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52篇
  免费   1435篇
  国内免费   2063篇
测绘学   825篇
大气科学   1473篇
地球物理   1822篇
地质学   3842篇
海洋学   1013篇
天文学   318篇
综合类   701篇
自然地理   956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11篇
  2022年   353篇
  2021年   407篇
  2020年   330篇
  2019年   370篇
  2018年   371篇
  2017年   409篇
  2016年   446篇
  2015年   389篇
  2014年   422篇
  2013年   457篇
  2012年   483篇
  2011年   520篇
  2010年   472篇
  2009年   431篇
  2008年   412篇
  2007年   428篇
  2006年   385篇
  2005年   336篇
  2004年   293篇
  2003年   303篇
  2002年   308篇
  2001年   297篇
  2000年   273篇
  1999年   293篇
  1998年   217篇
  1997年   227篇
  1996年   175篇
  1995年   192篇
  1994年   155篇
  1993年   131篇
  1992年   98篇
  1991年   88篇
  1990年   67篇
  1989年   57篇
  1988年   43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37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5篇
  1969年   4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天山奎屯河哈希勒根51号冰川表面运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4,他引:14  
奎屯河哈希勒根51号冰川位于新疆奎屯市以南的天山依连哈比尔尕山北坡, 奎屯河上游支沟哈希勒根河源区. 1999年8月, 在该冰川上布设了用于冰川运动和冰川物质平衡观测研究的测杆18根, 并进行了冰川表面运动、冰川物质平衡和冰川末端变化的首次观测. 根据2000年8月和2001年8月的冰川运动观测资料, 分析了奎屯河哈希勒根51号冰川的运动特征和冰舌末端的变化状况. 结果表明: 奎屯河51号冰川应属于亚大陆型冰川; 1999/2000年度和2000/2001年度的表面运动值不大, 最大流速点的年运动速度为3.15 ma-1; 运动速度垂直分量UZ的变化规律同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的变化规律相同, 即消融区的显出流作用和积累区的显入流作用. 该冰川的冰舌末端处于相对稳定的退缩状态, 1964-1999年间平均退缩量约为1.4 m*a-1, 而1999-2001年间的平均退缩量为5.0 m*a-1, 反映出冰川退缩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2.
通过对塔河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及其胶结物方解石的化学成分及方解石晶体微形貌研究后认为 :塔河一号S6 0井埋深 5 433.2 0~ 5 435m发育的岩溶角砾灰岩,属于高度大于 2m的大型古岩溶洞穴沉积;而埋深 5 435m中晶洞中的方解石是地表岩溶带的早中期的淡水与海水的混合带的产物。在本文中,作者指出碳酸盐岩矿物学及地球化学可有效地应用于表生岩溶作用中的深度、强度、期次以及成岩序列及古沉积环境判别等项研究中。  相似文献   
153.
根据钻井和航磁资料,准噶尔盆地基底可划分为西、北、南三区。3个地区火山岩中辉石的化学成分、种属名称各不相同。辉石化学成分反映出来的寄主岩的碱度、碱度演化趋势以及寄主岩形成的构造环境、构造环境演化史均各有差异,佐证了准噶尔盆地基底是由哈萨克斯坦板块东南缘、西伯利亚板块西南缘和塔里木板块北缘增生大陆拼合而成。其中西、北两区拼合较早,早石炭世末的早海西运动时抬升成陆;南区成陆较晚,晚古炭世末的晚海西运动使南区与西、北两区联合大陆对接,形成完整的准噶尔盆地海西褶皱基底。  相似文献   
154.
目前研究海平面变化的方法尚不能精确确定海平面变化,对记录海平面变化的沉积体或层序物质组成及结构特点的研究尚显薄弱。在分析层序不对称性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基础,提出层序不对称系数S0,认为海平面的升降变化对浅水沉积区影响显著,其结果必然造成层序S0的增加;海平面的升降变化对沉水沉积区影响不大,层序S0较为恒定。对进行详细研究中扬子区S0分布特点,运用S0曲线计算了中扬子区海平面变化特点,并与其他方法进行对比,认为可以用S0判断水体相对深浅,分析海平面变化。  相似文献   
155.
峨眉山玄武岩的地幔热柱成因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32  
根据峨眉山玄武岩的岩石组合、岩相学特征将峨眉火成岩省分为盐源-丽江岩区、攀西岩区、贵州高原岩区和松潘-甘孜岩区。通过对研究区二叠世的区域地质背景和古地理环境的分析,对峨眉山玄武岩喷发与地幔热柱的关系及其火山喷发的大地构造背景进行了进一步系统归纳和总结。根据地层学关系大致确定峨眉山玄武岩的主喷发期是阳新世(中二叠)晚期-乐平世(晚二叠)早期,时限大致为259Ma-257Ma。峨眉山玄武岩微量元素地幔标准化曲线特征与OIB基本一致,反映出其成因与地幔热柱活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6.
自然铜、铜合金矿物及其矿床形成机理新探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描述了自然铜、铜合金矿物及其矿床形成的新机制。在岩浆及热液中,铜及铜合金可呈氢化物、羧基配合物及纳米粒子活性、迁移、富集形成自然铜矿床,或经以后的地质事件,长期、多次迁移富集,叠加形成富而大的自然铜矿床。在表生条件下,铜的硫化矿物被氧化分解,可形成亚铜的硫代硫酸盐及氯配合物,部分可形成铜的硫酸盐配合物迁移,由于硫代硫酸盐被氧化,亚铜岐化可形成高纯度的自然铜,但它易氧化形成孔雀石、蓝铜矿、赤铜矿、黑铜矿、硅孔雀石等,因此很难形成自然铜矿床。  相似文献   
157.
There are a number of benign disorders including pleural thickening (PT), calcified pleural plaques (CPP), and malignant diseases such as 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 (MPM) in central Anatolia. Earlier studies suggested tremolite was the main cause, and there was no explanation why some of the population did not have malignant cases, and plaques were by far the most frequent manifestation of asbestos-induced injury. In this study, geological, minera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data were evaluated. While the prolonged continuous exposure to high or low doses of long (8-30 µm) and thin (less than 0.25 µm) mixed fibers such as chrysolite, and/or anthophyllite or tremolite, and also silica particles may be the cause of MPM in central Anatolia, two different reasons for the CPP and PT are suggested. The first one is short (less than 8 µm) and thin mixed-type mineral fibers. The second reason is low doses of long, but thick, splintery tremolite fibers.  相似文献   
158.
Authigenic metals (uranium, cadmium, and molybdenum), organic carbon (OC) and total C37 alkenone (totC37) concentrations were measured for the last 350 kyr in core MD900963, located in the eastern equatorial Arabian Sea. Authigenic metal concentrations on a carbonate-free basis range between 1 and 17 ppm, 0.5 and 6 ppm, and 0.5 and 4 ppm for U, Cd, and Mo, respectively. The profiles are characterized by well-defined 23 kyr cycles between oxic and mildly suboxic conditions. The redox-sensitive metal profiles also follow variations in the concentrations of OC (0.2-0.9%) and alkenones (0.2-6.7 ppm). The coupled variations in inorganic and organic constituents are attributed to a 23-kyr cycle in primary production above site MD900963, as suggested by clear correlations with independent micropaleontologic proxies (primary productivity indices based on foraminifera and coccoliths and fragmentation of foraminiferal shells). The 23-kyr cycles do appear to be primarily driven by productivity rather than changes in bottom water oxygen. Comparison with other records indicates that if this interpretation is correct, productivity variations across much of the Indian Ocean have been dominated by precessional forcing, with high productivity in phase with low summer insolation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This interpretation contrasts with the traditional attribution of enhanced productivity in the Indian Ocean with periods of high summer insolation.  相似文献   
159.
卷筒式冲击反循环钻机自动钻进的模糊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钻头下落的主要受力分析,给出了适用于模糊控制的下降时间估计模型。采用模糊控制方法控制卷筒式冲击反循环钻机自动钻进,可以迅速地跟踪破碎层变化引起的钻速变化。  相似文献   
160.
岩浆混合作用——来自甘肃北山的野外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 1∶2 5万马鬃山幅区调填图和方法研究工作中 ,通过观察到的一些与岩浆混合模式相关的现象 ,指出暗色微粒镁铁质包体是岩浆混合作用的有利证据 ,讨论了与花岗岩侵入体相关的镁铁质小岩体混合成因的可能性 ,认为岩浆混合作用在造山带岩浆活动中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