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15篇
  免费   1577篇
  国内免费   2079篇
测绘学   919篇
大气科学   930篇
地球物理   1452篇
地质学   3916篇
海洋学   1151篇
天文学   156篇
综合类   600篇
自然地理   847篇
  2024年   65篇
  2023年   185篇
  2022年   459篇
  2021年   600篇
  2020年   441篇
  2019年   552篇
  2018年   470篇
  2017年   451篇
  2016年   427篇
  2015年   465篇
  2014年   444篇
  2013年   491篇
  2012年   555篇
  2011年   520篇
  2010年   527篇
  2009年   479篇
  2008年   388篇
  2007年   390篇
  2006年   364篇
  2005年   303篇
  2004年   249篇
  2003年   162篇
  2002年   163篇
  2001年   164篇
  2000年   131篇
  1999年   101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8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91.
992.
二叠纪- 三叠纪之交发生了地史上最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该事件可能与当时气候环境的强烈变化有关。前人对该时期较连续的海相地层揭示的古气候研究较为成熟,而对同时期陆相地层的研究缺乏系统性,研究资料需要进一步完善。本文选取豫西宜阳地区上二叠统孙家沟组为研究对象,运用沉积学、矿物学与元素地球化学等方法对该时期的古气候进行恢复,并与同时期陆相地层对比,进而讨论气候变化对该时期生物灭绝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宜阳地区孙家沟组经历了滨湖- 浅湖- 滨湖等亚相的演化过程,其地层中岩相变化、古生物化石缺失、大量的钙质结核及其它沉积构造的出现揭示了孙家沟组的上段气候明显比下段炎热干旱。②元素地球化学指标以及粘土矿物组合的垂向变化等指示了该时期的气候经历了温湿向炎热半干旱- 干旱转变。③宜阳地区孙家沟组的气候指标所得出的结论与其他地区同时期陆相地层古气候的变化基本一致,反映了研究区与同时期全球古气候的变化存在一致性。二叠纪末期温度的骤升、气候极度干旱化以及陆表生态系统遭受毁灭性破坏等因素,可能是导致或加速陆地生物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次研究对该时期气候变化与生物灭绝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探讨全球P- T之交生物灭绝的原因提供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993.
本文以渭河盆地地温场为研究对象,在收集补充新地热井资料及分析测试样品的基础上,通过盆地深部结构、构造特征、地温场特征、热储层特征、地热资源量等分析,建立了盆地不同岩性岩石热导率与深度关系图版,确定了盆地地温场变化规律及地热田控制因素,提出了渭河盆地地热田形成模式。评价了盆地地热资源有利区,为盆地后续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持。研究认为渭河盆地热地温梯度分布在2.34~5.85℃/100m之间,平均地温梯度为3.50℃/100m,代表性大地热流68.33mw/m~2,地温梯度及不同深度地层温度具有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特点。热导率总体上具有随深度的增加,逐渐增大的规律,热导率随深度增加主要受压实程度增强控制。相同深度条件下泥岩热导率最低,砂岩热导率居中、白云岩热导率最高。渭河盆地主要为层状地热田,盆地内地热通过热传导及热对流两种方式进行传递,以热传导为主。渭河盆地地热资源丰富,热储层可分为三种类型:①新生界砂岩孔隙型;②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岩溶型;③断裂型。渭河盆地地热资源有利区主要分布于西安凹陷、固市凹陷。盆地地温场及地热田分布与莫霍面、软流圈上隆、岩石圈厚度减薄的深部背景密切相关,主要受地热传导和深大断裂热对流控制,是岩石圈深部结构、盆地构造、基底岩性、储盖组合等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最后结合当前渭河盆地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地热开发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994.
基于ArcGIS Engine的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地质灾害风险信息管理与应用为例,运用AE技术实现多源灾害信息统一管理、快速提取、专题图输出,揭示了GIS技术在此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和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995.
土壤盐分及其光谱特征是土壤盐渍化高光谱遥感定量监测的基础研究内容。茶卡-共和盆地位于柴达木盆地东部边缘,是土壤盐渍化比较典型的区域之一。在研究区盐渍土野外调查采样的基础上,依据土壤理化分析和实验室光谱测量数据,对土壤盐分及其光谱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茶卡-共和盆地盐渍土光谱特征随土壤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该区域盐渍土为氯化物盐土,以NaCl和MgCl2为主,有少量的硫酸盐;不同含盐量的盐渍土具有明显的光谱特征差异。  相似文献   
996.
在数字地球GlobeSIGht系统中,统计分析不同采集时间尺度的4个系统日志,得出了影像数据瓦片请求均符合幂律分布中的Zipf-like分布的结论。该结论有助于数字地球系统在诸如影像数据存储分布和缓存等方面的性能优化设计和分析。  相似文献   
997.
基于EPS2008软件,进行基础地理数据整理,将广州市全市域近1000km2的MGE数据导出,转换成EDB数据,按照新的数据标准要求,完成广州市2009年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外业修测更新、内业数据整理以及质量控制、制图输出几个工作。经过生产数据实践,EPS2008信息工作站平台可以较好地满足信息化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编辑要求。  相似文献   
998.
基于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管理与业务体系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是数字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基于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管理与业务体系建设则是测绘信息化体系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本文以甘肃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管理与业务体系的建设为例,阐述了体系的建设目标、总体设计思路、体系架构、业务流程设计和建设进展情况等内容,为测绘信息化体系改造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99.
数学形态学在黄土地貌单元分类学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土高原的遥感图像为基本信息源,利用数学形态学方法提取黄土高原地貌单元,分别计算出各个地貌单元的形状指数、面积周长比、分形分维指数和由形状复杂和边界扭曲引起的FD(分形分维)值变化数等6项数学形态特征,并进行统计分析,利用这些参数对每类地貌单元进一步分类,同时对各项数学形态特征在黄土高原地貌单元分类上作为分类特征的可靠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并对黄土高原地貌单元分类进行定量化方面的探讨和研究,取得了较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00.
对多种典型观测条件下仪器的稳定性进行全面的测试和分析,对陆地和水域两个大地四边形控制网的实测精度进行综合测试和分析,并对仪器的夜间观测性能进行测试比较。结果表明,在通常情况下仪器的稳定性良好,达到了仪器标称的各项性能指标,能够满足精密工程测量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