典型的壳源流纹岩岩石系列。岩石微量及稀土元素具有典型的板内火山岩特征,K、Th、Rb等元素呈较明显的富集状态,而岩石显著的低Sr特征((19~120)×10-6)表明其并非源自加厚的下地壳,而是起源于斜长石稳定的正常下地壳。正是由于新生代期间青藏高原东北缘强烈的造山环境,加之渭河断裂的发育为下地壳物质提供了减压熔融的有利条件,从而诱发下地壳的局部熔融,形成伯阳酸性火山岩的原始岩浆。该岩浆体系沿区域断裂构造体系上升,并经历了较强的结晶分异和演化,最终形成伯阳第三系流纹岩系列。  相似文献   
82.
岩浆作用的物理过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概略地介绍了80年代以来硅酸盐熔体及硅酸盐晶-液悬浮体的密度、粘度、熔体结构、流全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动向,及其对岩浆作用、岩浆运移、岩浆侵位机制的动力学约束条件,硅酸盐熔体的结构是制约熔粘度的主导因素,化学成分对熔体匠控制是通过改变熔体结构而实现的,粘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岩浆的迁移、侵痊和喷发方式。密度和浮力是岩浆上升侵位的重要约束,地壳是岩交涉升的一个密度过滤器岩浆最终由于浮和的消失而停止上升。  相似文献   
83.
青藏高原新生代三阶段造山隆升模式:火成岩岩石学约束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赖绍聪 《矿物学报》2000,20(2):182-190
从岩石从地构造学的角度,分析讨论了青藏高原新生代岩浆作用的特点、差异、成对性及其对高魇隆升深部动力学过程的岩石约束,在此基础上是提出青藏高原是以冈底斯-羌塘造山带为核心,通过三次造山幕事件而形成的高原隆升新模式。  相似文献   
84.
赖绍聪  杨航  张方毅 《地质学报》2024,98(3):799-828
南秦岭地区在早古生代经历了大规模且持续性的碱性岩浆活动,其丰富的碱性岩石记录为探索深部地幔物质组成、壳内岩浆演化过程以及地球动力学演化机制提供了珍贵的地质载体。文章基于团队近期对于区域上典型碱性岩的地球化学分析结果和成因机制探讨,旨在对南秦岭早古生代碱性岩浆的源区和演化过程进行全面地约束。南秦岭早古生代碱性岩石类型主要包括一套成分从碱性玄武质向粗面质变化,呈双峰式分布的碱性火山- 侵入岩组合,以及少量与碱性硅酸岩(角闪辉石岩、正长岩)- 碳酸岩共生杂岩体。岩相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证据显示这些碱性岩具有相同的地幔源区,其中演化程度较低的镁铁质端元记录了南秦岭早古生代交代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事件,交代介质主要为硅酸盐熔体。演化程度较高的碱性岩端元(粗面- 正长岩、碳酸岩)来源于初始镁铁质组分的岩浆分异过程,其中粗面- 正长岩类主要受到以长石和单斜辉石为主的分离结晶作用控制。中生代热液交代过程主要记录在北大巴山东部和武当地块西南缘的早古生代碱性岩体中,热液交代作用促进了碳酸岩杂岩体中稀土元素的富集成矿。副矿物年代学和独居石Nd同位素特征反映了热液可能形成于岩体本身的再活化事件,晚三叠世秦岭地区的造山运动可能对此过程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5.
东亚原特提斯洋(Ⅱ):早古生代微陆块亲缘性与聚合   总被引:2,自引:7,他引:2  
原特提斯洋内存在塔里木、中祁连、柴达木、扬子、华夏、印支、兰坪-思茅等诸多陆块/微陆块,多数陆块之间在早古生代晚期发育有蛇绿岩带或高压-超高压带。原特提斯域形成于从Rodinia裂解到Pangea超大陆集结期间,存在复杂的洋-陆格局和聚散过程。原特提斯洋不同陆块/微陆块属性和关系及其拼合过程是恢复重建Pangea超大陆聚合前构造背景的关键,但对其认识迄今还存在争论。因此,本文采用综合对比方法,以期建立原特提斯洋陆块/微陆块的亲缘性和海-陆格局,厘定原特提斯微陆块拼合时序与方式。结果表明,早古生代早期除华北陆块不具有亲冈瓦纳大陆的特征外,扬子、华夏、塔里木、柴达木、阿拉善、北秦岭-中祁连-中阿尔金、欧龙布鲁克、北羌塘、南羌塘、拉萨、兰坪-思茅、印支等陆块/微陆块都具有亲冈瓦纳的特征。在450~400Ma左右这一系列陆块/微陆块都向南俯冲-增生,并逐步拼合于冈瓦纳大陆北缘东段,原特提斯洋关闭,并形成了原潘吉亚(Proto-Pangea)超大陆;原潘吉亚于380Ma以后裂离出塔里木-华北陆块和大华南陆块,分别出现勉略洋和古特提斯洋,直到240~220Ma逐步向北聚合,形成最终的劳亚古陆,此时才形成潘吉亚超大陆。  相似文献   
86.
Time series of 137Cs and 99Tc activity concentrations in the brown seaweed Fucus vesiculosus and seawater, gathered at three locations on the eastern Irish coastline during the period 1988-2008, have been modelled using a novel approach incorporating a variable uptake rate in the seaweed. Seasonal variations in the time series, identified using spectral analysis, were incorporated into the model which was used to determine transfer kinetic parameters and to predict 137Cs and 99Tc concentrations in seaweed, as influenced by levels in ambient seawater. An optimisation method combining evolutionary and grid search minimisation techniques was adopted to determine the best values for the model parameters, from which concentration factors (CF) and biological half-lives (tb1/2) for 137Cs and 99Tc in F. vesiculosus were calculated. CF values of 170-179 and 1.1 × 105 l kg−1 (dry weight) were obtained for 137Cs and 99Tc, respectively, while the corresponding tb1/2 values were 39-47 and 32 days,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87.
耿雯  秦江锋  李永飞  赖绍聪 《地质通报》2014,33(9):1333-1341
对张广才岭南部一面坡花岗岩的地质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年龄研究表明,岩石富硅富铝,属于过铝质岩石(A/CNK=1.04~1.07),全碱(K2O+Na2O)含量为8.24%~8.85%,K2O/Na2O值为1.58~1.68,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I型花岗岩。岩石富集LREE、Rb、Th、U、K,相对亏损Nb、Ta、P、Ti,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LA-ICP-MS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11Ma±4Ma(MSWD=1.4,2σ),代表了花岗岩的结晶年龄。岩石具有相对亏损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εHf(t)=+1.75~+13.81),TDM2为367~1136Ma。结合区域构造环境分析,认为一面坡晚三叠世花岗岩属于I型花岗岩,可能形成于后碰撞伸展构造环境,是岩石圈伸展阶段新增生下地壳物质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88.
柴达木北缘大型韧性剪切带构造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9.
本文对出露于勉略缝合带南侧碧口地区的阳坝岩体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研究,重点讨论了阳坝岩体的岩石成因、成岩物质来源及其地质意义。岩体的主体岩性为花岗闪长岩,其中广泛发育代表岩浆混合作用的暗色微粒包体。锆石LA-ICP-MS定年结果表明阳坝花岗闪长岩的成岩年龄为215.4±8.3Ma,晚于秦岭造山带的主造山期。地球化学特征上,寄主花岗闪长岩显示部分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具体表现为SiO2≥56%,Al2O3>15%, Na2O>K2O,Mg#(50.8-54.5)>47,富集LILE和LREE,Sr>900μg/g,Sr/Y比值(65-95)>65,负Eu异常不明显(δEu=0.84 -0.89),亏损HREE、Y(Y=9.51-14.5μg/g,Yb=0.74-1.20μg/g,Y/Yb=11.12-15.10),REE强烈分异((La/Yb)N= 22.18-29.51),但是,花岗闪长岩相对高的K2O含量和HREE相对平坦的特征更类似于中国东部中生代C型埃达克岩,暗示其可能是由加厚基性下地壳脱水部分熔融形成的,岩石的高Mg#暗示其受到地幔物质混染。暗色微粒包体显示钾玄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具体表现为SiO2≤63%,σ(4.54-6.18)>3.3,K2O含量(4.22%-6.04%)高,大多数样品K2O/Na2O>1;在K2O -SiO2图中,所有样品均落入钾玄岩区域,暗色微粒包体强烈富集LILE和LREE及明显的Nb、Ta和Ti负异常暗示其可能起源于曾经受到俯冲流体交代的富集地幔。Harker图解上,寄主花岗闪长岩和暗色微粒包体的主量和微量元素表现出混合成因的演化趋势,表明岩体可能是富集的岩石圈地幔发生部分熔融产生的基性岩浆和其所诱发的加厚下地壳酸性岩浆混合的产物。结合秦岭地区已有研究成果,本文的研究认为阳坝岩体的形成可能代表了西秦岭地区在秦岭主造山晚期或造山期后发生的下地壳的拆沉作用和幔源岩浆的底侵作用。  相似文献   
90.
碧口群西段董家河蛇绿岩地球化学及LA-ICP-MS锆石U-Pb定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董家河蛇绿岩位于碧口群火山岩系西段,由蛇纹石化、滑石菱镁岩化变质橄榄岩、辉长岩、堆晶辉长岩和浅变质亚碱性拉斑玄武岩组成,具有典型的蛇绿岩套岩石组合特征.变质橄榄岩为轻稀土亏损型,辉长岩与变质玄武岩具共源岩浆演化特征,均表现为MORB型玄武岩的稀土元素及不活动痕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是本区蛇绿岩的重要组成端元,指示扬子北缘碧口地区一个已经消失的古洋盆.辉长岩中锆石的激光探针U-Pb测年结果((839.2±8.2)Ma)表明,该洋盆形成于新元古代晋宁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