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44篇
  免费   1104篇
  国内免费   1474篇
测绘学   471篇
大气科学   1034篇
地球物理   1300篇
地质学   2725篇
海洋学   680篇
天文学   266篇
综合类   470篇
自然地理   676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89篇
  2022年   318篇
  2021年   295篇
  2020年   267篇
  2019年   350篇
  2018年   349篇
  2017年   321篇
  2016年   366篇
  2015年   323篇
  2014年   349篇
  2013年   363篇
  2012年   357篇
  2011年   340篇
  2010年   330篇
  2009年   311篇
  2008年   318篇
  2007年   271篇
  2006年   203篇
  2005年   180篇
  2004年   138篇
  2003年   133篇
  2002年   171篇
  2001年   163篇
  2000年   153篇
  1999年   178篇
  1998年   150篇
  1997年   120篇
  1996年   106篇
  1995年   98篇
  1994年   74篇
  1993年   84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3篇
  1958年   5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81.
以昌都市左贡县扎玉镇为例,选用中巴地球资源二号遥感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和土地利用类型数据,用遥感软件提取植被指数并进行密度分割,确定植被覆盖度,并对其进行分级; 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提取坡度信息,并对坡度进行分级; 在1∶ 5 万比例尺下修正已有的土地利用类型。结果统计扎玉镇 76. 26%的土壤处于轻度及以下侵蚀状态,强烈及以上的土壤侵蚀比例达 5. 48%,土壤侵蚀剧烈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耕地部分,中度侵蚀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林草地部分,因此土地利用合理化以及提高植被覆盖率可以有效减小土壤侵蚀强度。  相似文献   
182.
王立强  范源  王勇  李申  高一鸣 《地球学报》2016,37(6):691-698
角西石英脉型黑钨矿床系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发现的首个独立黑钨矿床。文章通过对其矿体产出形式、矿化特征、蚀变类型等方面的研究,认为矿床成因类型属与岩浆热液有关的石英脉型黑钨矿。基于矿床现有的激电剖面测量和土壤地球化学剖面结果并结合矿床成因类型分析,笔者认为矿区尚具有一定找矿潜力,尤其云英岩型钨矿体应为下一步找矿工作部署的重点。角西石英脉型黑钨矿的发现将会丰富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矿床成矿系列,完善区域成矿规律,拓展区域找矿方向,具有重要的区域成矿学与找矿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3.
贵州铜仁松桃锰矿国家整装勘查区位于扬子地块东南缘的武陵山成矿带。著名的南华纪大塘坡早期(660-667 Ma)"大塘坡式"锰矿,形成于Rodinia超大陆裂解背景下的南华裂谷盆地。近年来,项目团队在该国家整装勘查区及黔渝湘毗邻区,通过长期的产学研协同攻关,厘清了锰矿大规模成矿作用的独特地质背景和构造古地理格架,发现了新的锰矿床类型——古天然气渗漏沉积型锰矿床,建立锰矿裂谷盆地古天然气渗漏成矿理论和深部隐伏矿找矿预测模型,圈定了若干找矿靶区。通过该整装勘查区的实践检验,累计投入各类勘查资金6亿多元,先后新发现了松桃西溪堡(普觉)、松桃道坨、松桃高地和松桃桃子坪四个隐伏超大型锰矿床。该整装勘查区新发现的超大型锰矿床数,占全球已发现超大型锰矿床总数约三分之一。新发现的锰矿资源量,超过了2011年全国锰矿保有资源量的总和,实现了我国有史以来锰矿找矿的最大突破,且锰矿找矿潜力依然巨大。使黔东成为中国锰矿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和新的世界级锰矿资源富集区。古天然气渗漏沉积型锰矿床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锰矿床类型,是继传统的海相沉积型、沉积变质型锰矿床类型之后,全球最重要的三大锰矿床类型之一。  相似文献   
184.
系统岩心观察和高密度薄片鉴定等分析测试资料研究结果显示,济阳坳陷沙三下-沙四上泥页岩成分组成及构造类型主要受沉积作用控制,岩石结构特征主要受成岩作用控制。根据泥页岩中方解石成因及重结晶程度,结合岩石成分及构造特征,将济阳坳陷沙三下-沙四上泥页岩划分为沉积主控型、沉积-成岩双控型及成岩主控型三大成因相。沉积主控型分布最为广泛,岩相类型多样,构造特征反映成因环境;沉积-成岩双控型主要见于纹层状岩相,由泥质纹层与显晶粒状方解石纹层互层构成;成岩主控型以柱状、柱纤状方解石垂直层面呈脉状、透镜状产出为特征。成岩主控型和沉积-成岩双控型泥页岩与页岩油气关系密切,是重要的有利成因相类型。  相似文献   
185.
昌宁-孟连结合带是西南三江地区重要的古特提斯结合带,本文报道该带牛井山蛇绿混杂岩带内的早古生代英云闪长岩的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全岩地球化学特征,探讨其岩石成因,揭示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演化过程和恢复古地理格局。利用LA-ICP-MS对英云闪长岩进行锆石U-Pb定年,获得~(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468±2Ma(MSWD=1.4,n=22),代表岩浆岩结晶时代。对锆石进行原位微区Hf同位素分析获得锆石ε_(Hf)(t)=+1.6~+2.8。牛井山英云闪长岩具有高的SiO_2(61.6%~67.16%),Al_2O_3(15.4%~17.64%),Na_2O(2.93%~3.25%)含量,高的Na_2O/K_2O(3.9~5.4)比值。微量元素具有高Sr(469×10~(-6)~533×10~(-6)),低Yb(0.66×10~(-6)~1.22×10~(-6))和Y(8.5×10~(-6)~16.3×10~(-6)),Eu正异常(1.01~1.37)的特征。此外,在同等SiO 2条件下,还具有相对高的Mg~#和MgO(Mg~#=50~51,MgO=2.84%~3.58%)。这些特征表明英云闪长岩具有高镁埃达克岩的性质。岩石成因研究表明牛井山高镁埃达克岩很可能是俯冲洋壳加上部分大洋沉积物部分熔融并与上覆地幔橄榄岩反应的产物。早古生代洋壳俯冲成因的埃达克岩的发现证明昌宁-孟连特提斯洋演化历史可追溯至约468Ma。昌宁-孟连结合带早古生代岩浆作用与龙木错-双湖结合带早古生代洋壳残片的时代一致、构造属性相似,我们认为昌宁-孟连结合带与木错-双湖结合带可对比,它们代表了一个统一的古生代特提斯大洋残余。  相似文献   
186.
关于延边和龙地区地质特征及地基承载力确定方法的研究较少,通过土工试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和标准贯入试验原位测试方法,分别对和龙地区常在工程中用作持力层的圆砾层和全风化泥岩层的地基承载力进行了测试研究,得到了圆砾层颗粒级配、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变形模量的数据,全风化泥岩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数据。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和龙地区圆砾层地基承载力范围,得出圆砾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变形模量与重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线性相关的结论,以此建立适合当地地质条件的相关经验公式。为延边和龙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确保获得可靠、适用的岩土参数提供经验与依据,为周边相似地层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7.
采自德令哈地区石炭系的12个碳酸盐岩样品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德令哈地区石炭纪整体为分层中等的弱还原海相环境,水体受陆源碎屑注入影响明显。这种湿热、还原的高盐度水体利于生物的繁盛及有机质的保存,使德令哈地区石炭系发育极为优越的烃源岩条件。垂向上,克鲁克组偏高的咸化程度及分层程度,表明克鲁克组沉积水体相对闭塞、咸化程度较高,而怀头他拉组、扎布萨尕秀组灰岩形成于水体交换相对通畅的海域。从岩性组合、陆源碎屑注入变化及盐度、还原性的差异来看,克鲁克组主体为局限台地环境,而怀头他拉组、扎布萨尕秀组为开阔台地。作为对克鲁克组高盐度、还原性水介质环境的响应,克鲁克组烃源岩TOC条件要比怀头他拉组及扎布萨尕秀组优越。  相似文献   
188.
A method was developed to analyze the susceptibilities of 541 regional basins affected by debris flows at the Wudongde Dam site in southwest China. Determining susceptibility requires information on source material quantity and occurrence frequency. However, the large number of debris flows can hinder the individual field investigation in a each small basin. Factors that may trigger debris flows can be identified using remotely sensed interpretation information. Susceptibility analysis can then be conducted based on these factors. In this study, SPOT5 satellite imagery,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DEM), a lithology distribution map, and rainfall monitoring data were used to identify 12 debris flow trigger factors: basin relief ratio, slope gradient in the initiation zone, drainage density, downslope curvature of the main channel, vegetation coverage, main channel aspect, topographic wetness index, Melton’s ruggedness number, lithology, annual rainfall, form factor, and cross-slope curvature of the transportation zon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was used to obtain the eight principal components of these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susceptibility results. Then, a self-organizing map method was adopted to analyze the principal components, which resulted in a debris flow susceptibility classification. Field validation of 26 debris flow basins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errors of the susceptibility classification, as well as assess the causes of such errors. The study found that 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and self-organizing map methodologies are good predictors of basin susceptibility to debris flows.  相似文献   
189.
象山港海洋牧场示范区大型底栖生物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象山港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前(2011年)、建设中(2012年)、建设后(2013年)对象山港全港区、邻近区、示范区11个站位,进行5个航次调查所获得的大型底栖生物的资料,对比分析建设前后大型底栖生物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共鉴定出大型底栖生物59种,建设后建设中建设前,优势种变化明显。大型底栖生物密度、生物量表现为:建设前建设中建设后;建设中建设后建设前。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均表现为:建设前建设后建设中,均匀度指数J则表现为建设中建设后建设前。多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建设前后,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栖息密度、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根据群落聚类及n MDS排序分析,建设前后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组成存在明显差异,双因素相似性分析(ANOSIM)结果同时表明,群落建设前后存在显著性差异(综合检验R=0.215,P=0.004)。SIMPER分析,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的平均相似性建设前建设后建设中。根据调查站位的数据作出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分析表明,建设中大型底栖生物受到了强烈的干扰,人工鱼礁投放、大型海藻移植、增殖放流会对其周围海域产生影响,但建设后扰动消失,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海洋牧场建设过程中带来的扰动逐渐减小,并围绕鱼礁群逐渐形成新的人工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90.
东海内陆架沉积物敏感粒级构成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沉积物粒级包含了大量的沉积环境信息,在古环境恢复和重建中被广泛应用。基于采自东海内陆架的三根沉积物岩芯,作者利用激光粒度分析方法研究了沉积物的粒度组成,确定了敏感性粒级,探讨了搬运机制及其环境意义。研究表明:东海内陆架现代沉积物含有大致相同的三个敏感性粒级,分别是粒级1(12μm)、粒级2(12—225μm)和粒级3(225μm)。从北到南敏感粒级具有逐渐细化的趋势,该趋势与长江入海沉积物向南搬运过程中发生的沉积分异作用有关。粒级1和粒级2分别由均匀悬浮次总体和递变悬浮次总体构成,而粒级3则由生物过程产生。结合该区的海洋动力特征,作者认为,粒级2可较好地用来指示冬季海洋动力强度,并具有揭示东亚冬季风强度的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